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消息,9月15日起,使用腾讯会议部分功能需至少支付1个月的费用。原来可免费使用的视频转换为文字的功能,现在仅可免费体验10分钟,只有付费成为会员后才可看到全部转换的文字。
近期,已有不少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腾讯会议突然收费带来的不良体验。
对此,腾讯会议客服人员介绍称,包括实录转换文字、设置联席主持人、调高同时在线视频人数等功能,是腾讯会议最近刚上线的收费会员服务。此前,上述服务免费是因为属于“限免测试”阶段,现在该阶段已结束。
据了解,对于个人用户,腾讯会议提供四个不同收费价格,分别是连续包月、12个月、3个月和1个月,分别对应的费用是25元、288元、88元和30元。
有网友表示,自己使用腾讯会议的频次较低,希望腾讯会议能提供按次或者按日包的会员服务。对此,财经E法联系了腾讯会议的客服,对方表示,目前腾讯会议的会员服务都是按月起算,不提供按次服务。
这种普遍存在的收费模式是否意味着合理?企业的这类行为,是否涉嫌垄断?是否涉嫌损害消费者福利?又是否涉嫌利用优势地位损害了交易相对方的公平交易权?
对此,专家意见并不一致。某专家认为,视频平台用户的使用频率比较高,普遍实行包月或包年收费模式具有合理性,不可将其与腾讯会议直接做类比。但也应当考虑用户的多元需求,提供更多样化的收费服务模式,根据成本合理收取服务费用。
但无论如何,如果企业的商业模式被过度限制,最终受损害的还是消费者和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