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季,我从厦门回到上杭县城家中小住,教师节这天,我从江滨公园沿着按修旧如旧要求修缮一新的解放路老街向孔庙方向游览,走在这段用大理石重铺的集旅游商贸于一体的步行街上,兴趣盎然地欣赏明清风格的店铺和手艺作坊。不觉来到了有着近八百年历史的孔庙门前,注意力被一块临街竖立的古老板石碑吸引。驻足瞻仰这座约有一人高两尺宽的古碑,碑文曰“奉旨一应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碑座用石栏杆围着。这座被上杭百姓们称之为“尊师碑”的石碑,俗称下马碑。孔庙门前的下马碑是封建社会里各地各级官府将皇帝的旨意刻石成碑竖立在孔庙门前,敕令一应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骑马至孔庙门前一律下马步行,以示对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先驱孔子的尊敬。史料记载上杭孔庙始建于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至明嘉靖27年(1548年)因毁于水或蚁而重修。此碑按重修时竖立起算已有四百七十多年历史。碑上模糊的字迹似乎在向游人诉说其经历了悠悠岁月的风刀霜剑。我凝视着石碑眼前仿佛浮现一个个头戴乌纱帽身穿紫蟒袍的文官和一个个身披盔甲手执戈矛的武将骑看高头大马行至此碑前恭敬地下马步行。
凝视着字迹模糊的尊师碑,我心中感慨良多。曾是金、元、明、清朝都城的北京现仅存八块下马碑。而上杭这个小小县城孔庙门前下马碑历经改朝换代和抗战期间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以及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的风雨,能够如此完好地保存下来确实罕见。不久前我在网上读到一个关于这块尊师碑的感人故事: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运动之初,上杭县城里的一群尊师重教、崇尚文化的客家人预感到这块尊师碑会遭受拆毁的厄运,代代相传的师道尊严将会受到侵犯。于是会商决定采取拆下转移秘密保藏的措施。在一个漆黑的雷雨之夜,一群老成稳重的客家汉子把此碑拆下来转移到郊区秘密保存,直至改革开放后才把它取回重新竖立在孔庙大门前。在那个“破四旧”运动中保护尊师碑是要冒风险的。深知文化教育对提高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改变人们命运的重要作用的上杭客家人的心中,孔子是是教师的祖师爷、是文化知识的象征,尊重孔子就是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师道尊严不容侵犯,无论冒多大的风险也要把这块“尊师碑”保存下来。由于具有溯本思源、尊师重教、崇尚文化、精诚团结的客家人的共同保护,这块下马碑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
上杭是客家祖地,百姓中绝大部分是从唐宋以来为避战乱从当时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地区南迁来的客家人,以及北方和中原地区出仕并定居在上杭的官吏们的后代。他们继承和发扬祖先崇尚文化,尊崇孔子的传统。沿袭祖先溯本思源、耕读传家的家风,教育子女发奋读书立志成才。孔庙旁边的瓦子街在上杭县城建立县衙之前,就是南迁来的客家人聚居的村庄。世事悠悠,沧海桑田,如今的瓦子街修建了宽广的大理石板铺筑的街道,重建了古寺、祠堂,碑坊,街道两旁修建了一幢幢具有客家建筑风格的高大楼房,成了一个规模很大的现代居民小区。历史上从这里向海内外播迁了一批批客家人,这里己成为海内外无数客家人心目中的祖地与乡愁。宋代淳化五年建县的古城上杭客家人向来重视文化教育,正如称赞上杭城读书成风的民谣所说“半城书画半城诗”。上杭客家人尊崇教师始祖孔子,所以上杭孔庙门前的尊师碑能完好保存下来就不足为奇了。
上杭客家人秉持诗书传家的优良家风,杭川大地代代人才辈出,封建社会历代科举考试上杭学子成绩斐然。据《上杭县志》记载元代有进士及荐举各1人;明代考取进士12名,举人55名,贡生222名;清代考取进士37名,其中文进士16名,武进士21名,內有状元1名;考取举人328名。其中文举人165名,內有解元2名,武举人163名,內有解元4名;考取贡生384人。
新中国成立后,上杭县发扬重视教育事业的优良传统,实施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政策,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根据《上杭县志》(1993年版)记载,高中毕业生人数由1949年的76人增加到2003年的2104人。升入大专院校人数由1978年的307人增加到2003年的2169人。据上杭县志(1988-2003)记载:办学历史悠久的上杭一中在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出高初中毕业生3万多人,考入清华和北大的学子68人。涌现了全国高考状元、北京大学教授、世界数学难题“乘子猜想”的攻克者邱维声、荣膺地学届“诺贝尔奖”的旅美博士温联星、羽毛球世界冠军林丹、周金灿等知名校友。学校先后被授予“福建省绿色学校”、“福建省普通中学一级达标校”、“福建省文明学校”等荣誉称号。近年来上杭每年都有大批学子考入高校就读,更有一批优秀学子考入985名校深造。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自2016年以来,上杭连续6年入选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上杭县委、县政府加大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事业改革,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民间对教育事业发展也十分关心支持,全县大部分乡(镇)都建立了以乡镇或村为单位的民间出资或乡贤出资的奖教奖学基金会,每年都定期召开会议,公开表彰和奖励优秀教师和优秀学子。为出优秀人才,许多乡(镇)、村的基金会都建立实施了重奖考入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学子的制度措施。想到此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每年张贴在县教育局大门口各高中汇报高考成绩的喜报。那一个个考入北大、清华的学子名字铭记在家长们的心中,成为勉励孩子成长的话题。
今日上杭“尊师重教”、“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我深信杭川大地的客家人一定会继承和发扬尊师重教、崇尚文化的好传统,在新时期紧跟教育和科技发展的潮流,更新观念,更好的关心支持教育事业,更好地教育孩子。杭川大地人才花园之花必将开得更加绚丽灿烂。
2022年8月28日于厦门
作者简介:田承堂,笔名田野,男,福建省上杭县人,大专毕业,小教高级职称。从教30余载,后在政府部门从事文秘、新闻报道工作十余年,先后在《中国交通报》、《闽西日报》、《福建交通》等主流媒体发表作品数百篇。退休后开始诗歌、散文创作,作品散见于《都市头条》 、《田氏文化》等网络平台。
‘田氏文化’网络平台田绪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