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岭南范】清代广州的文化街

在广州老城区的中心,有一片几条街道联结成的街区,是清代广州有名的文化街。它的范围是从现在的教育路南段起,向南至九矅坊、书坊街,向东折入西湖路(包含龙藏街),由西湖路折向北沿北京路直至财厅前,形成一个略似马蹄形的街区。在这地区里,书坊与刻字铺鳞次栉比,出版售卖各种图书,文化气息十分浓厚。广东的大部分书籍都是在这里印刷出版的,不仅供应全省,并且运销外地。外省来穗的文人墨客、过往官员也多喜到此流连,选购他们所需的书籍。这条文化街是清代广州城显著的文化标志,也是辐射全省乃至省外的文化基地之一。

广东的刻书,在明代已有“广版”之称,但其时全国刻书重点为北京、南京、苏州、杭州、建阳、徽州等地,广州只居中下游。入清后,南京、杭州、建宁的刻书业衰落,书坊数量锐减,而广州则不断发展,至道光、咸丰间臻于极盛,书坊数量之多,在全国仅次于北京、苏州而跃居第三位。那么,这条文化街的地位就可见了。

根据现存资料,见于记载的书坊计有:

学院前九矅坊有: 

麟书阁 聚英堂 守经堂

艺坊斋 广文堂 聚升堂

鸿都阁 壁经堂 宝经阁

翰墨园 合璧斋 翰元楼

合成斋 传经堂 萃经堂

锦书堂 翰芳斋 聚德堂

信古斋 润经堂 聚贤堂

翰文堂

西湖街有: 

富文斋 六书斋 萃古堂

超华斋 绍经堂 博文斋

聚珍堂 心简斋 效文堂

正文堂 酌雅楼 留香斋

汗青斋 成文堂 墨宝楼

鸿文堂 藏珍阁 宝珍楼

艺苑楼 六云斋 行远堂

龙藏街有: 

萃文堂 华宝阁 业文堂

意林斋 韶元阁 华文堂

学源堂

双门底有: 

文选楼 全经阁 味经堂

聚文堂 福芸楼 聚锦堂

儒雅堂 九经阁 芸香堂

拾芥园 经韵楼 三元堂

古经阁 集成堂 登云阁

壁鱼堂 汲古堂 伟文堂

古香楼 经史阁

以上这些书坊,仅是已见于记载的,有些虽有出书而铺址未明者还未计在内。即使如此,上述位于此街区内的书坊,也已占了广州书坊总数的 80% 以上。如果从经营规模和出版质量上来看,更占了绝对优势,因为名店大店均集中于此。而散处城内桂香街、太平新街以及西关等处的书坊,是难以与之相比的。

这里的书坊多是前为店面后作工场的形式,店内既售本铺刊行的书籍,又兼售他处及省外的出版物,到清末,还有代售报纸的。早期的经营,以刊售价廉易销的民间日用书籍为主,如历书、字书、小说、唱本、医书、占卜星相书、闱墨、科举程文等,经史诗文等书籍数量较少。至清中叶,广东学术风气大盛,对经史学术书和诗文集的需求大增,私人著作大量委托书坊代刻,极大地推动了书坊业的发展。由是书坊数量激增,出书范围扩大,增加了学术诗文等书籍和大部头工具书的出版。书籍的品位即大为提高,精品复层出不已,如西湖街聚珍堂承刊的《楚庭耆旧遗诗》、富文斋承刊的《听松庐诗略》《东塾丛书》、双门底瀚墨园刻的《文选》等均称精善,享誉甚佳。书坊的发展,文化街的兴旺,有力地推动了广东文化事业的发展与提高。

广州书坊还有两个有名的特色。其一为刻工较廉而工艺不俗。当然,早期刻本不讲求质量,讹误颇多,每为人所诟病。后来书业发展,竞争激烈,质量不断提高,声誉渐起。其时常有苏州书商运销书籍来广州,知此地刻工廉宜,便顺带书稿委托广州书坊代刻,然后将书版带回苏州刷印,冒充苏版书发行。苏版书素称精良,享誉甚高,粤刻能被作为冒充品,足见质量之佳。其二是套版书蜚声海内,数量亦多。套板书明代盛行于湖州,至清代已衰落无闻,而广州、北京遂乘时并起,称雄海内。一般套版书多为朱墨两色或朱墨蓝三色者,

翰墨园所刻的《杜工部集》,正文用墨色印,各家评语则分别用紫、蓝、朱、黄、绿色套印,共为六色,成为套印本中颜色最多的。此本纸色莹白,字大行疏,六色分陈,十分醒目,允为套版书中之精品。翰墨园刊印套版书多而且精,其余如学院前之艺芳斋、双门底之登云阁亦印过套版书,精美颇相伯仲。

是什么原因促使许多书坊集中到一处,从而形成一个兴旺的文化街区呢?这问题似乎还没有人探讨过。另外,它的发展与提高又是什么原因促成的呢?现在我们试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广东的文化发展过程来考察,以求取答案。

1. 它位于老城区的中心,北面是一字儿排开的许多大衙门,从东到西分别是布政司、广州知府、两广总督、广东巡抚的衙署。而区内的双门底大街(今北京路北段)则是城中繁盛的通衢大道,大小官员、士大夫和学者文人经常出入,老百姓更是熙来攘往。在此设铺售书,地理条件无疑是十分优越的。

2. 广东提学使衙门设在区内的九矅坊(今西湖路南方剧院附近)。衙门坐北朝南,其前面为书坊街(今教育路南段及书坊街)。提学使署是总管全省教育、科举考试的省级机构,因而又是全省各地士子应试和经常出入的地方。在它门前开设书坊自然是最有优势的,而书坊街亦因此而得名。

3. 从整个街区来看,它的东南面有广州府学宫,东北面有番禺县学宫,西南面有南海县学宫,这都是士子应考、听训、聚会、举行祭礼的地方。街区恰好处于三个学宫的中点,相距亦不太远,是读书人经常出入的地方,自然成为书坊商人设店的首选。

4. 街区附近有多间著名书院:双门底有粤秀书院,西湖街有西湖书院,龙藏街有羊城书院,司后街(今越华路)有越华书院。另外,大马站整条街则遍布各姓自设的书院如陈氏书院、黄氏书室等(这些名为书院而实非教育部门,它是各姓人士集资兴建,供该姓子弟到省城读书应考时住宿和自习的地方),区内士子云集,设店于此就再自然不过了。

5. 阮元于道光初年在广州建立学海堂,大力提倡经史之学,同时又不废辞章之学,授读杜诗韩文等。广东省的学术风气由是大盛,对于学术典籍、诗文集、工具书的需求遂形殷切,这就有力地促使书坊数量的增加,亦使刊印书籍的范围因而扩大。又因为学海堂学风的影响,学者重视考据训诂学问,对于书籍的校雠整理,刻意讲求,所以道光之后翻刻书籍,多有校雠精善者,而新刊之书,由于校核细致,讹误亦鲜。书籍品质的提高,使广版书获得良好的声誉。

6. 清中叶后,广州出现了一批有名的藏书家和刻书家,他们竞相刻印有价值的大部头典籍,如潘仕成、伍崇曜、孔广陶、方功惠、陶福祥等,刻书数量大,并且力求精美。书坊承托刊刻,几于应接不暇。

从上述可见,这个文化街区是在优越的地理条件下,浓郁的文化环境中崛起,在蓬勃的学术风气推动下得到发展的。街内除了众多的书坊外,还开有古董店、文具店,使得文化气息更为浓厚。可以说,它在全国出版业中的地位,对广东学术、文化的推动和贡献,都是十分突出的,在广州城市历史中占有光辉的一页。

清末,铅印技术已经普及,广州纷纷有铅印书局的开设,对刻书业是个致命的冲击。有些书坊为了适应形势,不得不兼营部分铅印业务。到民国初年,刻书业的衰落已成定局,但如登云阁、墨宝楼、越华斋、聚文堂等著名书坊仍坚持小部分刻书业务。其后书坊业完全消失,代之而起的书局和机器印务局,也多集中于今天的北京路北段、西湖路、教育路一带,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止,亦可见这个文化街的流风绵长。

作者:黄国声

来源:《文史广东》、原载《岭南文史》杂志

《岭南范》系列报道丨由何媒矩阵、《时代中国》杂志、广东省文化学会何媒工作室 联合策划,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搜索建议:【岭南范】清代广州的文化街  
热传

 爱永远在身边初中议论文

爱永远在身边初中议论文450字爱是在我们悲伤、难过、无助时,唯一使我们能继续坚持的一股强大力量,是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却又不常被注意的重要支持者,因为这世界有了...(展开)

热传

 被拘留多长时间逮捕2021

一、被拘留多长时间逮捕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3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提请审查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