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50.关于不同周期低熔点金属元素的思考
2017.11.10
不同周期的低熔点金属元素除了第六周期的80号元素“汞”(熔点摄氏零下38.87度)和第四周期的31号元素“镓”(熔点摄氏29.75度),几乎都是该周期的初始化学元素。
其中,第二周期的3号元素“锂”,熔点是摄氏180.55度;第三周期的11号元素“钠”,熔点是摄氏97.85度;第四周期的19号元素“钾”,熔点是摄氏63.2度;第五周期的37号元素“铷”,熔点是摄氏39.49度;第六周期的55号元素“铯”,熔点是摄氏28.4度;第七周期87号元素“钫”,熔点可能是摄氏27度。存在递减趋势。与此对应的是各周期的最后一个化学元素都是气体元素,熔点存在递增趋势:第一周期的2号元素“氦”熔点是摄氏零下269.7度;第二周期的10号元素“氖”,熔点是摄氏零下248.597度;第三周期的18号元素“氩”,熔点是摄氏零下189.4度;第四周期的第36号元素“氪”,熔点是摄氏零下157.37度;第五周期的第54号元素“氙”,熔点是摄氏零下113.79度;第六周期的第86号元素“氡”,熔点可能是摄氏零下71度。
“锂”是“氦核”元素,表层只有一个核外电子;“钠”是“氖核”元素,表层也是一个核外电子;“钾”也是“氖核”元素,表层有9个核外电子;“铷”是“镍核”元素,表层也有9个核外电子;“铯”是“钯核”元素,表层是27个核外电子;“钫”是“铂核”元素,表层也是27个核外电子。同样是周期的初始化学元素,却拥有不尽相同的表层核外电子数量,也就是不同的表层内部结构,是因为不同周期的化学元素可能形成于不同外部环境,内部结构发生了质的突变。这种突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表现在不同周期化学元素核外电子构型的相对规律性。
第一周期元素是太空元素,可以在太空环境形成;第二周期元素是大气层元素,可以在地球大气“热层”附近形成;第三、第四周期元素可能是地壳和上地幔元素;第五、第六周期元素可能是中间层和下地幔元素;第七周期元素可能是地核元素。没有科学论证和实际检验,仅供参考。
P区0族元素的结构是各周期元素的完美形态,拥有各周期元素的最高核外电子数量和层次,却全部是惰性气体元素,很难形成化合物形态,可见完美等于孤独。
我原来关注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次和数量,以为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次和数量越多,越是可能形成相对牢固的核外电子共轭和分子关系,现在看来应该关注原子的核外电子相对“缺位”与“补位”的可能,化学的基础可能是这种相对的“缺位”与“补位”。
初始化学元素是各周期化学元素中核外电子层次和数量最少的化学元素,“亲和力”可能最好,相对容易发生裂变和聚变反应,所以熔点较低,并有递减趋势。是否如此,还不得而知。因为,也有例外。
不同周期的初始元素与“完美”元素之间的差别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对应着熔点的递减趋势,可能是一种规律性的趋势,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