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三部六病基本方

一、六病纠偏 1、表阳病论治: ⑴主方:葛根麻黄汤。葛根30g、麻黄10g、杏仁15g、石膏30g、甘草10g。 主药:葛根、麻黄。 治则:辛凉解表。 太阳病的主方,过去一般认为是桂枝汤和麻黄汤。这与理论和实践都是不相符的。太阳病是表部阳性病,宜清热解表,而不能用热药治热病。王叔和说:“桂枝阳盛,下咽则毙”。热证用热药,乃火上浇油,抱薪救火。根据《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将方中桂枝汤更为麻杏甘石汤,取名葛根麻黄汤。 ⑵目证举例: 麻杏甘石汤证:根据《伤寒论》第63条:“不可更行桂枝汤”。可知,此证为太阳病热证,均有“发热恶寒汗出”。虽误投桂枝汤,幸所误不甚,仍用麻杏甘石汤论治。 麻杏甘石汤方:麻黄10g、杏仁15g、石膏30g、甘草10g 2、表阴病论治: ⑴主方:当归桂枝汤。当归15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10g、细辛5g、通草10g、大枣10枚。 主药:当归、桂枝。 治则:温通血脉。 厥阴病的主方根据《伤寒论》第351条当归四逆汤列出。当归活血补血,细辛、通草通经活络、沟通表里上下。主治四肢厥逆,脉微欲绝,为厥阴病的主方。为突出主药的作用,更名为当归桂枝汤。 ⑵目证举例: 桂枝汤证:桂枝汤证乃虚寒于表,虽有邪而无力外达,无邪又不能自固。其证虽轻,本质为厥阴病。其发热汗出为阳浮于外,阴弱于内的一种假象,必须认清本质,不可等闲视之。 桂枝汤方: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甘草10g、大枣4枚 3、枢阳病论治: ⑴主方:黄芩柴胡汤:黄芩30g、柴胡15g、白芍15g、石膏30g、知母30g、竹叶30g、甘草10g、大枣10枚。 主药:黄芩、柴胡。 治则:清热除满。 作为少阳病的主方,其组成和药物的选择,应该具备清热、降温、除满、扶阴四个条件,选用黄芩汤作基础,方中加柴胡以除满,加竹叶石膏汤清火降温以扶阴,八药相配,担少阳主方之使命,共建清、降、散、滋之功效。 ⑵目证举例: ①清法 a.白虎汤证:凡少阳病,证见脉浮而滑,口渴、自汗出者,是少阳之热本质的表现,以白虎汤清热降温。 白虎汤方:石膏30g、知母15g、粳米1把、甘草10g b.竹叶石膏汤证:凡少阳病兼见伤津者或津亏有热者,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反复咯血者等,宜用竹叶石膏汤清热滋阴。 竹叶石膏汤方:竹叶10g、石膏30g、半夏10g、麦冬30g、党参30g、生姜10g、甘草10g、粳米1把、大枣10枚 c.栀子豉汤证:少阳病,凡有发热而烦、胸中窒、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恼,皆可用栀子豉汤清火除烦。 栀子豉汤方:栀子10g、豆豉10g d.黄连阿胶汤证:凡少阳病而见津亏液耗或热极生风之候,除“心中烦,不得卧”外,舌质必红绛、干燥少津、脉细数,宜用黄连阿胶汤清火救阴。《温病条辨》中的大小定风珠由此方启悟而成。 黄连阿胶汤方:黄连12g、黄芩10g、白芍10g、阿胶10g、鸡子黄2枚 ②引法 a.葛根芩连汤证:少阳病,脉浮是少阳之热倾向于太阳病,有出表之势,应抓住时机,因势利导,用葛根芩连汤引火出表。 《伤寒论》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与第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以上两条错简,应修改为: 厥阴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不解也,桂枝人参汤主之;太阳病,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汗出而喘,表里不解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葛根30g、黄芩10g、黄连10g、甘草6g b.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少阳病,若见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是少阳之热倾向于阳明病,其热有走里之势,宜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引火出里。本方之妙在于煎服法,大黄小量清热,大量泻下,而此方不取煎而用麻沸汤渍之,取其轻清扬上之意,以泻心消痞,不使大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10g、黄连5g、黄芩5g c.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少阳病,若无大热,兼见喘而汗出者,是少阳之热倾向于太阳病,有热欲走表之势,方用麻杏甘石汤引热出表。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10g、杏仁15g、甘草10g、石膏30g d.调胃承气汤证:凡少阳病,而见心下痞,烦满发热、詀语者,是热欲走里之势,宜调胃承气汤引热出里,假借胃肠道,微和胃气,导热下出。 调胃承气汤方:大黄10g、芒硝10g、甘草10g ③转法 a.白虎加人参汤证:少阳病,出现大汗、大热、大烦、大渴、脉洪大五大症是热极转阴的先兆,尤其是“背微恶寒”一症更为重要,是提示心衰最早的证候。白虎加人参汤,借人参之功,扭转向阴变化的病势。 白虎加人参汤方:石膏30g、知母15g、粳米1把、甘草10g、人参10g b.附子泻心汤证:少阳病,心下痞而见背恶寒者,是火极转阴的证候,宜附子泻心汤,借附子之力,温阳救逆扭转向阴转化的病势。 附子泻心汤方:大黄10g、黄连5g、黄芩5g、附子10g 4、枢阴病论治: ⑴主方:附子人参汤。附子10g、人参10g、茯苓15g、白术15g、白芍15g、五味子15g、麦冬30g。 主药:附子、人参。 治则;强心回阳。 附子所治特征就是背恶寒,见其证,用其药,准确无误,为少阴病主药。人参兴奋心肌,使心肌收缩力增强,有类似毛地黄之功,而无毛地黄之毒,为付主药。心脏停跳时,不能用人参,因为人参兴奋心肌,抑制传导系统,加速病人死亡,用时须配用附子。茯苓、白术、白芍利水消肿,以减轻心脏负担,麦冬、五味子酸敛固气,可抑制附子之燥,而且有强化中枢作用,与人参配伍,取生脉散之义。 ⑵目证举例: ①真武汤证:凡少阴病,兼见小便不利者,用真武汤,温通心阳,逐水利湿。 真武汤方:附子10g、生姜10g、苍术10g、茯苓10g、白芍10g ②茯苓四逆汤证:凡少阴病,兼见手足逆冷,小便不利者,用茯苓四逆汤益阴固阳。 茯苓四逆汤方:茯苓30g、人参15g、附子10g、干姜10g、甘草5g ③四逆加人参汤证:凡少阴病,兼见心动悸和手足逆冷者,用四逆加人参汤回阳救逆,生津益血。 四逆加人参汤方:人参15g、附子10g、干姜10g、甘草5g ④炙甘草汤证:凡少阴病而兼见结代脉者,用炙甘草汤增加心力,协调传导系统,使心律趋向正常。 炙甘草汤方:炙甘草12g、生姜10g、桂枝10g、生地30g、麦冬15g、麻仁10g、大枣20枚、人参15g、阿胶10g 5、里阳病论治: ⑴主方:大黄芒硝汤。大黄15g、芒硝10g、枳实10g、厚朴10g、白芍10g。 主药:大黄、芒硝。 治则:泻热除实。 阳明病是内热致实,实则气机不畅,故有热,有食、有气相互掺杂,治疗则必须针锋相对,一要凉药清热;二要排出蓄积之物;三要照顾机体的功能恢复。方选大承气汤,荡涤肠胃,推陈出新,泻热泻食,急下存阴。 ⑵目证举例: ①泻食: a.小承气汤证:阳明病,腹大满不通。小承气汤重点在除胀。 小承气汤方:大黄10g、枳实10g、厚朴10g b.调胃承气汤证:阳明病,发潮热,詀语。调胃承气汤重点在泻热。 调胃承气汤方:大黄10g、芒硝10g、甘草10g 三承气汤皆属下法,临床必须注意:第一,在有太阳未解时,决不可用下法。第二,遇不大便时,绝不可轻与大承气汤,可选用小承气汤作试验,转矢气者,是有燥屎,不转矢气者,是初头硬,非燥屎也,切不可攻下。第三,阳明病脉迟是对的,一旦出现疾脉是险证。若出现微脉,当温之以四逆辈,不可攻下。 ②泻血: a.桃仁承气汤证:本方为调胃承气汤加桂枝桃仁而成,是泻热驱瘀之剂,临床上辨证要点为少腹急结,舌紫而暗。 桃仁承气汤方:桃仁20g、桂枝10g、大黄10g、芒硝10g、甘草10g b.抵当汤证:阳明病,舌见紫斑,小便自利,其人喜忘,或如狂,小腹硬,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抵当汤是行瘀逐血的峻剂,药力猛于桃仁承气汤。 抵当汤方:桃仁20g、水蛭10g、虻虫3g、大黄10g ③泻痰: a.大陷胸汤证:阳明病,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 大陷胸汤方:大黄15g、芒硝10g、甘遂3g b.大陷胸丸证:阳明病,结胸热实,脉沉而紧,项亦强,如柔痉状,喘鸣迫塞,心下痛,按之石硬者。 大陷胸丸方:大黄、芒硝、杏仁、葶苈子、甘遂、蜂蜜 ④泻水: 十枣汤证:阳明病,胸腹腔积水。 十枣汤方:芫花、甘遂、大戟、大枣 6、里阴病论治: ⑴主方:苍术干姜汤。苍术15g、干姜10g、茯苓15g、甘草10g 主药:苍术、干姜。 治则:温里健中。 《伤寒论》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没有提出方子。苍术干姜汤是以《金匮要略》里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为基方。苍术建中燥湿,可增强肠道的吸水功能,干姜温中以加强温热力量,借茯苓的作用,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⑵目证举例: ①旋复代赭汤证:太阴病,兼见噫气不除者,病位在食道,膈肌。全方平痉温中,涤饮镇逆。 旋复代赭汤方:旋复花10g、代赭石15g、半夏15g、党参15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枚 ②吴茱萸汤证:太阴病,兼见呕吐及干呕,吐涎沫者,病位在胃。全方温胃平痉挛,对呕吐者有特效,临床中对于神经性呕吐亦有效。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15g、生姜15g、党参15g、大枣10枚 ③五苓散证:太阴病,兼见口渴、小便不利者,病位重点在升结肠。五苓散证的小便不利,微热消渴,是由于水蓄中焦,分化不利所致。水湿在里部停聚而不吸收,组织细胞缺水,通过条件反射,表现极度口渴,此时下丘脑支配的利尿中枢,高度抑制而不使小便外排,水份在肾小管被重吸收,这就是五苓散证口渴而不欲饮的病理机制。必须在提高吸收功能的前提下,用茯苓、猪苓、泽泻三药合力外排,才能达到利小便的作用。五苓散功在建中燥湿,化气行水。 五苓散方:猪苓15g、泽泻15g、茯苓15g、苍术15g、桂枝10g

④桃花汤证:太阴病,兼见下利,便脓血者,病位重点在降结肠。本方作用在于制止分泌,是为久利,肠道滑脱而设,是温涩固脱之良剂。

桃花汤方:赤石脂30g、干姜10g、梗米30g

二、三部和解 1、表部并病的论治: 主方:葛根汤。葛根30g、桂枝10g、麻黄10g、白芍1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枚 治则:和营解肌。 葛根汤中桂枝汤、麻黄汤的汤性俱在。葛根、麻黄以治太阳,桂枝汤以治厥阴,葛根汤是表部合治之方。在表部难以辨清太阳、厥阴病时,就用葛根汤治疗。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表现出头项强痛、发热畏寒、手足冷、关节痛,只能定位,难定病性。选用葛根汤治疗,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这就是表部统一性治疗的例证。 2、里部并病的论治: 主方:生姜泻心汤。生姜15g、干姜10g、甘草10g、黄芩15g、黄连10g、半夏15g、党参15g、大枣10枚 治则:和中消痞。 柯韵伯说:“寒热并举,攻补兼施,以和胃气,此本方之主治也。”生姜泻心汤是治疗慢性胃肠炎的总方,效果很好。 3、枢部并病的论治: 主方:小柴胡汤。柴胡24g、黄芩10g、人参10g、半夏15g、生姜10g、甘草10g、大枣12枚

治则:和解阴阳,调理枢机。

人体中,表在外和空气接触,实为表中之表。里在内和饮食物接触,为里中之表。枢部属表里二部之间,实系纯里,以气血的循行,沟通表里,濡养内外,贯通上下。枢部的变化,外对表、内对里都有影响,故枢部实为整体的中心部分,可以决定全身的变化。整体的协调实际上主要是枢部的协调。胸为至阳,接纳天阳之气,腹为至阴,受纳水谷之气,天阳之气与水谷之气并充气血,以维持人体的生存。胸为少阳之所,腹为太阴之地,二者的变化,是整体阴阳变化的主要因素,能影响到全身各个部位,选用小柴胡汤,不仅和调枢部,治中央以全四旁,更主要的是方中柴胡、黄芩以清疏少阳之实热,实有清泄三阳实热之功,人参、甘草、大枣、生姜、半夏温补太阴,更有温补三阴虚寒之效。所以《伤寒论》149条涉及到三部,头汗出是少阳证,微恶寒是太阳证,心下满是太阴证,手足冷是厥阴证,大便硬是阳明证,脉细是少阴证,六病的症候俱有,可见枢部影响及整体,故条文说:“必有表,复有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在一身众证俱在时,仲景告诉我们,采用和法,抓住少阳与太阴以重点治疗,就能达到协调阴阳,和解整体的目的,以小柴胡汤为用,宣通上下,治疗内外,不愧为协调第一良方。

三、整体协调 人类整体气血失调普遍存在,并且成为许多疾病的广泛内因。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气血的失调变见寸口,形成病理性特异脉,是整体失调最客观、最本质的指征,它如同航海家的指南针,可以冲破繁杂的病证所造成的迷雾,指明方向,救人之危。 1、协调疗法作用机制 协调疗法模拟饮食物进入人体后的消化、吸收、利用的过程,通过人体自身的自然疗能的恢复,来达到机体内部调控机制发挥作用。 2、协调方剂、药物的选择 自从人类产生以来,人不断对自己的食物进行筛选,最后从数以万计的动植物中保留下诸如小米、大米、白面、玉米等数种主食,完全满足了人类自身的需求。协调方剂的选择也要具备诸如大米、小米、白面等能够适应病理的各种需要。中医二千多年的临床实践,逐步掌握了各种病理下的有效药物。寒、热、补、泄、升、降、收、散四个本质八个方面构成了中药的基本属性,通过选择,只有小柴胡汤在配伍上具备了这个条件,在整体上达到了“和调五脏,洒陈六腑”的功能,如《伤寒论》第230条所说:“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体会,小柴胡汤以苏子代半夏,降而下气,利膈宽肠,可除半夏之燥弊。在非呕非恶疾病中,以川椒代生姜,温中散寒,解郁温中,热而不伤津液,并有解痉缓急止痛之功。这样既不失原方剂的组方精神和临床疗效,又使得方剂更加平和,更名为“协调基方”。 柴胡15g、黄苓15g、党参30g、苏子30g、川椒10g、甘草10g、大枣10枚 3、协调疗法的功能 ①整体协调,主要是对植物神经功能调整。 ②恢复人体自身的自然疗能,主要是对免疫功能的调节。 ③补充营养,调节代谢。 ④排除人体蓄积的代谢产物。 ⑤完善机体的自组功能,恢复机体模型。 ⑥有病治病,无病防身的康复功能。 4、协调疗法的特点 ①治疗面广 ②双向调控 ③安全性高 ④利于久服 5、协调疗法的优越性 ①解决了医患不能分离的难题。 ②解决了医药分家、制剂落后的难题。 ③解决了中医治病定证、定方、定疗程的难题。 ④解决了多种病证缠身,顾此失彼的难题。 6、辨脉定方,以方定名 ①调神平亢汤:协调基方加石膏30g、牡蛎30g、桂枝10g、大黄10g、车前子30g。 本方是调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的代表方剂,主治溢脉证。它是根据《伤寒论》107条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来,全方寒热并用、升降并举、收散兼施、补泻共济四方同调、八面共治,相反相成。 ②调心宽胸汤:协调基方加百合30g、乌药10g、丹参30g、郁金15g、瓜萎30g、五味子15g、牡蛎30g。本方强心以建脑、宽胸以宣肺、疏肝以建中、安神而止悸,是治疗紊脉证的代表方剂。 ③调胃舒郁汤:协调基方加陈皮30g、白芍30g、川军10g。 本方重点在平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解除平滑肌痉挛,帮助消化,加强胃肠蠕动,推陈出新,是治疗聚脉证的代表方剂。

④调肠解凝汤:协调基方加陈皮30g、白芍30g、川楝子15g、小茴香10g、川军10g。

本方在调胃舒郁汤的基础上,加川楝子、小茴香而成,温中散寒、荡涤肠胃,使积聚之粘液可除,是治疗覆脉证的代表方剂。

搜索建议:三部六病基本方  三部六病基本方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