聚热点 juredian

原创 | 能成事的人,绝不会只盯着目标!

 

职场菁英必读公众号!

     关注 “ 胡言非语 ” ,持续学习!

关于发展的疑问

经常有人问:胡老师,我工作多年了却越来越迷茫,接下来该如何发展才好?

这样的问题看起来是缺乏清晰的目标所导致,但如果问他是否设定过发展目标,往往会有这样的回答:

有,设过很多目标,但现实和理想差距很大;

当然设定过目标,每年都会设定,但各种干扰下没能实现;

以前有想法有憧憬,但现在不知道自己应该有什么样的目标了;

可以看到,多数人都设定过发展目标,但由于没有实现而成为昨日黄花,去了解他们的经历时 就会发现: 他们也曾很努力地朝着目标前进,但往往没有坚持多久就停了下来,所以这不是有没有目标的问题,另外,也很少有目标不合理的问题 (要知道,普通人是不会把成为比尔盖茨作为自己的目标的) 。

最大的问题是 ,当他们紧盯着目标时,是在用固有的认知和习惯去竭尽全力,当怎么努力也没能靠近目标时,就盯不动了,这背后的本质是并不知道该做什么才对实现目标有效。

最让人们困惑的地方 :那些成功的人总说因为坚持和努力而成功,可我也努力,也坚持了,为什么还是不行?难道是命不好?

一定还有你没了解或看不见的因素存在,恰恰是成功者的诀窍!

关键点:思维转换

老胡特别想告诉职场朋友们, 努力和坚持并不是一样的 ,如果你没有关注到 “思维转换” 这个在目标和行动之间最重要的环节,就会投入无效的努力。

有两位基础条件相差无几的职员,他们都立下要三年成为基层经理的目标。甲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把各项事宜都做得熟练无比,效率远超他人;乙也认真工作,交付合格的工作成果,但他更有意识地参与到挑战性工作和跨部门项目中,完成任务之余经常自发召集同事进行复盘,利用节假日扩充知识体系……

可以看到,甲和乙都很努力,但乙实现目标的概率要大得多。差别就在于他们的努力基于什么指导之下,一个是盯着目标用固有的方式持续投入,而另一个是在思维转换后推进式的行动。

目标与行动之间的思维转换,其实就是减少理所当然的行动,是基于目标实现所需去进行策略式思考,从“我就这样做下去” 转换 为“我应该做什么才有效”的考量。

多数人容易陷入“快速执行”的误区,确定目标后就立刻行动,甚至都来不及思考,大脑就没有触发 “思维转换” 。老胡介绍一个方法来强行帮助你训练“思维转换”的习惯,那就是确定目标后即开展识别“核心挑战”的行动,将克服核心挑战的思考介入到目标与实际行动之间,如下图所示:

核心挑战 ,就是目标实现途中的“拦路虎”,它是阻止我们前进的根本问题,但却又是开启实现最终目标的机会所在。

核心挑战不会凭空出现在我们眼前,它需要做一系列的工作分析 (其实并不会花费你多少时间,更不会影响执行) ,包括:

现状如何? (当前的处境、能力储备及资源状况、启动条件等)

差距在哪里?(对比现状和目标之间的差距)

弥补差距的推动力和阻力分别是什么?(核心挑战出现了)

为了赢得推动力和消除阻力,需要做什么?

如果没有经过这些分析,就会把实现目标的过程变得“想当然”,以至于有些核心挑战存在已久却视而不见,或者认为无法解决是正常的。如果不克服核心挑战,就不可能打通前往最终目的地的道路,付出的努力也会事倍功半。

正如著名科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彼得.梅达沃(Per Medawar)所提出的 “溶解术”概念 :“我们愿意去发现那些只要付出就能取得最大回报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往往最容易解决,但正因如此,这些解决措施才显得微不足道。”

如何识别核心挑战

并非每个人都擅长于识别核心挑战,事实上人们总是容易陷入“着急行动”的误区而忽略对核心挑战的识别,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一种对所定目标不负责任的“偷懒模式”。

有两个特别影响我们寻找核心挑战的认知,分别是:

只看表面,将原因过于简化 ,表现在:看到甲成功了,乙也成功了,我一定能成功;

片面思维,一叶障目 ,表现在:甲是通过A途径成功,乙通过B途径成功,我只要做到A或者B,也能成功。

这两种认知都是 阻碍 对如何达成目标进行系统性和创新性的分析,会让人陷入经验主义和拿来主义。

越是长远的、高要求的目标,就越是需要尽可能 准确地识别核心挑战 ,从而将精力和资源都投入到克服核心挑战上,才能真正地推进和坚持下去。但这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具备的能力,需要你参照一定的模式去不断练习,构建出新的 心智模式 。

老胡建议你对重要的工作目标或个人发展目标,采取以下 四个维度的思考 ,从而能识别出核心挑战。

维度一、干系人的挑战

无论是你自己的发展目标还是工作目标,都不可能一个人埋头努力就能实现它,或多或少都要受到其他人的 影响 或者与其发生 联系 ,但这却又是人们在拟定行动计划时往往存在的 漏洞: 缺乏应对干系人的挑战,没有到纳入主要的计划内容里来。

这个漏洞会导致人们认为问题和阻力总是突如其来的,面对他人的阻碍而感到无奈甚至愤怒,觉得他们怎么就不理解我的工作呢?实际上,应对干系人的阻力,或者如何利用干系人的支持,本就是你计划中的 重要内容, 就是你要面对的。

一位学员在理解干系人的挑战后,在自己的“个人成长战略”中补充道:我想要在工作上有所晋阶,就需要回家后至少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学习,但现在直到睡觉前都忙得不可开交,家人也不知道我对职业晋升的迫切需求,因此我要好好与家人进行沟通,获得他们的支持,能帮我承担一点点事情。

接下来她就要对如何沟通、事情的分担等方面进行准备,去想如何与家人达成一致,将精力投入到这样的沟通上来,这样的思考就是有利于事情推进的,而不是一直没办法,一直抱怨,一直没法成功,待得几年过去,再好的想法也只能变成了回忆。

维度二、技术/能力变迁的挑战

实现目标的过程也是 改变自身能力的过程 ,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容易产生“无效努力”。我们经常讲一句话:“ 如果你觉得事情困难,那就是能力不足;如果你觉得事情麻烦,那就是方法还不够好 ”,可以这样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判断问题所在,将视线转移到寻找技术/能力的变迁升级上去,而不是用现有的技术/能力来面对未来的一切情况。

识别技术/能力变迁的挑战需要 “初学者” 心态,试想我们在开启一门新的学科、学习新技术时,能放下过去来吸收新事物,毕竟你不能通过自己骑自行车的方法来成为帆船高手。

初学者心态就是具备极强的开放性和探索性,所以建议多尝试一些新事物,挑战一些新的兴趣爱好,这会帮助你对技术/能力的变迁产生兴趣。

老胡认识一位年轻的高管,他经常私下里吐槽说自己是个打补丁的,哪里需要就被派去哪里。实际上这个吐槽有些凡尔赛,他的成长非常快,才30岁出头就已经是二级公司董事长了。

分析他的发展过程,就非常得益于克服了技术/能力变迁的挑战,他的专业是应用数学,却是从供应链的基层岗位开始,然后做过业务管理、工程管理,组织对他的评价是“适应力极强,掌握新领域的能力很强”。

其实,他之所以成为一个看起来什么都可以做好的通才,恰恰是他每次被调去从事陌生领域时,都把过去的经验放下,重新学习工作所需的新技术新能力,即使走上管理岗位后也坚持如此。

只有意识到实现新的目标需要对技术/能力进行变迁时,原有的经验才会 真正融合发挥作用 。

点击上方链接,购买正版《将战略落地》

维度三、资源支撑的挑战

经常听到这样的情况:我不是不做事,也不是不够努力,而是手里没资源啊!

好像这说得很有道理,实际却并不是以成事为导向,没有哪个人做事情是只要设计好了自己的步骤,所需要的资源就自动出现在身边的,要知道,“获取资源”就是关键的执行工作。

你会发现, 那些总能把事做成的人 ,把相当多的精力都用在了 “搞定”资源 上,而不是缺资源时再四处奔波。

正是因为资源总是具备稀缺性,更不能忽略这一项挑战,你要做成事,实现目标,就要清楚地回答以下问题来克服挑战:

需要哪些关键资源、如果缺乏这些资源会带来什么影响?

什么时候资源到位会更好?

谁是关键资源的决策者或者影响者?

是否还有因为认知局限而导致未考虑到的关键资源?

… …

维度四、环境/趋势变化的挑战

尤其那些需要较长期才会实现的目标,例如战略性的项目、个人五年规划等,就容易受到环境/趋势变化的挑战,事物的发展绝少是线性关系,而是受到多方面因素施加的影响而呈现出 非线性关系 。

一个微观的个人越来越难以“独善其身”,需要适应环境和趋势的变化去寻找实现目标的路径,正如经常开玩笑所讲:现在这个时代,即使个人理财投资都要关注一下国际形势,关注主要国家的非农数据和就业率之类的了。

的确,蝴蝶效应越来越明显,世界变得越来越杂,新旧更替也在加速,“只做好自己”的模式是难以成功的。

一位48岁的职场人这样描述道:“我去年拿了优秀员工奖,现在却毫无预兆地被解雇了,我花了10年的时间来奋斗和熟悉这个公司的体制,而现在不仅我被抛弃了,那些体制也同样快被社会抛弃。”

如果你在思考自己未来的十年,或者职业生涯规划,就远远不是公司人力资源部给你做的那些评测报告和成长路径了,你甚至应该要考虑数字化、人工智能等趋势对工作带来的变化,考虑新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交往的模式。

人不要仅仅看到眼前发生型的问题,还要划分出相当比例的精力来考虑 将来型的问题 。

关于行动

行动是一种推动且带有验证性的行为,因为只要事情还没有发生,一切都只是 假设 ,包括你找出的所有核心挑战以及应对措施,因此行动就带有调整的属性。

能成事的人,心中有目标,但绝不会只盯着目标 ,他们会利用思维转换来指导自己建立有效推动的行动计划,尤其是对于识别达成目标要克服的核心挑战,会帮助我们做好这一点。

缺乏对核心挑战的识别,行动往往就是盲目的,也是懒惰的表现,本文所述的核心就在于 提醒 人们要深度思考,往往不是按照惯例去做就能赢得未来。

对于克服核心挑战的行动,会让人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只有在前进的路上不断地与各种阻力进行对抗,才会更加 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

1

END

1

( 说明:胡言非语公众号原创文章仅限于在公众号申请转载,凡是未申请转载,未经我方开白的,直接复制或转发内容到公众号或其他平台发布,我们会在全网定期进行版权追溯,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果是纸质杂志或者期刊需要转载的,请联系管理员。 )

每周原创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胡言非语。

学习在线课程,请关注公众号 胡浩讲管理。

加入 胡浩老师创建的学习社群 【前行的微光】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从胡言非语公众号左侧菜单栏可直接进入!)

 近期胡浩老师持续更新的精华主题分享:

胡浩老师简介

管理畅销书 《将战略落地》 作者;

广受推崇的企业管理落地式辅导专家;

担任多家上市集团公司管理顾问;

汉舍云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

公众号 胡言非语 、公众号 胡浩讲管理 创始人;

曾任多家著名品牌企业高管;

曾担任清华领导力中心、上海交大、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管理学院MBA特邀资深授课教授;

管理的常识内容合伙人,21世纪知识合伙人,世界经理人专栏作家。

新浪财经、经济观察报推选“抗击经济严冬资深管理专家 ”。

由于公众号推送规则的调整,很多读者可能无法及时,甚至难以再看到我们的推文,大家可以将胡言非语公众号设为 星标 ,欢迎点击 在看 、 点赞 ,让更多的职场朋友们得到分享。

我们更欢迎您在文章下 留言, 谈出您的观点,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胡言非语

思维、案例

洞察、工具

      为职场人赋能!

加入分享,请点 “在看”

  点击 阅读原文, 学习系统 课程,获得肉眼可见的成长!

搜索建议:
热文

 水深不语,人稳不言!

生活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  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就会少一些误会;  心与心之间,多一份包容就会少一些纷争。  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和认知去评论一个人,判断一件...(展开)

热文

 深夜揭秘:真有“灵魂出窍”?

二十年前,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就读博士课程的彼得·布鲁格由于试图用科学解释所谓的“灵异现象”而声名渐起。有一位神经学家把自己手头治疗的一名21岁的癫痫病人介绍给...(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