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琼、魏铮等,检索1989一2007年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50余种省级及省级上的中医药期刊和中医院校学报所刊载的治疗小儿仄食的临床文献385篇。(见辽宁中医杂志,2010,37(9):1710~1712.)
385首方剂共使用289种中药,用药2809次。使用频数达20以上的药物共有34味。用药频数前10味药物分别为:麦芽、山楂、白术、鸡内金、茯苓、陈皮、神曲、甘草、山药、砂仁。其他如补阴药中麦冬、石斛、沙参,利水渗湿药中的薏苡仁使用也比较集中,药物涉及的类别多为消食药、益气养阴药、芳香化湿药、理气药和利水渗湿药。
小儿厌食以虚实夹杂证最为多见,这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及“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小儿厌食实证证型以脾胃湿热证和脾胃食滞证为主,虚证证型以脾胃气虚证和脾胃阴虚证为主。由此可见,小儿厌食的辨证关键是分清虚实、辨明脏腑。
【基本处方】
麦芽、山楂、白术、鸡内金、茯苓、陈皮、神曲、山药、砂仁、党参。
【方义分析】
方以党参、白术、山药补气健脾;茯苓、陈皮、砂仁化湿行气;麦芽、山楂、鸡内金、神曲消食导滞,运脾和胃。其组方药集中于消导、补虚、行气、化湿等。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治疗小儿厌食除了重用山药外,又多配伍甘润养胃的沙参、麦冬、石斛;酸甘养阴生津的鸟梅、木瓜、白芍等,取其“酸甘化阴”“阴旺阳生”之功。
基本处方和药物加减中提供的药物均属于食物类,可放心使用。若读者能懂得些中医药知识更好,笔者简单介绍一些知识:
脾胃气虚:表现为精神不振,乏力懒言,形体消瘦或虚胖,面白舌淡白,少苔。治疗以党参、白术、山药补气健脾为主。
脾胃阴虚:表现为心烦易动,形体消瘦,偶有干呕,面色萎黄,舌红少苔或有裂纹。治疗在以党参、白术、山药补气健脾为主的基础上,加沙参、麦冬、石斛养阴生津。
湿浊内停:头昏懒动,形体虚胖,舌苔白腻或黄腻(腻苔为苔质细腻,紧贴舌面)。治疗以茯苓、陈皮、砂仁化湿行气为主。
脾胃食滞:又称停食。不思饮食,食多则呕,腹胀,大便不爽,矢气(放屁)腐臭,口气酸腐,舌苔较厚。治疗以麦芽、山楂、鸡内金、神曲消食导滞为主,配陈皮、砂仁化湿行气。
小儿厌食以虚实夹杂证最为多见,基本处方适用于各个证型,所谓“为主”,是指相应药用量大一些。如4—10岁小儿,一般药量为10克,“为主药”用量为15克。
服药困难者,可在煎好的药汁中,加少量蜂蜜或饴糖矫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