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天气转暖,这意味着在三亚“猫冬”的“候鸟”们要归巢了。乘飞机6小时,坐火车48小时的归程或许时间不算久,可这两地轮转却要经受28℃至33℃的温差,这对于血管而言,相当于经受了一次“热胀冷缩”的考验。
医生建议
医生指出,暴露于极端气温可诱发血压、血液黏稠度、胆固醇和心率显著变化,一日内较大的温度变化可致人群中出现超额死亡。新晚报记者从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了解到,归来的“候鸟”们因心脏不适来就诊的已经开始陆续增加。 1、(小)“候鸟”下了飞机直接坐上急救车 “从三亚坐飞机那天好像是30℃,热得我喘不上气,坐上飞机之后,飞机里也感觉比较闷,我记得我还喝了挺多果汁解渴,等下来飞机我就感觉穿上棉衣、棉裤,结果和老伴出了飞机场口,一股冷风吹过来,我就感觉心脏一阵绞痛,马上就要喘不上气了,我老伴赶紧拨打了‘120’,在机场就坐急救车去医院了。”躺在哈医大二院胸痛中心的62岁的马先生回忆自己心梗发病的当天,“当天确实是冷、热交叉着感觉难受。”
“我们做过调查,七成以上心肌梗死患者和五成以上冠心病患者对气温变化敏感。”哈医大二院胸痛中心主任杨爽说,人是恒温动物,其核心温度(指心、脑、肺等主要脏器温度)通常维持在以37℃为中心的一个狭窄范围内波动,由于人体温度调节系统处理突发情况能力有限,突发温度变异会带来人体相应变化,例如血胆固醇、心率和血小板黏度均增加,则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因此一日内较大的温度变化可致人群中出现超额死亡。
建议
如果“候鸟”有条件,不要直接两地直飞,可以在从三亚回哈尔滨的途中,到中间地带短暂停留,让身体对温度的变化有个适应,不要突然太热或太冷。可以到山东等地旅游或探亲,再从山东回到哈尔滨。 如果条件不允许,“候鸟”从三亚回到哈尔滨,最好在家“猫”几天,适应温度,如果一定要外出,要避免早晚温差大的时候外出,尤其是不要晨练,毕竟哈尔滨的春天早晚温差大,很容易出现温度变化。 2、滴水未进 血栓掉进肺里猝死 这是一位55岁的女士,从三亚飞回哈尔滨,6小时的航空里程,因为怕上厕所来回进出麻烦,这位女士六小时一口水都没有喝,保持坐姿。她原本就有双下肢静脉血栓,长时间不动,一下飞机活动,血栓一下子就顺着血液‘掉’到了心脏,导致了肺栓塞,等到急救车将患者送达,已经发生了死亡。
“因长途飞行导致血栓形成,掉进肺里死亡的病例我们近日已经接诊两例了,非常可惜,本应该能够避免的疾病只需要预防即可。”杨爽说,血栓栓塞是一种由于动脉或静脉中形成了血凝块而导致的潜在的致死性疾病。静脉血栓最初表现为下肢(主要是小腿)肿胀、胀痛、沉重感,并有站立、行走时疼痛不适。下肢静脉血管若血栓脱落可直达心脏,进入肺动脉,导致肺栓塞。
建议
杨爽说,连坐4小时就容易形成血栓,尤其是患有“三高”的中老年人,所以在从三亚回哈尔滨的旅途中,要定时起来活动一下,尤其重点活动一下下肢,做做下蹲动作,以加速静脉回流。很多老年人外出就嫌去厕所麻烦,所以很少喝水,这样容易使血液粘稠给血栓可乘之机,旅途一定要多喝水, 以稀释血液。 3、自行调整用药 花费3万“打”急救车回哈治疗 65岁的杨先生患有二型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在三亚时感觉血压没有那么高了,也不迷糊就自作主张停了降压药,结果在三亚发生了心梗,在当地溶栓治疗一段时间后,杨先生准备回哈治疗。因为身体虚弱,无法乘坐飞机和火车,家人找了一辆私人的急救车回哈,光费用就花了三万多元。 “这是咱们冰城老年人去三亚的一个‘通病’,觉得自己的身体舒服了,擅自停药,要不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吃药,结果导致‘三高’指标出现变化。”杨爽说,从三亚“打”急救车回哈治疗的老年人不是一位两位了,车上虽然有医疗设备监护,但是路途长,对中老年人也是一个考验。 “多城市的高血压调查显示哈尔滨市居民平均收缩压在冬季与夏季相差7毫米汞柱,那么‘候鸟’从夏季的三亚直接飞回到冬季的哈尔滨,那么血压势必会有一个落差,尤其是对于危重的高血压患者,如果用药再不规律,那么这个血压的波动就是心梗或脑梗的一个危险因素。”杨爽说,所以“候鸟”不论是在哪里,都要规律用药,而且回哈尔滨后更要对药物进行一个全面“考察”。
建议 杨爽说,候鸟回哈后,对温度适宜过后,应该尽快做一个全身的体检,现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就开展老年人的免费体检,可以进行血压、血脂、血糖、心电的检查,根据身体的变化和病情的变化方便医生对用药的调整。
“比如说有的老年人回家后,感觉血压比以前高了,心脏还有早搏,但是还吃着以往的药物,这就控制不住血压了,医生会根据血压和心电的结果,对高血压用药进行调整,加药。”杨爽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如果发生波动,则需要重新调整用药剂量,需要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可能还有由医生指导和监测调整胰岛素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