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神效足浴方,化一切痰湿于无形,寒湿湿热都可用
人体的湿气不仅是外形上的臃肿困倦,还会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对健康产生一系列危害。湿气一旦长期堆积,没有及时有效的清理掉,形成淤堵潴留,就会形成另一种更严重的状态--痰湿,比如说有的人喝水都会发胖,其实主要跟痰湿体质有关。
中医意义上的“痰”,并不是单单指日常所说的产生于肺部,通过咳嗽可以排出体外,并未我们可以看到的痰。中医讲的“痰”,还包括因水液代谢障碍产生的,符合秽浊、黏滞、稠厚特征的病理产物。比如肥胖,中医就称之为痰,称之为“无形之痰”,而把产生于肺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可以看到的痰,称之为“有形之痰”。这二者共同组成了中医“痰”的概念。
一、痰湿是如何形成的呢?
1、爱吃冷食甜食。
长期吃冷饮伤脾胃,主要伤脾阳,脾的功能弱了,津液运行出现障碍形成痰湿。
2、久坐不运动。
动则升阳,人正常的气血运行需要动起来,久坐会伤脾阳造成痰湿。
3、酗酒。
酒在中医中属于厚味,肥厚甘味最伤脾阳,长期酗酒的人会造成脾阳虚弱,津液失常,出现痰湿。
4、总吃肥肉。
总吃肥肉伤脾阳,久而久之出现痰湿。
二、湿气堆积严重后,演变成痰湿的症状有哪些?
1、舌体胖大,舌苔白腻或黄腻(湿热),舌边有齿痕印或舌体有红点。
2、大便次数多,不成形,黏滞黏马桶,小便次数多尿量多而清长,容易起夜,或小便发黄。
3、面色暗黄无光泽,容易长痘痘,特别是脓包型的痘痘,眼泡微浮。
4、腹部肥满而松软,或体型虚胖。
5、口中黏滞不清爽,痰多,嗓子有异物感,起床后就要咳痰,刷牙容易干呕。
6、口干口渴口苦。
7、很少感觉口渴,不想喝水。
8、容易出汗,汗味大,出汗后皮肤多凉。
9、身体,特别是小腿容易沉重无力,容易困倦,怎么睡也睡不够。
10、手足冰凉,胸闷,关节容易酸痛,肌肤麻木。
11、肠胃容易不适:胃胀胃痛,腹泻便秘等。
12、易出现耳鸣。
13、容易紧张,压抑,焦虑,发怒。
14、经常性睡眠不好(不是心中藏着事或精神受了刺激的睡不着)。
痰湿就是湿气堆积的基础上形成的,以上症状具有两条就说明体内有痰湿了,具有五条以上就说明体内的痰湿比较严重了,成为痰湿体质了。痰湿体质的人容易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高,结节、肿瘤也好发。
三、预防、治疗痰湿的方子。
温胆汤:湿热、湿寒、痰湿都可用
组成:茯苓30克、陈皮9克、法半夏6克、枳实6克、灸甘草6克、竹茹6克。
水煎,泡脚。痰湿重的人,脾虚,吸收不好,泡脚的效果好于喝。
方解:
枳实:破气,从肺胃开始往下攻,将胆胃的气机打开。
半夏+陈皮:半夏化痰祛湿,陈皮化湿理气,化痰湿的“哼哈二将”,化胆胃里的痰湿。半夏降胆胃的气机,把胆胃的痰湿化掉,往下降。
茯苓+竹茹:茯苓健脾渗湿,竹茹化痰清热,把痰湿从下窍排出。
灸甘草:调和诸药。
法半夏辛温善散,辛能理气开郁,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枳实陈皮化湿行滞气。竹茹行气和胃,清浮火而不伤中阳。茯苓利湿,宁心安神。
灸甘草补脾,补充脾胃的津液气血。
全方可通降胃气,疏解肝胆之郁,温阳行气,祛湿化痰,调畅全身气机,助眠。
“湿”和“寒”在一起就成了“寒湿”,
“湿”和“热”在一起就成了“湿热”,
“湿”和“风”在一起就成了“风湿”,
“湿”和“暑”在一起也就是“暑湿”。
那如何分辨自己是「痰湿」「湿热」「寒湿」哪种体质?
一、痰湿
痰湿的人,通常身体偏肥胖、四肢浮肿、油光满面、面色暗沉、舌苔滑腻、手脚冰凉、嗜睡、排便频繁、胸闷、易出汗、关节疼痛、痰多等。
二、湿热
湿热体质者,经常大便不成形,溏稀甚至便秘,舌苔厚腻,舌体边缘呈锯齿状;疲倦无力,困乏嗜睡;既怕冷又怕热;口干、口苦、口臭;痰多、咳嗽;头发油腻、脱发;浮肿、眼袋下垂;腰酸关节疼痛;胸口闷;黑眼圈;头晕没精神;阴部潮湿;阴囊潮湿;脸上长斑、起痘、满脸油光;白带有异味、瘙痒;皮肤油腻、起湿疹等。
三、寒湿
寒湿的人面色发白、发青、发暗、发黑;容易反复的口腔溃疡、咳痰稀白;流清鼻涕、流凉汗、爱打喷嚏(特别是早上起来,遇风喷嚏不断);容易腹痛、腹泻;脸上长痘和斑;皮肤容易出现湿疹、牛皮癣、白癜风;手脚冰冷、脚踝浮肿;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
只要有符合以上症状2~4项,就表示身体有湿了;符合症状越多那就说明身上的湿气越严重。
用「温胆汤」泡脚 ,以改善身体因“痰湿、湿热”引起的健康问题;
寒湿的人用温胆汤泡脚,如舌体白、舌苔白腻;舌体肥大,齿痕明显、容易腹泻;可以将「竹茹」改成一味「生姜」或「干姜」,一起同煮即可.
人体气机运行好比一个圆,心火在上,肾水在下,脾居中轴,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这个圆就运转起来了。正常运转就能水火既济,俩字“和谐”。
脾的两个作用,一个是运化水谷精微(就是我们吃的食物),另一个就是运化水湿。如体内水液过多、脾气虚,水湿不化,时间一长即成脾湿,湿气淤积体内越来越多,便形成了“痰湿”。
痰湿堵在里面,不能吸收。所以从临床效果上看,反倒泡脚比吃药效果更好。
温胆汤泡脚方配方:茯苓30克,陈皮9克,法半夏6克,竹茹6克,枳实6克,炙甘草6克。
用法:上述药材熬水,大火煮开后,小火再煮30分钟,滤出药汁,然后将药汁分成两份,兑入温热水泡脚,每天泡两次,水温不要太热,水淹过脚背即可,泡25分钟左右为宜。孕妇忌用。一般用五副左右,就可以获得效果。
如果是寒痰,身体总是觉得很冷的,舌苔雪白,加入生姜五片。
如果是痰热,比如舌质是红色的,舌苔粘腻,但是有点微微的黄色,则不必加生姜。
半夏为化痰圣药,陈皮理气化痰,两药合用可燥湿化痰。
茯苓健脾利湿、宁心安神,甘草健脾益气和中,二药共奏健脾利湿、益气和中之效。
枳实是行气的,而且它是往外代谢的,具有把痰浊代谢出去的作用。
竹茹有化痰的功效,而且化痰的同时还可以清热,把由痰导致的热清理掉。
温胆汤是十分简单的处方,但温胆汤治疗的病机很不简单。
孙思邈说,温胆汤第一要务是治疗虚烦不得眠的,孙思邈认为这里的虚烦不得眠是胆寒导致的。寒则凝滞,由脾胃产生的湿气就会慢慢在胆腑里凝聚成痰,痰久久不除,就会化热,本来我们的胆气是要往下降的,现在有了热,这个热就要往上走,往上走就会干扰心神,心神不宁自然就睡不着觉。
从温胆汤的药物组成来看,作用在于清而不在于温,与温寒暖胆的方剂明显有别。那为什么不把本方叫做“清胆汤”,反而叫“温胆汤”呢?中医认为肝属刚脏,性喜条达而忌抑郁,胆喜宁静而恶烦扰。
《备急千金要方》说:“胆腑者,主肝也。肝合气于胆,胆者中清之腑也”,可见肝胆在生理上是相互沟通的。由于肝胆之气具有生、升的特点,以舒畅条达为平,古人将肝胆之气比类如春气之温和,温则胆气乃能条达。所谓温胆温胆,并不是让胆子温暖起来,而是把肝胆调理到春天的状态,恢复胆的生发之性,让胆气自由条畅。
从痰的角度来用温胆汤,这里总结为5个方面。
第一方面,经常咳吐痰浊,晚上打呼噜也特别厉害的,这是明显的痰湿作祟。 第二方面,朱丹溪说过,怪病都由痰作祟。疑难杂病,久治不愈,应该从这方面来考虑。不少病人因失治误治导致气机紊乱,脾胃受伤,进而产生更多的痰湿,这些痰湿又加重了疾病。这时急则治其标,把痰去除了,疾病也就缓解了。 第三方面,从体质角度,即是痰湿体质,肥人多痰,瘦人多火。那些单纯性的肥胖,脂肪肝,脂肪瘤,是痰湿壅堵在那里,也要考虑到温胆汤的思路。 第四方面,大便不通,脘腹容易胀满的人。他们有的排便不顺畅,质地黏腻。明显是痰湿壅堵在肠道,这时也可以考虑用温胆汤。 第五方面,血脂高,尿酸高,甲状腺功能异常等,这些人气机功能紊乱,按中医辨证属于痰浊的都可以考虑使用温胆汤。
温胆汤还有一个特别的效用,就是安神。尤其是针对那些因为紧张而出现的症状。比如孩子面临考试了,压力大,就会出现头晕、恶心、失眠,甚至其他各种各样的奇怪感受,这时用温胆汤就有特别好的效果。这个方子在古时候经常用来治神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