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BIM这么香,为什么少有设计院能够实现真正的BIM设计,还是死守着CAD这样的二维生产工具?
至从BIM概念火起来之后,很多设计院也都纷纷成立了自己的BIM团队,但据了解,设计院的BIM应用现状目前仍还停留在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阶段。
BIM在项目中的应用主要有:二维翻模、碰撞检查、综合管线优化、工程量计算、漫游动画在推广BIM时,都会提到可以降低项目的造价。但我们知道,影响一个项目造价与很多因素相关,包括:建设地点、设计方案、建筑材料、设备选用、市场因素等。
在业务范围上来说,大部分设计院的BIM团队还是把BIM等同于revit,所做的一切基本都是围绕“建模、翻模、光照能耗、二维图纸优化”,但在业务上还是把BIM当做一个加分项,而不是主营业务。
在流程上来说BIM往往是以往设计流程走完了然后再加个revit建模及分析,或者是每前后两个专业晚了之后用revit来check一下有无设计错误。
在软件使用层面来说,设计院用的软件种类会比施工单位多,他们会使用lumion、fuzor之类的展示软件,当然也有其他设计类的revit插件,甚至会自己开发一些,但总体来说还是用revit做模型,用ecotect等做光照能耗分析,navisworks也会用一些。
从本质上来说,BIM三维建模跟CAD二维建模是没有区别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罢了,它们本身都是不会创造价值的,只是方案的不同表现形式罢了。
三维的优势就是可以让设计和施工人员更清晰直观地进行设计和施工,也可以让其他项目相关人员的直观地感受项目。
对设计方而言,设计费未增加的情况下。采用BIM势必要增加人力物力投入,利润下降。而各BIM咨询公司在市场上又竞相压价,通过对员工降薪以及降低模型精度等方式来节约成本,又使行业陷入了恶性循环。
效率低,设计周期延长。当年能迅速推广CAD,是因为其较于传统绘图板带来了极大的效率提升。BIM软件平台没有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对人不友好,抬高了使用门槛;不够简化,延长了设计周期。所以采用三维建模反而使生产效率下降了,没有效率的生产工具必然没有市场。要不然设计院就不会出现抓壮丁的情形了,各部门为完成产值要求,都不愿意派熟练员工去参与,基本都让新员工顶,但新员工专业技术不熟,去专职搞BIM的话,必是无根之木,而对于有技术追求的设计人员来说,是不愿意成为翻模员的。
综合来看,设计院BIM的限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流程的限制。设计院做BIM往往是在传统设计流程后加了个revit的建模工作,这种建模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检查之前设计中的错误,如构件错位、碰撞问题等。然后再加一些光照能耗或者展示性的优化。这种流程下BIM完全就成了优化二维设计和做展示的工具,所做出的修改几乎都是微调,而对于概念设计、曲面变更等几乎没有影响,也就是说它并没有去真正改变设计理念或者在设计时就进行优化。这次我回来了解了一些设计院的情况,最近也在帮国内某大院进行BIM流程方案的修改,这点感受非常深刻。
二、应用层面的限制。现在国内设计院对BIM的应用还是集中在“建模、翻模、光照能耗、二维图纸优化”,这种应用层面其实是很浅的,对于BIM模型的绿色能耗分析(如温度、用电、保水、固碳等)、结构抗震分析等等,都可以使用BIM去分析解决的。但现阶段设计院确实是没用到,而且也不会用。至于开发层面,现在倒是有不少设计院都尝试进行revit的二次开发,但是开发的方向貌似都集中在如何方便建模或者方便展示这种事情上……这思路我觉得不适合。
三、盈利能力的限制。现阶段BIM对设计院创造的效益不大。刚做BIM咨询时,2015年左右BIM的市场报价大约是在15-20元一平方米,现在BIM报价基本是在3-5元每平米,,纯翻模BIM成本低的就只有几毛钱了。当然有些技术强、口碑好的公司依旧能维持10块以上甚至更高的价码,但对大部分建模公司来说建模的利润真的是很低了,设计院基本成了了中国BIM翻模的脊梁。由此可以看到设计院BIM的利润得有多低。但设计院不做BIM又不行,所以对于大部分设计院来说,现阶段BIM依旧是种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四、使用习惯的限制。很多年纪大一点的设计师都不会用revit这些软件,年轻的会用软件但又没有工程经验,这点在施工单位也是一样的局面。这种使用习惯会限制设计院对BIM的使用。
BIM愿景属于建筑行业的的理想状态,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国内的应用阶段主要是停留在三维建模,各类协会拼命宣传BIM的优势,很多BIM培训也就是教你如何应用软件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