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廖栋雯,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专业博士,现任职于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曾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出版有《趣数汉语“万能”动词》。
本书以鄂西北油菜坡苏系家族的文化建设为中心,对其在当代的复兴历程、实践载体、文化特性及功能价值进行研究,指出油菜坡苏系家族文化的当代复兴,是家族内部力量的自发推动所为。他们的初衷是以重拾传统、返归家族来满足传统礼俗秩序崩塌后所导致的精神空虚和信仰缺失的本体性需求。在对家族文化重构的过程中,油菜坡苏系家族以族训、族规、清明大会等为载体,对家族文化进行了现代性转化和创造性提升,使之不再是传统家族文化的复制,而是有着时代内涵和现代特性的新型家族文化。经历了现代重构和变迁的油菜坡苏系家族文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血缘边界,而是呈现出更多的扩容性、流动性、开放性和象征性文化意义,其在现代社会的功能也不再只是施之于家族范围内部,而已经扩展至范围更广的乡村和社会。当下的油菜坡苏系家族通过文化建设,不仅在家族内部逐渐形成了和谐有序、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积极向上的家族氛围,初步实现了衣食无忧、拼搏奋进的美好家族愿景,在当地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形成了由家及村的地域联动,为当地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注入了内生动力,也为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当前乡村振兴语境中,油菜坡苏系家族的文化复兴与实践,不仅展示出家族这种民间群体组织在当下乡村建设中的活力与能动性,也展现了家族文化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与作用。因此,在当下的乡村社会,家族文化建设具有其必要性,对家族文化的研究也就具有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01
SHUSHANGWEI
PUBLISH
新书出版
出 版
哈尔滨出版社
设 计
树上微出版
书 号
ISBN 978-7-5484-7209-4
经 销
全国新华书店
02
SHUSHANGWEI
PUBLISH
序
晓 苏
博士毕业之后,栋雯将她的博士学位论文数易其稿,再三斟酌,反复打磨,现在终于要公开出版了。作为她读博士期间的指导老师,我也深感欣慰。
栋雯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学的是语言学,还公开出版过一本名为《趣数汉语“万能”动词》的小册子。虽然语言和文学同属一个学科,二者相互交融,彼此缠绕,密不可分,但在重点和方向上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研究领域。倘若想要轻车熟路的话,栋雯完全可以去攻读语言学方向的博士。但她一开始就选择了中国民间文学。面试时问其原因,她做了三点回答,一是从小喜欢中国民间故事;二是补上自己的文学短板;三是探寻民间文学与民间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让离读者越来越远的当代文学重返民间,回归人民大众。以上的回答让我觉得,她选择中国民间文学作为自己的博士研究领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显然,栋雯选择中国民间文学专业也为自己的读博之路设置了难度。借用一句俗不可耐的话说就是,理想是丰满的,而现实往往是骨感的。不过,她事先便做好了迎难而上的准备。入校的第一年,因为要获得必需的专业学分,还要完成必修的政治课和外语课,听说她只在春节期间回了一趟贵州,其他时间几乎全都待在学校里。除了上课,她还要撰写各门课程论文,同时还要恶补硕士阶段的文学缺口。那一年,她远离家人,默默苦读。听她的室友讲,在某些夜深人静的时候,她也会忍不住拿出乳臭未干的儿子的照片来看上一会儿,不禁以泪洗面。值得高兴的是,她的时间没有白花,心血没有白费,一年下来,她各门功课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
栋雯的论文完成之后,按规定研究生院要将其送外盲审,盲审顺利通过,随后又顺利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现在,这部论文又将以专著的形式公开出版,它的价值不言而喻。
2023年清明节
专业出版
SHUSHANGWEI
03
SHUSHANGWEI
PUBLISH
目录
第一章油菜坡苏系家族概说
第一节地域概况
第二节移民聚落的家族重构
第三节油菜坡苏系家族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二章家族文化的复兴历程
第一节油菜坡苏系家族文化的历史形态
第二节油菜坡苏系家族文化的全面复兴
第三节油菜坡苏系家族文化复兴的逻辑
第三章家族文化的传承载体
第一节清明大会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清明大会的主要议程
第三节清明大会的当代元素
第四章家族文化内涵的嬗变
第一节提升家族女性的社会地位
第二节培育家族成员的开放精神
第三节构筑家族文化的多维空间
结语
04
SHUSHANGWEI
PUBLISH
内文节选
第一章油菜坡苏系家族概说
油菜坡苏系家族,是居住于襄阳市保康县的苏姓族群。历史上,襄阳市曾经是数次全国性移民的主要迁地和波及区。移民频繁地迁入与迁出影响了保康县人口结构的稳定性,也影响了世代相继的大家望族的发育,“来源纷杂,而土著则无几”可谓是当地人口结构的真实写照。常年的社会动乱和生存空间的局限制约了五方移民的家族重建,这使当地家族呈现出明显弱于典型家族的结构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数次社会变革,使家族组织逐渐瓦解、消失,与家族相关的一切概念几乎全部退出人们的生活。这不禁让我们疑惑,在家族组织缺失的保康县,家族观念和家族文化是如何潜隐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并在新时期被唤醒、点燃、激活,又是以怎样的文化形态被人们重构和转化的?本章就让我们走近油菜坡苏系家族所在的地域,对油菜坡苏系家族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家族文化形成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语境,以及促成家族文化极具当代特点的内部力量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描述。
移民家族的地缘风俗
一般来说,村落百姓的居住形式,不仅影响着当地的风土民俗,还关系到乡村社会人情网格的建构。“每一居住形式,都为社会生活提供一个不同的背景。”聚族而居的村落,血缘与地缘的高度重合使得村民即族人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关系更加紧密,在村落之中形成非常严密的家族组织结构。在家族散居、异姓杂居的村子,血缘关系弱化而地缘关系突出,核心家庭成为主导结构单位,人情交往与社会组织原则则要复杂得多。贺雪峰注意到了这种由地缘和血缘匹配差异所形成的社会结构差异,他在对中国多个地区的农村社会结构进行调研后指出:“中国农村村庄社会结构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从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看,中国农村可以分为南方、中部和北方三大区域。”从地理上看,地处鄂西北的保康县位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中游,正是中国的中部地区。从发展历史和村庄结构上看,保康县属于移民填充后的家族重建型地区,在生存环境、战乱匪祸及国家话语的合力挤压下,家族血缘的影响力微弱,农民呈分散的原子化状态,“这样的村庄可以称为分散型村庄,即在村庄内部缺少紧密相连的具有集体行动能力的农民集群,每个农民都是相对独立的,是原子化的,是分散的。”分散型村庄形成了以核心家庭为主导的原子化状态,家庭与村庄间缺少超越家庭的认同和中间结构。所以为了更好地应对外来冲击,增强自保和生存的能力,保康县的百姓在地缘之上更多地以异姓联姻、认干亲等方式形成了一个以亲缘关系和拟制亲缘关系为主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此之上逐渐构建了一套劳力互换和尽义务的风俗人情系统,以维持村子正常有序的生活秩序和生产秩序。
联姻是当地一种常见的社会关系网络建构方式。保康县山势高、交通不便,加之生存空间狭小,生产劳作水平极不稳定,“地域通婚”不仅成为五方杂寓的移民“报团取暖”,共同对抗天灾人祸、增强生存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维持村落和平共处、友好发展的重要方式。保康县的百姓多以附近村落的村民为通婚对象,通婚圈以其所在地向外发散,距离适中。随着姻亲关系的扩大,各方各地各姓的人们都被粘连进了一张巨大的人情关系网。有些地方还以联姻来存续更为长久的亲戚关系。在油菜坡遇到的一位周姓老人告诉我,从小他的父辈就教育他“苏周无二姓”。这句俗话缘起于共同生活在油菜坡的苏姓和周姓的祖辈,两姓之间的联姻使他们相互帮助、共同扶持、关系亲密,为将两家的关系永久保持,就有了这句不成文的约定。这一约定经由祖祖辈辈传递,并在子子孙孙的世代交好中不断巩固、增强,还将在未来的时间里不断延续。此外,也有因为联姻改变原住址,迁往联姻地,加入当地聚落的现象。比如油菜坡苏系家族第5代祖苏章俊,自幼与马良镇段江a下坪邹氏联姻,完成婚姻后即从油菜坡迁至段江下坪并定居繁衍。异地联姻不仅扩展了百姓的社会交往边界,也使社会关系网络呈现出更大的开放性。
除婚姻关系外,认干亲是另一种建构拟制亲缘关系的方式。不同姓氏之间相互“拜继”,即“认干亲”,接受继拜的为干爹、干妈,被收为继拜的为干儿子、干女儿。这种继拜关系虽没有像姻亲关系那么密切,但也是一种亲戚关系。在保康,认干亲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刚出生的婴儿好养活,所以找一个儿女兴旺的家庭认干爹干妈。或者经由算命先生指点,婴儿命中缺某物或自带灾星,那就必须要拜继干亲来化解,如果缺木则要找一棵古树、大树拜为干爹干妈,如果缺土就要找一个大石头或者崖洞拜为干爹干妈,如果婴儿命里有灾就要找一个叫花子认干爹干妈,好吃好喝养着来化解灾星。另一种是两个家庭为了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自愿将对方的儿女认作干儿女,来保持两家长久的亲密关系。逢年过节或生日等特殊日子,干儿子、干女儿就会在父母的带领下提上烟酒、水果或点心看望干爹干妈,干爹干妈也会热情邀请他们留下来吃饭,并且为他们准备红包。在不断的来往中,干亲也成为一种固定的亲缘关系。
由姻亲、干亲、表亲、继拜亲等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笼罩着当地的农村社会,关系网格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百姓之间关系亲近、往来频繁,不仅在婚丧嫁娶、寿宴、修建房屋等大事上走动密切,日常“时交月节”里也会相互做客,欢聚宴饮。长此以往,在共同的村落生活中形成了一套自然而然、约定俗成的村落习俗秩序,并以“送菜”及“换工”等“义务”式交际活动来共同维系和保持。正如《保康县志》记载:“礼尚往来,是为传统。有婚娶喜庆,亲邻送菜、帮忙、送礼(赶情)。帮忙有长忙、短忙之分。帮短忙,一般一天,帮长忙,一般3天。送礼一般送物品、现金。”
红白喜事,尤其是丧事,是地方上的大事,也是培育社会关系的重要活动。谁家有红白喜事,无需邀请和组织,附近的人都会自发前来送菜、帮工和上人情。即使平日有摩擦和矛盾的人,在办事这天都必须放下恩怨,到场相助。“结婚了、老人了,就是‘人死众人丧’,只要是老人了,哪怕吵过架,必须到场帮忙,哪怕不是本家子不沾亲不带戚,都要把一切都甩下,我们都是靠跟田块头的帮忙,你给我帮忙我给你帮忙,相互的,基本上都到场。”a“送菜”是邻友帮忙中最基本的一件事,“哪家做房子周边都要去帮忙,尽义务,搞几天,打个豆腐,给他送菜,既要去帮忙还要去送菜,背着豆腐背着菜,去给他帮忙做一天事,这种就是尽义务,不要钱。现在也是这样,老人啊,做房子啊,只要有哩就送。”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不宽裕,遇到红白事几乎拿不出钱财随礼,便以菜代钱,不管是萝卜青菜、西红柿豆腐,还是鸡鸭肉蛋,都会装在一个背篓中送给办事人家,为他们的酒席增添食物,并留在这里帮忙。现在,虽然农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较为宽裕,办事人家也不再缺少制作酒席的食材,但送菜的风俗至今未改,无论谁家办事,附近的邻居和亲戚也仍会送菜。
如遇红白喜事、寿宴生日或侨居新屋等大事,亲友之间不仅要送菜,还要“送人情”,也称“赶情”。送人情也就是送礼,包括礼物、礼金和礼品。办事的人家会专门准备一个人情账簿,由账房先生统一将所有来宾送的礼录写在人情簿上,并详细标明所送礼物的名称、数量,礼金的金额。来宾也可以通过人情簿看到其他宾客送的礼。收了礼的人家,要根据人情簿在对方办事的时候回礼,也就是回人情。一般来说,回礼要在收礼的金额或物品的数量上多添一点,表示人情增厚一层。相互不走动的家户,或者已经完成一轮送礼回礼过程的叫“不欠人情”。如果欠情不还,或者收到邀请不送礼的,视为“没有人情来往”,现实生活中也不会再有往来。我国历来是极具人情传统的礼仪之邦,民间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人情关系网,人情的往来不仅是一种资源的往来,也是彼此之间互动相处的社会规范。会不会做人,或者能不能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与“送人情”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创造关系或保持关系,一般都会做人情给他,使其欠人情。“在中国社会里,别人有喜事,我赠送礼物:别人有急难,我给予实质的济助,这时候,我便是‘做人情’给对方。对方接受了我的礼物和济助,便欠了我的‘人情’。”a在不断做人情、收人情和还人情中,当地人不仅释放了社会情感,完成了资源交换,也建构了人情网络。
“帮工”,也就是民间尽义务式的换工,是当地人之间一种自发自愿的行为,不记酬劳和时间。因为需要帮忙的事件时常发生,因此换工的质量和自觉度很高,每家每户都在帮忙与接受帮忙中完成相互的“换工”行为。所以,当地人也把这种帮工称作“尽义务”。帮工有帮长工和帮短工之分。帮短工一般是红白事、寿宴生日、播种收割或其他临时性事务的帮忙,时间一般是一到两天,主要是烧沏茶水、洗摘食物、打扫卫生、割谷插秧或其他琐碎事务。帮长工一般三天或更长,主要是帮忙修盖新房。在保康农村,一个人的家境是否殷实,首先体现在其房屋的数量、大小和外观等方面,所以修建房屋是农村的头等大事。流传至今的一句俗话“保康人无福,有钱就盖屋”,就充分说明当地人对房屋的重视。传统时期,由于资金和人力的短缺,单靠自家力量很难完成盖房这一项浩大工程,亲友的帮助就成为最实际也最经济的方式,互助盖屋也就成为村民之间的一项“义务”。除了长工和短工,在个体种田时期,农村还流行一种帮工方式——“打报工”,指的是某家做完事情后,该户户主会带领帮工的人,去其他需要帮忙的人家中一起干活,并且不收取任何费用a。诚然,帮工是村民间按照劳力等值的原则相互帮忙,是一种劳力互换行为,解决了农村劳力短缺的问题。但同时,帮工的行为也在乡村建立起一种社会关联。通过这种关联,村落百姓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与互动。
“拜年”也是村落中加强社会关系的一种习俗行为。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人们在春节期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相互走动、互祝新年快乐的行为就是拜年。在当地,辛苦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会在春节期间欢聚一堂共度春节。正月初一吃过早饭后,百姓纷纷出门,相互串门、拜年,祝福对方新年快乐、身体健康、来年发大财。不仅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房前屋后的邻居、关系亲近的朋友间也会相互走访拜年。且前来拜年的人要在主人家的院子里放一挂小鞭炮,主人家要赶紧迎出来回客人一挂小鞭炮。放完的鞭炮纸也不能扫来倒掉,而是要攒成一堆,谁家鞭炮纸多意味着谁家的人气最旺,来年也一定兴旺发财。晚辈给长辈拜年必须要磕响头并作揖,祝福长辈新年快乐、福寿康宁,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新的一年平平安安。每个家庭也会盛情款待前来拜年的亲友。在这一特定的岁时节俗中,每个人都希望能够通过拜访、宴饮等仪式强化和巩固家族、姻亲或其他社会关系。
地缘关系的突出,将同一地方之上的百姓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共同营造了友好、亲密的社会人情关系,“乡情”与“乡愁”已经超越了“家族”而更成为人们心中对出生地的归属。
SHUSHANGWEI
定制出版 专业为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