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共享联盟·鄞州 蔡梦珠 通讯员 陈立强 郑博文 记者 王波
用仅0.7毫米宽的竹片编制出沙孟海笔下的“龙”字。这两天,这幅精美绝伦的作品在鄞州、北仑等地作为龙年非遗作品进行展览,这个特殊作品的作者就是90后宁波市非遗传承人——叶商杰。
说起叶商杰,不能不说他的爷爷——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叶良康。叶良康从16岁开始编织实用竹器,2009年6月,叶良康被评为鄞州区首届工艺竹编代表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因为爷爷,叶商杰的童年可以说是被竹编“环绕”着的。2015年,叶商杰开始跟着爷爷学习竹编,至今已有8年。
图为叶商杰在进行竹编创作。通讯员 摄
谈及接棒,叶商杰想法很简单:“我发自内心的想像爷爷一样继续去守护这个传统工艺。”
然而守护的过程并不容易。前三年,叶商杰一直在重复练习,从最基础的编织和花纹开始学,再逐渐过渡到学习立体编织。没有成就感、没有作品、没有同龄同行社交圈,让他一度感到枯燥和孤独。
2017年开始,叶商杰才逐渐拥有自己的作品,并陆续加入宁波春蕾计划人才、浙江新锋计划后备人才,省文艺家协会等。
如今,叶商杰的代表作品《儿女红妆》《福禄寿喜》入选省级奖项和长三角优秀精品展,竹编工艺也为更多人所熟知。
去年5月,浙江召开全省乡村人才振兴推进会和全省职业教育大会,首次提出实施“浙江绿领培育行动计划”,将省农业与乡村产业一线的种养加服能手、农村电商人才和乡村手艺人才统一为“新农匠”。
图为爷爷叶良康在指导孙子叶商杰。通讯员 摄
叶商杰就这样成为了其中一员,他延续了爷爷对竹编技艺的热爱,也将这些物件背后蕴含的文化解读给大众,并且与时代结合,不断创新。
每周一,叶商杰总喜欢窝在塘溪镇东山村的工作室里,削竹、劈篾、构思、设计、编织、上色、上漆......在他的手下,一根根竹子最终变成一件件竹编工艺品。
这些日子,叶商杰还在创作一件新的竹编作品,沙孟海老先生曾书写的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龙”字。
和正在展出的那幅作品相同,这次他采用的依旧是0.7毫米宽的竹片。“原来一幅的难度在于印章的编制上,用到了彩编和破丝编工艺,现在这幅字体编制难度较大,尤其是笔锋和墨迹的编制较难,但省略了印章,所以整体难度接近。”叶商杰说。
图为叶商杰编制的沙孟海书写的“龙”字。通讯员 摄
在叶良康看来,孙子叶商杰是一个敢于“破圈”的年轻人,他在传承竹编技艺的同时,也为竹编技艺注入现代、多元的文化元素,让“老传统”焕发“新活力”。
为寻找产业“破竹”之路,叶商杰从原来的传统竹编工艺向着更加精致的装饰工艺发展,进行个性化创作,如竹编香囊、竹编装饰画、竹编挂件等,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让大众看到了传统竹编的新时代活力。
叶商杰坦言:“我是作为年轻一代‘啃’着老一辈的手艺,在实现自己创业梦想的同时,也是对非遗文化发起的一次重新探索,可以说是一种双向奔赴的双赢选择。”
图为叶商杰的竹编作品。通讯员 摄
现在,叶商杰不只想当好非遗“守”艺人,还希望将非遗的魅力传递给更多青少年。他经常带着竹编工艺走进校园、社区,普及竹编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教授竹编技艺。
有同行赞他和爷爷叶良康一样,有着匠人精神。他却谦虚地表示,匠人精神在他心中是很高的高度,他会一直探索下去。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