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凤凰台大米很有名气,还专门有一句歇后——“凤凰台的大米——立竖。”说是凤凰台出产的大米,蒸出来粒粒朝上。曾经有人拿了此米却不能蒸成粒粒向上的米饭,很不以为然,觉得粒粒向上的大米是骗人的。其实,凤凰台的大米在蒸法上颇有些讲究,怎么回事呢?慢慢说来。
今天的郑州凤凰台马路宽阔,高楼林立,完全是都市风光,你若有机会和老郑州们在一起聊起凤凰台,他们就会指着那火柴匣子似的高楼给你讲凤凰台美丽的过去。像说某位老太太曾经如何美目巧笑香过半条街一样。
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里是良田沃野,盛产一种叫做“风台仙”的大米,也被称做“凤凰台”大米。这种大米粒长籽饱,鲜亮如玉,“仨米一寸长”。并且还有一奇,米一头粗,一头细,放碗里一蒸,大头朝下,小头朝上,灿灿然若一片银芽芽儿,欣欣然若无数小眼睛。更奇的是,凤台仙有一股桂花般的香味,一家蒸米,十家闻香,吃后余香满口,久久不去,早在明朝时候就是给皇上的贡品,清朝时还在进贡。
有一个正黄旗人叫做何源洙的,他在乾隆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747年8月来郑州做知州时,曾写过一首《凤台荷香》的诗,最后两句说:“玉餐新入贡,努力事载培。”这玉餐就是凤台仙大米。当时的凤凰台不仅产大米,还产风景。“凤台荷香”为当时八景之一,不少文人前去写诗。有一个鹿邑人叫朱炎昭,光绪年间在郑州做学正,写了不少歌咏郑州的诗,“凤凰去后剩空台,台下陂塘面面开。乱把秧针将水刺,齐撑荷盖接天来。”凤凰台的水面和水里的荷花看来真的可观。
凤凰台和凤仙米的由来
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有偌大一片水面。但此时并不叫凤凰台,因在城东,故名之东湖。昼涵日华夜浸月,把湖水滋养得清冽甘甜。湖边有一片梧桐树,梧桐树上有一只金凤凰。那凤凰饥餐梧桐果,渴饮东湖水,一到春天,引颈一鸣,百鸟都来朝贺,真正是仙境一般。老百姓看在眼里,就知道此处为风水宝地,便搬来和凤凰同住。稻麦稷黍,蔬菜瓜果,冬寒夏热,四季不辍。还在湖边高筑一台,美其名曰:凤凰台。说来也奇,自台筑就,凤凰就经常来此小憩,引得群鸟也都齐集台上,终日啁啾歌唱,着实为此地一大风景。这就引起了一只老鹰的嫉恨,这么好的地方,他想把众鸟赶走,自己独霸。于是就挑拨附近的一条土龙和凤凰过不去。说是凤凰在蛊惑鸟心,意欲孤立土龙。土龙大恼,他飞到湖边,头往湖里一伸,晃动尾巴,大饮湖水,眼看着一湖清泉让他喝得滴水不剩。地方大旱,庄稼无收,草木凋落。民无水喝,愁苦难耐。凤凰看老百姓因为自己而遭罪,异常伤心。它决心帮助受苦的百姓。一个风清月白的夜晚,它来到干涸的湖边,哀哀地哭起来,清澈的泪水潺潺地流向湖里,它不停地哭着,泪水不停地流着,等到日出东方天色微明之际,泪水已经涨满了东湖。百姓欢呼,群鸟翔集,可是,美丽无比的凤凰却因伤心过度而死去。
从此,百姓们喝了东湖的水,男孩儿健壮,女孩儿漂亮。百姓们用湖水浇菜,菜长得鲜,灌禾,禾长得好。老百姓种得稻子就长成了之种又大又香、粒粒饱满的粳米。籽像凤凰的玉眼,味像凤凰的体香,蒸熟而粒粒不倒,就像凤凰冰清玉洁的节操。为了纪念这只舍身救民的凤凰,人们又重修了凤凰台,并以台做名,把东湖之片地方叫做凤凰台。还把这种浇灌凤凰泪而长成的大米叫做“凤台仙”。
凤凰台大米的传说
清朝时候,慈禧太后忽一日想吃“凤台仙”,便叫来御厨快快去做。这御厨也笨,蒸了半天却不能让米籽并不能粒粒竖起。慈禧太后是个穷奢极欲之人,一看勃然大怒,就要传旨杀人,先杀那进贡欺君的官员,再杀那欺骗官员的百姓。这官员一听吓坏了,连忙派高级厨师专门进京给慈禧做饭。这厨师不慌不忙,取清水把米淘洗干净,然后米放碗内轻轻摇晃,大头沉,小头轻,很快,米粒们像训练好的一般,齐齐地立在玉碗之中。先大火,后小火,地方厨师像炼丹的老君,不多一时就把大米做成。掀锅一看,不但粒粒上竖,灿灿然若一片银芽芽儿,欣欣然若无数小眼睛,而且异香扑鼻,让慈禧连打了几个喷嚏,医好了多日不愈的感冒。于是官民平安,凤凰台的“凤台仙”大米也就一直进贡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