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孩子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哪里来?特级教师于永正告诉我们是孩子们读书读来的,并不是依靠着老师每天在课堂上讲来的,并不是依靠着老师给他们天天做题目做来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也一直在告诉着我们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我们老师们似乎没有领会到课程标准的最精要的理念主旨。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一直走在“一课一课地教”“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问”“一个点接着一个点地讲”的路上,课堂上孩子们干得最多的事情是“顺着老师的意思满堂回答”,课后孩子干得最多的事情是“完成铺天盖地的试卷”“做完一本又一本的练习册”。当这一叠叠的试卷一本本的练习册完成后,我们发现,孩子们除了学会了几个字,了解了几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没有什么更大的收获。没有上过几年学的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也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师最大的尴尬。而他之所以有那么大的成就,就得益于大量的阅读。这使我们认识到:语文素养的提高,仅仅通过学习课本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获得。
国外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早已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实践层面;国内关于课程资源的研究还是近几年的事。2001年吴刚平较早对课程资源的涵义、分类、开发和利用的原则、途径进行了论述。2002年徐凌云对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作了论述。200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刻的探讨。2005年吴忠豪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法与途径作了阐述。这些研究多在理论层面和城市层面进行,而实践层面和农村层面,尤其是语文学科层面的相关的研究较少,因此,进行该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基于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试图改变长期以来仅仅依靠教科书进行教学,将教科书当作惟一课程资源的局面。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的课程实施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阻碍。因此,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语文阅读课程资源,有利于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然而,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都很少接触到课程资源的概念,更不用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了。由于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其结果,一方面是课程资源,(尤其是条件性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大量素材性资源被埋设、浪费,不能及时地进入实际的教学中,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因此,增强语文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语文教师开发阅读课程资源的能力,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有效课程资源,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推进新课程的积极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概念的界定与目标
(一)概念的界定
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则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综合两种观点,可以将课程资源视为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
本课题所研究的语文阅读课程资源,是指进入语文阅读课程并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对课程实施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的“教师、学生、教材”这三个方面的课程资源。
(二)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有效开发利语文阅读课程资源的策略,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推动新课程的实施。
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教学即研究,研究即教学,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开展研究。发现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到教学实践中验证,以撰写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形式反思改进教学行为。
2、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文献的检索和分析研究,组织教师学习和掌握课程资源理论,培养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
3、调查研究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方式收集、了解教师、学生在语文阅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定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制定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研究。
4、经验总结法:对教师开发利用语文阅读课程资源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理论联系实际,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做法。
四、主要内容
根据吴刚平关于课程资源的理论,本课题着重素材性课程资源(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等)、校内课程资源、生命载体课程资源(教师、教育管理者、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的研究:
1、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教师要挖掘教科书的优势,拓展教科书的内容,“弥补”教科书的“缺点”,填补教科书的“空白”。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材料和方式展示教学内容,灵活设计活动,尽可能地寻找学生活动的新载体等。
创导生动活泼自主的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讲授文本为主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发布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2、语文教师阅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及发挥效益的水平。教师通过教学科研、集体备课等活动,通过与学生、同事、校外人士交流,撰写教育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学案例,同事指导、同事建议等自我评价和合作总结的手段、方法和策略,提高自我总结和反思的水平;充分开掘教师的内心情感、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深刻的人生经验等宝贵的课程资源。
3、学生语文阅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在生生的合作与交流、师生间的对话中,创生新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收集学生常犯的错误资料,作为反馈性的教学材料;及时捕捉、归纳与总结学生的经验、感受、创意、见解、问题、困惑等,使之成为教学过程的新的生长点。
4、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语文阅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
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凸现语文教育与培养人的紧密联系。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乡土资源,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充当社会中的一员,在实践中体验甘苦,丰富内心世界,锻炼自己,提升自己。恰当地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事物,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邀请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到学校作报告,请他们谈人生际遇、情感历程、商海沉浮等。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增强家长和我们共同教育孩子的意识。
五、理论依据
1、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说就叫语文。”中学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规定:中学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要求,必须增强课程开发意识。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参与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建设。
3、著名作家巴金曾经这样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很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是怎么回事。” 足见广泛阅读与积累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
4、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源于主体的实践活动,主体和外界的交互行为及其内部认知加工过程,是主体通过活动对体验的内化、知识意义的生成和人格精神的构建过程。构建知识意义与价值理念的过程,是师生以至同学之间在现实的交往中探索生命意义,创造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生命活动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部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外界的相互作用包括资源的重组,伙伴的合作等。
5、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首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舞龙灯能强健他们的体魄,发展运动技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笛子作为民族管乐的一种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绚丽多彩闻名于世,使学生受到听觉熏陶;中国书法,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他可以启智、冶德、可以引领创新,成就好的人格;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的结合体现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6、生本教育理论。生本教育理念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它的伦理观是“高度重视学生”,它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也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教育的本体。“以学生为本”就是要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课题真正收到实效。活动内容主要来源于三方面:跨学科学习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学资源,增加语文学习的机会;努力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放开手脚、大胆创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注重开展当代社会调查,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的目标的过程中获得各种课程资源。
六、研究对象、步骤和思路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
研究的对象为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部分班级的学生以及教师。
(二)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期限为19个月,2017年3月开题,2018年10月结题。研究进度大致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7年3月——6月
举行开题报告会,制定相关制度,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课程资源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制定具体研究方案。
2、研究阶段:2017年7月——2018年7月
根据先教师,后学生、教材,偏难难易程度渐次开展课题研究。
3、结题阶段:2018年8月——10月
全面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编写《成果汇编》。
(三)思路方法
1、设计研究方案
在一年多的研究过程中,集结了全体课题组成员的智慧,并以点带面,在教师中形成群动。在涌动的课改浪潮中,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以课题为牵引,迎风踏浪,金石方显。课题组首先确定了科研方案,科研方案是指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开始进行课题研究工作的思路和框架。有了科研方案,课题研究如何进行就有基本思路。科研方案也称科研计划,还称为“开题论证报告”。科研方案的设计就是一种搞科研的“点子”,也是一种科研工作思路,方案设计得越好,越有助于工作的成功。因而我们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设计了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方案。整理思路。课题具体化。有助于评估。
2、明确组织管理
管理到位科研工作要搞好,首先必须有人去抓,去组织管理。为此课题组建立了组织机构,并把此事列入学校的日常工作日程。
3、教育科研进头脑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加强语文教师的理论学习,使其系统了解语文阅读课程资源的类型,加深自身对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认识。从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来看,不仅有非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如纸张印刷品和电子音像制品等,更有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如教师与学生等;从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来看,不仅有显性课程资源,如教材、计算机网络、自然和社会资源中的实物、活动等,更有隐性课程资源,如学校和社会、风气、家庭气氛、师生关系等。从课程资源空间分布来看,不仅有学校范围之内的校内课程资源,更有超出学校范围的校外课程资源……总之,生活处处皆有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我们将引导中学语文教师要走出个人经验化、习惯化的封闭视野,善于发现并挖掘多质性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价值。
为加强理论引领,我们每月组织教师进行一次教育理论学习和科研方法培训,以不断提高教师群体的科研能力。为了满足教师学习的需要,我们建立了以课题组为中心的教师学习制度,使课题组成为教师学习的基地。在“基地”活动中,我们倡导“研究是最高尚、最有价值的休闲活动”和“休闲兼充电,安心又方便”的理念,鼓励教师利用假日参加进修学习,并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以丰厚自己的知识底蕴。教师阅读了大量的理论书籍。让教师为素质教育而教,学生为提高素质而学的思想成为课题组的共识。
(2)尝试选用不同类型的语文阅读课程资源,提升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与能力。语文阅读课程资源是课程开发的素材与条件,是课程的来源,有课程就一定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否则,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语文阅读课程资源对于语文课程至关重要。教师除了要了解阅读课程资源的种类外,还应充分认识语文阅读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己开发阅读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为此,我们将要求课题组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突破教材和既定物质资源的狭隘视界,尝试从多种渠道的课程资源出发进行设计,并权衡、比较各种资源利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从而使他们对语文阅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走上自觉、自由之路。
七、研究组织
1、组长:孙娜娜
负责本课题策划与研究工作,组织课题组开展活动,撰写课题设计、实施方案,撰写结题报告,参与课题的实质性研究,撰写有关论文。
2.主要研究人员:
张彩虹:负责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调查表的发放和回收,并整理调查数据,撰写调查报告。
李美丽:负责汇总研究数据和撰写阶段性总结。
曾伟:负责记载实验过程,阶段性小结及论文,参与结题报告。
八、预期效果
1、根据学生问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2、撰写教学随笔、教学案例等。
3、组织本组教师上课题汇报课。
4、语文阅读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课件展示。
九、预期成果及形式
1、语文阅读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的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一套
2、语文阅读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观摩课
3、 向学校有关教学管理部门提出教学建议,推广课题研究成果,努力推进语文阅读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的成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