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之有本,如同木之有根,水之有源。人之有生,全赖于气,肾为生气之根,脾为生气之源。即,“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出自《黄帝内经》。 其中,“先天”,是指禀受于父母“两神相搏”之精,及先天之精所化的先天之气,是遗传而来,为人体生命之本源,可以理解为男性精子与女性卵子结合的受精卵而言。 而“后天”,是指“精成”以后,即“脑髓生,骨为下……皮肤坚而毛发长”,就是受精卵后的整个生命发育过程,都属于后天。
那为什么说脾是后天之本呢?
从阴阳五行上来看,脾在中央属土,地球上的万物都生于土地,脾在人体中就像广阔的大地一样,能够承载万物,五脏六腑均以脾土为基础而生长。被誉为“理中第一方”的理中丸(理中汤),出自《伤寒论》,其“理中”指的就是调理脾胃。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统摄血液。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机体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的化生是否充足,机体体质的好坏以及正气的强弱。人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脾胃摄入的营养物质。先天不足的,可以通过后天调养补足,同样可以延年益寿;先天非常好,如不重视后天脾胃的调养,久之就会多病减寿。
中医学中脾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主运化,脾的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旺盛,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原料,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反之,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机能亦因此而失常,故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属络于脾与胃,相为表里。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与长夏之气相通应,旺于四时。脾胃居中土,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脾胃有病很容易影响其他脏腑,肝、心、脾、肺、肾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脏对五行,很容易出现相生相克的疾病传变现象。所以又有“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的说法。
脾主升清,脾气上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才能输布到全身发挥其营养功能,故脾以升为顺。胃主降浊。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后,必须下行进入小肠,才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故胃以降为和。脾与胃居于中焦,是升降的枢纽,其升降影响着各脏腑的阴阳升降,因此脾胃健运,脏腑才能和顺协调,元气才能充沛。
“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脾主升清,是指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将胃肠道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等脏,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若脾气虚衰或被湿浊所困,升动转输功能失常,则致水谷精微和水液的输布运行失常,气血的化生和输布障碍,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因得不到精气血津液的滋润、濡养和激发、推动作用而致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因而出现各种各样的代谢失常的病变。
脾气的升清作用,实际上是脾气运化功能的表现形式。脾主升清与胃主降浊相对而言,二者相互为用,相反相成。脾胃升降协调,共同完成饮食水谷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若脾气虚弱而不能升清,浊气亦不得下降,则上不得精气之滋养而见头目眩晕,精神疲惫;中有浊气停滞而见腹胀满闷;下有精气下流而见便溏、泄泻。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土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机体病情的恢复与恶化。我们熟悉的亚健康、肥胖症、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均与脾胃功能失调有直接关系。
如何调理与温养脾胃,也是对我们人体非常关键的问题。
医养融合五法平衡主动健康管理体系着重于机体的“平衡”二字。脾为太阴湿土,《黄帝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意思是说多数浮肿和胃胀,腹胀之类的肿满病,与脾密切相关。因此,脾脏的调理以温养除湿为主。五法平衡主动健康管理体系以脾脏为目标,根据人体所体现的亚健康症状,综合应用五大疗法制定子午流注养生法,二十四节气调理法,以及根据十二经络中的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及三维相关经络进行干预,都能对脾胃的保养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五行中,脾属土,土位居中央,四方兼顾,土能生化万物。脾与胃,一阴一阳,互为表里,脾与胃共同参与饮食的消化吸收。中医古典名著的《黄帝内经》讲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也就是说将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比作仓廪,可以摄入食物,并输出精微营养物质以供全身之用。通过药食同源的药膳疗法进行调理。脾属土,土对应中部,可多食土谷。而土谷也好理解,生长在土里的作物,好比土豆,花生等。五行土对应五色为黄色,多食黄色食物,入脾,能增强脾脏之气,促进和调节新陈代谢,提高脾脏功能的抗病能力。五味道中,甘对应脾,甘能补、能和、能缓,适当食甘可养脾。
文/医养融合平台
通讯员/编辑:李嘉琛
审 核:朱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