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苍茫的敦煌大漠,120名学生要在三天内行走88公里的玄奘之路,用脚步丈量理想,用行动挑战自我,在极限下做出决策,不断突破自身的边界。
这是中欧“行动领导力”课程的实景,也是中国商学院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将戈壁精神通过行动领导力课程的形式体现出来。听而易忘,见而易记,行而易懂,思而易行。学员们在领会“领导力”和“行动”关系的同时,也更深地思考“边界”。
当人生已在高点,当文化筑起高墙,当周围满是掌声,当时代正值辉煌,当目的地远在视线之外,我们每个人,应该如何突破边界?你将看到几位中欧人交上的答卷。今天的故事主人公忻榕教授认为, 运动带给企业家很多改变,除了行为习惯,更多地是心智模式的改变,这些改变也会反过来升级各项企业的决策效率,在实践中拓宽领导力的边界。
“
领导力就像爱情,人人都知道它的存在,却很难有人说清楚它究竟是什么。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此次的西部之行,恰恰是对领导力的一次完美实践。
”
“
我们的改变,除了行为习惯的改变,更多地表现为升级了我们思维的习惯、思考的深度,或者说是实现了心智模式的改变,这些改变也决定了我们的各项企业决策效率的升级。
”
这些话是经历过“行动领导力”课程之后学员们抒发的感慨。在苍茫戈壁滩的艰难跋涉,让学员们学会在逆境和不确定性环境中引领团队生存和发展,并做出各种艰难的决策,这不但提高了他们自身的综合领导力水平,而且提升了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和了解,使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在此过程中,学员们寻找到领导力的真谛,收获了平日工作中体会不到的诸多感悟。对他们来说,戈壁行走的过程无疑就是自我修炼的过程。可以说, 他们的戈壁之旅,实乃成长之旅 。
当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身处乌卡(VUCA)时代,对企业高管的领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领导力是一种行为技能,仅仅用课堂上讲授的方法是很难培养的,需要在具体的行动中去打造。在自然大课堂开设“行动领导力”课程,正应这样的领导力培养需求而生,充分体现了时下比较流行的 “行动学习法”和“体验学习法” 的精髓。
行动学习法
行动学习法(Action Learning)是行动学习的一个流派,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当时,剑桥大学教授雷格·瑞文斯(Reg Revans)在对英国煤矿业的组织培训中,把煤矿经理们编排成为4~8人的小组,让他们互相拜访彼此的煤矿,并作为对方的顾问,共同处理煤矿问题。结果,参与培训的经理的煤矿,生产量在原基础上增加了30%,而没有参与培训的经理的煤矿,生产量则没有增加。这可以说是行动学习法的雏形及初次尝试应用,而雷格·瑞文斯也因此被尊称为“行动学习之父”。此后,瑞文斯不断地在企业尝试自己的方法。通过实践,这种方法获得了成功,并被称为“行动学习法”。1971年,瑞文斯在《发展高效管理者》一书中,正式提出了行动学习的理论与方法。行动学习法从20世纪90年代末逐渐被一些知名企业接受和运用,并取得了惊人的效果,被企业誉为“快速提升实战能力和改进绩效的秘密武器”。
所谓行动学习法,就是透过行动去学习,即在一个专门以学习为目标的背景环境中,以组织面临的重要问题作载体,学习者通过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任务、项目等进行处理,从而达到开发人力资源和发展组织的目的。 1980年,瑞文斯在他的一本新书中提出了行动学习的公式:L=P+Q。这里,“L”指学习(Learning),“P”指精心设计的知识(Programmed Knowledge),而“Q”指质疑(Questioning),即提出有洞察性的问题。后来的管理学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R”(Reflection,反思)把公式发展为L=P+Q+R。
行动学习既是一种培训的组织模式,又是一小组人共同解决组织实际存在的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管理工具。
雷格·瑞文斯的方法特别强调科学严谨的学习过程,要求参与者必须遵循调查、假设、实验、审查、总结、实际验证等环节,在国内越来越流行的“私人董事会”的做法就很接近这一流派。“私人董事会”聚焦企业家面临的领导力方面的挑战,它的关注点是如何提高领导力,流程则借鉴了高管教练和团队教练的做法。
体验学习法
行动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流派是注重体验的训练方式,被称为“体验式学习”或“体验学习法”(Experiential Learning)。 体验式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真实或模拟环境中的具体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和感受,并通过与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达成共识,然后通过反思、总结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其应用到实践中。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开展需要通过实践与反思的结合才能获得期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学术界普遍认为,体验学习法最早的源头可追溯到东方教育家孔子和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对传统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批判,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基本原则。此外,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R·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认为,学习可分为认知学习和体验式学习两种基本形式。
深受杜威和罗杰斯等人的教育思想影响的德国教育家库尔特·汉恩(Kurt Hahn),被认为对体验学习法的兴起发挥了重大作用。二战期间,他在英国创办了“Outward Bound”户外拓展培训学校,这标志着体验学习法在英国的兴起。二战后,体验式学习方式迅速在世界范围传播,并传入美国,获得美国教育界的青睐。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哈佛大学教授大卫·库伯(David Kolb)成为体验式学习的集大成者。作为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他从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个层面对体验式学习进行了诸多研究和阐述,发表了丰富的论著,使得体验式学习的理论得到空前的丰富。
库伯认为,学习不是内容的获得与传递,而是通过经验的转换从而创造知识的过程。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学习循环模型来描述体验式学习。这个模型把学习分为四个阶段: 亲身体验(experience)、对体验的反思(reflection)、理论升华(theorization),以及行动巩固(action) 。这四个阶段是一个环形过程,要循环往复地进行。
体验学习法的一大特点是, 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中的切身体验总是伴随着情节记忆和情绪记忆,这使得习得的知识非常牢固地铭刻在头脑中,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在行动中塑造领导力
近年来,商学院也越来越重视行动学习。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商学院教育早己超越了十年前的“短训课”和“学位教育”概念——当时商学院课堂的主要教学手段是教师讲授和案例分析,而今也结合企业战略发展需求,嵌入了反思、行动学习项目和教练辅导等行动学习环节。中欧基于此,开发了“戈壁领导力”、“赛艇领导力”等情境化授课模式,实属商学院的创新之举。
把“行动领导力”课程置于敦煌大漠进行,让120名同学在戈壁三天行走88公里的玄奘之路,用脚步丈量理想,用行动挑战自我,在极限下做出决策,在不确定性中勇争佳绩,这是 中国商学院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将戈壁精神通过行动领导力课程的形式体现出来 。“行动领导力”课程既体现了行动学习的理念和精髓,也展现了体验式学习的魅力和成效。通过连续数日在戈壁滩上极其艰难地徒步行走,学员们深刻反思并体悟到了在今天瞬息万变、充满极大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高管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领导力。
在此次课程中,领导力涉及的六大要素—— “远见”“沟通”“动力”“控制”“情境”和“自我” ——无不在戈壁行动学习中得到充分且具体的体现。比如,团队的成员最初互不认识,他们必须通过交流(“沟通”)尽快熟悉起来,才能一起为团队制定切实的目标;要在三天内完成艰难跋涉和各项挑战,学员们必须具备高瞻远瞩的大局观(“远见”),事先做好各项细致的规划和准备;在漫无边际的戈壁滩,各种险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情境”),学员必须把一切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控制”),才能保证整个团队安全地到达每个营地;在行进的途中如何不让队友掉队甚或放弃希望,学员必须想方设法鼓励(“动力”)自己和同伴勇往直前,做到坚持、坚持、再坚持;当学员们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地到达终点的时候,他们收获的不仅是激动的泪水、由心而发的感悟,还有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以及自身潜力的重新认识(“自我”)。学员们在戈壁一路走过来,处处触碰到发展自身领导力所需要学习的内容。
此外,“行动领导力”课程中设计的一系列游戏环节进一步增加了行动学习的巨大挑战性。要完成这些挑战,学员们必须共同努力形成一个个高效团队。一般来说, 一个高效团队具备“建立信任”“有效发掘”“利用冲突”“全力投入”“彼此承担责任”以及“交付成果”等步步递进的特征 。如此,在一天天的挑战中,团队领导力的精髓得以逐步显现,而每日行走后个人及团队的反思,真正给学员带来了巨大的触动。
从几位热爱运动的中欧校友的精彩人生故事中,我们可以深度体会领导力在行动:冲突中的决策力、变革领导力、危机领导力、团队领导力在戈壁场景中随处可见。可以说,戈壁行走带给学员的就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立体课堂,而这个立体课堂充分展示了“领导力”和“行动”的关系: 听而易忘,见而易记,行而易懂,思而易行。
编辑 | 梁赛楠、田佳玮
责编 | 岳顶军
你认为自己的“边界”在哪里?欢迎留言讨论,点赞最多的前3名读者将获得中欧精美周边礼品一份~
推荐阅读
点击咨询中欧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