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年01月16日 资料来源: 新浪博客
11、决气篇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何谓气? 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何谓津? 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何谓液? 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保谓血? 岐伯曰:中焦受所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何谓脉? 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 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 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大意】
本篇论述人体精、气、津、液、血、脉等六气的定义和化生原理及其在人体生理上的重要作用。
12、平人绝谷篇 黄帝曰:原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 伯高曰:臣请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肠胃之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大意】
本篇从胃肠的大小及容量分析人不食七日而死的道理。
13、五乱篇 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 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 黄帝曰:何谓相顺? 岐伯曰:经脉十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 黄帝曰:何谓逆而乱? 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俯首静伏;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黄帝曰:五乱者,刺之有道乎? 岐伯曰: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 黄帝曰:善。愿闻其道。 岐伯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输。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输。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 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荥输。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输。 黄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 黄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命曰治乱也。
【大意】
本篇讨化了气乱于心、乱于肺、乱于肠胃、乱于臂胫、乱于头所造成的病证及针刺方法。
14、顺逆肥瘦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针道于夫子,众多毕悉矣。夫子之道应若失,而据未有坚然者也,夫子之问学熟乎,将审察于物而心生之乎? 岐伯曰: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木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顺之常也。 黄帝曰:愿闻自然奈何? 岐伯曰: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掘决冲,而经可通也。 此言气之滑涩,血之清浊,行之逆顺也。 黄帝曰:原闻人之白黑肥瘦小长,各有数乎? 岐伯曰:年质壮在,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也,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 黄帝曰:刺瘦人奈何? 岐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 黄帝曰:刺常人奈何? 岐伯曰:视其白黑,各为调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气和调,刺此者,无失常数也。 黄帝曰:刺壮士真骨者奈何? 岐伯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 黄帝曰:刺婴儿奈何? 岐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豪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 黄帝曰:临深决水奈何? 岐伯曰:血清气浊,疾泻之,则气竭焉。 黄帝曰:循掘决冲奈何? 岐伯曰:血浊气涩,疾泻之,则经可通也。 黄帝曰:脉行之逆奈何? 岐伯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黄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 岐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 黄帝曰:何以明之? 岐伯曰:以言导之,切而验之,其非必动,然后乃可明逆顺之行也。 黄帝曰:窘乎哉,圣人之为道也!明于日月,微于毫厘,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大意】
本篇论述了不同体质如黑白、肥瘦、小长等应采取不同的针刺手法和尺度,刺灸时还应考虑到经脉的顺逆。
15、血络论篇 黄帝曰: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 岐伯曰:血络是也。 黄帝曰:刺血络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浊者,何也?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发针而肿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苍苍者,何也?发针而面色不变而烦悗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动摇者,何也? 愿闻其故。 岐伯曰: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畜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 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则为肿。阴气积于阳,其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 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悗。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弗能虚也。 黄帝曰:相之奈何? 岐伯曰: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筯,则而泻之万全也,故无失数矣。失数而反,各如其度。 黄帝曰:针入而肉著者,何也? 岐伯曰:热气因于针则针热,热则肉著于针,故坚焉。
【大意】
本篇探讨了刺血络而仆、血出而射、血少黑而浊、血出清而半为汁、发针而肿、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苍苍、发针而面色不变而烦悗、多出血而不动摇等原因。
16、淫邪发梦篇 黄帝曰:愿闻淫邪泮衍奈何? 岐伯曰: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气淫于府,则有余于外,不足于内;气淫于藏,则有余于内,不足于外。 黄帝曰:有余不足有形乎? 岐伯曰: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焫,阴阳俱盛则梦相杀。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凡此十二盛者,至而泻之,立已。 厥气客于心,则梦见丘山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客于脾,则梦见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客于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客于膀胱,则梦游行;客于胃,则梦饮食;客于大肠,则梦田野;客于小肠,则梦聚邑冲衢;客于胆,则梦斗讼自刳;客于阴器,则梦接内;客于项,则梦斩首;客于胫,则梦行走而不能前,及居深地窌苑中;客于股肱,则梦礼节拜起;客于胞■,则梦溲便。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补之,立已也。
【大意】
本篇讨论了发梦与脏腑十二盛和十五不足的关系。
17、本脏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然有其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有其不离屏蔽室内,无怵惕之恐,然犹不免于病,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窘乎哉问也!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方。 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心高则满于肺中,悗而善忘,难开以言;心下则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坚则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 肝高则上支贲,切胁悗,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 肝坚则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 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凑■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下加于大肠则藏苦受邪。脾坚则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伤以邪。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俯仰,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苦常病。 黄帝曰:何以知其然也? 岐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无■■者,心高;■■小短举者,心下。■■长者,心下坚;■■弱小以薄者,心脆。■■直不下举者,心端正;■■倚一方者,心偏倾也。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隐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广胸反骹者,肝高;合胁兔骹者,肝下。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黄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牌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 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 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凡此诸变者,持则安,减则病也。 帝曰:善。然非余之所问也。愿闻人之有不可病者,至尽天寿,虽有深忧大恐,怵惕之志,犹不能减也;甚寒大热,不能伤也;其有不离屏蔽室内,又无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曰:五脏六腑,邪之舍也,请言其故。五脏皆小者,少病,苦燋心,大愁忧;五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以忧。五脏皆高者,好高举措;五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五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脏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平反复言语也。 黄帝曰:愿闻六腑之应。 岐伯答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 肝合胆,胆者,筋其应。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黄帝曰:应之奈何? 岐伯曰: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裹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心应脉,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肠厚;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 脾应肉,肉■坚大者,胃厚;肉■么者,胃薄。肉■小而么者,胃不坚;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不坚者,胃缓;肉■无小裹累者,胃急;肉■多少裹累者,胃结;胃结者,上管约不利也。 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 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黄帝曰:厚薄美恶皆有形,愿闻其所病。 岐伯答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大意】
本篇首论人之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五脏、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次论脏腑大小、高下、坚脆等不
同,所病亦各异的道理。
18、五色篇 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 黄帝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 雷公曰:五官之辨奈何? 黄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五官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 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闻乎? 黄帝曰: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 黄帝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雷公曰:病之益甚,与其方衰,如何? 黄帝曰:外内皆在焉。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其脉口浮滑者,病日进;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损。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难已。病之在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雷公曰:以色言病之间甚奈何? 雷帝曰:其色粗以明,沉夭者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五色各有脏部,有外部,有内部也。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其色从内走外者,其病从内走外。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其脉滑大以代而长者,病从外来,目有所见,志有所恶,此阳气之并也,可变而已。雷公曰:小子闻风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湿之起也,别之奈何? 黄帝曰: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在地为阙,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 黄帝曰: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 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 黄帝曰:赤色出两颧,大如母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如母指,必不病而卒死。 雷公再拜曰:善哉!其死有期乎? 黄帝曰:察色以言其时。 雷公曰:善乎!愿卒闻之。 黄帝曰: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挟绢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阴和阳,用阳和阴,当明部分,万举万当。能别左右,是谓大道,男女异位,故曰阴阳,审察泽夭,谓之良工。 沉浊为内,浮泽为外,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故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勿去,乃知新故。色明不粗,沉夭为甚;不明不泽,其病不甚。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 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 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阴之属也。 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抟为聚。方员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随而下至胝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 左为左,右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包者,青黑赤白黄,皆端满有别乡。别乡赤者,其色亦,大如榆英,在面王为不日。其色上锐,首空上向;下锐下向,在左右如法,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
【大意】
本篇叙述了五色所见部位、主病和观察方法,是望诊的主要理论依据。
19、论勇篇 黄帝问于少俞曰:有人于此,并行并立,其年之长少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风暴雨,或病或不病,或皆病,或皆不病,其故何也?少俞曰:帝问何急? 黄帝曰:愿尽闻之。 少俞曰:春青风,夏阳风,秋凉风,冬寒风,凡此四时之风者,其所病各不同形。 黄帝曰:四时之风,病人如何? 少俞曰:黄色薄皮弱肉者,不胜春之虚风;白色薄皮弱肉者,不胜夏之虚风;青色薄皮弱肉,不胜秋之虚风;赤色薄皮弱肉,不胜冬之虚风也。 黄帝曰:黑色不病乎? 少俞曰:黑色而皮厚肉坚,固不伤于四时之风;其皮薄而肉不坚,色不一者,长夏至而有虚风者,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坚者,长夏至而有虚风,不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坚者,必重感于寒,外内皆然,乃病。 黄帝曰:善。 黄帝曰:夫人之忍痛与不忍痛者,非勇怯之分也。夫勇士之不忍痛者,见难则前,见痛则止;夫怯士之忍痛者,闻难则恐,遇痛不动;夫勇士之忍痛者,见难不恐,遇痛不动;夫怯士之不忍痛者,见难与痛,目转面盼,恐不能言,失气惊,颜色变化,乍死乍生。余见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 少俞曰:夫忍痛与不忍痛者,皮肤之薄厚,肌肉之坚脆缓急之分也,非勇怯之谓也。黄帝曰:愿闻勇怯之所由然。少俞曰:勇士者,目深以固,长衡直扬,三焦理横,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怒则气盛而胸张,肝举而胆横,眦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此勇士之由然者也。 黄帝曰:愿闻怯士之所由然。 少俞曰:怯士者,目大而不减。阴阳相失,其焦理纵,■■短而小,肝系缓,其胆不满而纵,肠胃挺,胁下空,虽方大怒,气不能满其胸,肝肺虽举,气衰复下,故不能久怒,此怯士之所由然者也。 黄帝曰: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脏使然? 少俞曰: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慓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当是之时,固比于勇士,气衰则悔。与勇士同类,不知避之,名曰酒悖也。
【大意】
本篇讨论人之勇怯在诊断和治疗上的意义。
20、卫气篇 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穷之。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石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之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岐伯曰:博哉圣帝之论!臣请尽意悉言之。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三寸中,标在背腧与舌下两脉也。 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腑内动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也。手心主之本,在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 故石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 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大意】
本篇虽名卫气,其实不符。在《太素》名《经脉标本》,在《甲乙经》名《十二经标本》,才与本篇所论经
脉之标本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