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管理者用人时,只用值得用的人。当遇见一些铜墙铁壁什么都不吃的人,管理者会明明白白告诉他,我管不了你。
有时候,要向自己示弱,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值得辅导、教育的,要学会放过自己。
有一类人,如果遇见了,管理者要坚决放弃: 就是习惯性反驳的人。
为什么很多人习惯性反驳?如何做到自省?
本文与你一起探讨。
为什么很多人,会习惯性反驳?
通常来说,很多人之所以习惯性反驳,是如下三种原因。
1.很难接受别人的观点,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
他们很难接受别人的观点,总觉得别人没有自己的观点犀利、正确,自己永远是对的。
所以你说的观点,他压根不会听。
比如搞“一言堂”的老板和管理者,他总是说,就照我说的做, 什么事情都凭自己的好恶做决定。
有不同的意见,哪怕是非常有价值的意见,他也会全部忽视。
这种独裁专断的方式必然招致组织内部的疑惑、憎恶和反感,最终导致人心涣散。 2.不愿意承担错误,逃避责任
有的人之所以习惯性反驳,是因为他不愿意承担错误,善于逃避责任。
比如上级刚要指出他的问题,话还没说完,他就立马打断说,不是我的错,跟我没关系,把一切问题归咎于客观因素,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哪怕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他也会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反驳你,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
这时候作为上级,是很生气的。 因为犯错不可怕,上级在乎的是你的态度,在意的是你能在出现问题时,敢于承担责任,而这种推卸责任的态度是任何管理者都无法忍受的。
3.不关心别的,就想赢
第三种,也是极为致命的。有些人习惯性反驳,因为他只愿意享受赢的感觉。
所以,无论何时,都想要争个高低。
他不会管你掌握了多少信息,做了多少调查,下了多少功夫,无论你说的什么,他都会反驳你。
他不是为了做好事情、打胜仗而争论,而单纯只是为了争论而争论。
为什么他们热爱反驳?
心理学上有一个逆火效应,也就是说,当人们遇上与自身信念抵触的观点时,会下意识忽略或反驳它们,并且会强化原来的观念。
你看,反驳,其实是一种本能。
会反省的人,更加优秀
反驳是本能,但反省才是一个人最大的本事。
那些真正优秀的人,更懂得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因为他们知道,习惯性反驳,会让自己的格局越来越小。
比如你是管理者,或者是老板,如果你是一个习惯性反驳的人,那么以后你的下属,当他们发现问题时,就不会再提出意见,团队就会得上沉默病。
当你提出一项决策时,所有人都说好,都赞美你。其实并不是你的决策、判断多么英明神武,而是他们知道你是一个习惯性反驳的人,即使有好的建议也不会说出来。
这种情况下,你得到的,仅仅是“你想听到”的信息,这个时候做判断会很容易酿成大错。
诚如稻盛先生在《心》一书中所说:
让人生误入歧途的元凶,并不一定是失败和挫折,而往往是成功和赞美。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变得傲慢,对别人也会采取蛮横无礼的态度。
所以在做决策、判断的时候,我建议你:
首先,学会听取各种声音。
因为,一个靠谱的组织在开会做决策时,一定会听到反对的声音,如果所有人都说好,认为决策非常完美,那么这个决策有很大的概率是错误的。
如果你是一个员工,你的上级发现你是一个习惯性反驳的人,即使他以后看到你的问题,也不会再提出来了,那么你的成长的速度就会很慢。
心理学上曾把人分为两类: 弱势价值观和强势价值观。
弱势价值观的人,总是在说:凭什么?
而有强势价值观的人,永远在说:为什么?
被上级批评的时候,弱势价值观会想:他凭什么说我做得不好?
而强势价值观的人,想的则是:上级为什么会批评我?是不是我做得还不够好?那我如何才能把这件事做得更好?
有人提出了相反的意见,弱势价值观的人想的是:他凭什么反驳我?
有强势价值观的人,想的则是:是不是因为他下了很多苦功夫、付出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努力,才得出不同的结论?
其次,你要学会“反本能”。
某位哲学家说过:
在人的内心中,同居着“善良之心”和“邪恶之心”。
所谓“善良之心”,就是充满同情和爱,是一颗关爱客户、伙伴、他人的“利他之心”;
所谓“邪恶之心”,就是“只要自己好就行”,充满自私的“利己之心”。我们必须做出努力,增加自己内心的“善良之心”,减少“邪恶之心”。
而后者就是本能,当然, 每个人身上都同居着这两种心。这就是我们的心灵,这就是人性。
我们没法完全戒除不能,但,当本能冒头时,我们能做的就是:反本能。
也就是,学会自我管理。就是要抑制自己的本能,让自己心中美好的一面呈现。
稻盛先生也把这称之为:反省。
他认为:
抑制自己的邪恶之心,让良心占领思想阵地,这个作业过程就是“反省”。
解读稻盛哲学的权威曹岫云老师在书中说过:
我们最早从孔夫子那里学到了“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
而稻盛先生天天要进行自我反省。
他认为:
“反省”是提高"成功方程式”中“思想·人格”的必不可缺的重要一环。地位越高的人,越忙越要抽时间反省。
反省用一点时间,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不肯反省的人,或难于成功,或成功即为没落的契机,很容易转胜为败。人得意就忘形,得志就专横,这种现象在历史和现实中司空见惯。
不会反省,不从他人和自己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历史反复重演,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我们其实并不高明。
尽管我们经常走弯路,但在自我中心、急功近利的世风中,我们很少听到真诚反省的声音。
有的人“自小看看,到老一半”,甚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辈子浑浑噩噩,无甚长进;
另有的人却是“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短时期内进步神速,判若两人。
区别何在?
无非因为后者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能够认真地、深刻地反省自我,对的发扬,错的改进。
而前者喜欢文过饰非,本能地保护自己,习惯性地把责任推向别人或归于环境,自己总是“千有理、百不错”,从不触及自己的灵魂,不愿反省和检点自己,更谈不上天天反省、谦虚认真地反省了。
鲁迅先生说过,他解剖自己往往比解剖别人更不留情面。
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不犯错误,而是因为他懂得及时、主动并深入地反省自己,从而减少犯错误,或较快地纠正错误。
稻盛先生说:
人生须时时反省,就是说反省必须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反省是一种内心活动,反省通向悟境。
“悟者,吾心也”,心无灵犀点不通,反省须自觉,他人无从替代。
人的眼睛能洞察八方,拥有了反省这一面“镜子”后,才能看见自己的睫毛。
所以,会反省和不会反省,过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如何做到自省
那么该如何听他人的意见,做到自省?
我们认为做好这3点很重要。
1.学会倾听
有句话说得好:
成年人最顶级的自律,是克制纠正他人的欲望。
当别人给你提建议的时候,当别人提出批评的时候, 当 别人提出看法你不认可的时候,无论你有多么强烈的反驳欲望,都一定要克制自己,要求自己闭嘴。
耐心听对方讲完,而不要不服气地打断对方。
有人会问:为什么?
首先,聆听是你向顶级高手升级的基操,学不会聆听别人的建议,你就永远成为不了高手。
其次,这既是尊重他人,也是为了不错过某些重要的信息。
再次,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在于认知。
习惯性反驳的人,说白了是不感坦诚面对自己,这是一种认知障碍。
所以, 提升认知的前提就是要变成一个坦诚面对自己的人。
稻盛先生说过:
坦诚之心是成功之母。
所以,哪怕是让自己心里不舒畅的逆耳之言,你也应该照样认真倾听。
那,如果自己有错,那么不是等到明天,而是今天立即纠正。这样一颗坦诚之心能够提高我们的能力,提升我们的心志。
所谓“坦诚之心”,稻盛先生说:
并不是别人要你向右转你就向右转,并不是盲目顺从,而是抱着谦虚的态度,如实承认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然后不惜一切努力奋斗。
具备一对虚心聆听他人意见的大耳朵,具备一双真诚审视自己的大眼眼睛,耳聪目明,充分发挥耳朵、眼睛的作用。
2.换位思考,多一些包容心
他说完后,你可以试着换位思考一下。
换位思考,不仅仅意味着同理心,更意味着一种高级的包容心。
换位思考也不单单是道德忍让,而是一套复杂的思维体系。
让你设想别人的思考逻辑、别人的做事方法,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来丰富自己的认知。
领导为什么批评说你不写提报,是他真的故意在针对你吗?
肯定不是,他这么做而是为了培养你的好的工作习惯。
同事为什么在这件事上,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是不是因为他掌握了一些你没有掌握的信息?
这时,你可以进一步优化工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
换位思考,归根结底,是为了寻找最好的方案去解决问题,既能做到理解和尊重、包容他人,也能保持自己的一些立场。
与此同时,你应该多一些包容心。
稻盛先生认为:“包容心”很重要。
稻盛先生经常会讲那个天堂中吃面条的利己和利他的故事,而包容心实际上是利他的起点。
假如事事都要跟对方辨个是非曲直,非要挑对方的错,用这种心态去看对方,对方必然一无是处。
我们在这个宇宙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凭借人际关系等,存在于彼此的世界之中。
所谓彼此,就是指因为看的人心态不同,看到的对象亦不相同。
也许很多人没有感觉,但人的立场不同,所见的事物、经历也不一样,人与人之间的心态就会差到令人惊叹的程度。
即使像修罗场一样的悲惨环境,也会因所见之人的心灵上的差别而发生变化。
所以,不能只用你的立场和想法看待对方,而要看到对方的长处,肯定对方好的地方,包容对方。
只要包容对方的缺点,看到对方的长处,肯定对方好的地方,事情就会完全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
因为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也就是视角不同。
世界上真的有坏人,但也有好人。
如果用善的眼光去看,所有人都是善人,同行、竞争公司都不是坏人,但是,如果用敌对的眼光去看,善良的人也会被看作坏人。
我们被坏人包围了,所以无论如何也要这么做,结果把情况弄得更糟。就是说,人看待事物的心灵之窗不同,他面前所呈现的世界也将发生变化。
就好像相对论所讲的一样,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的。不可能只有自己绝对正确。
是因为自己先入为主,所以才会呈现出眼前的景象。世界随着人的心境发生变化。
当世间人人都遭遇挫折的时候,人们常说“为什么只有那个人的事业发展得那么顺利”。如果绝对相同,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
所以,这是个相对的世界,即使在逆境之中,也有顺境存在。
所以,也请你多一点包容心。
3.信息筛选,有相对客观的判断基准
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不是要照单签收。如果照单全收,别人怎么说,你就怎么做,你反而没有了主见,随波逐流。
因此,要去分辨那些信息,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有建设性的。
就像我写的文章,并不一定都是对的,我只是提出来,给你一个参考的方向,你从中学到一些东西就够了。
核心是要筛选出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最后帮助自己做出更高质量的决策和行动。
那这里, 你需要有一个判断和决策的基准。
有人会问:是什么呢?
分享稻盛先生在《企业家精神》中的原文:
经营者常常需要面对各种局面,做出各种判断。经营正是由每天的判断积累而成。
因此, 每个判断的对错都左右着企业的业绩,有时甚至决定了企业的命运。
因此,经营者心中必须有一把明确的判断标尺。有人会问,那是怎样的标尺呢?
为了做出正确判断,首先这个基准必须是高尚的、坚定而不可动摇的。
我将这一判断基准总结为一个问句,那就是:
“作为人何谓正确?”人应当扪心自问,“作为人何谓正确”,得到发自内心的回答,然后义无反顾地将之贯彻到底。
我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判断基准,在京瓷我还把这句话作为“哲学”,努力让全体员工理解,并在实践中一起贯彻。
正是因为确立了这样的判断基准,身为一个经营者,我才不至于在企业经营中迷失方向。
组织也得以不断扩大,各部门的负责人也得以避免判断错误,成为我经营中的左膀右臂,协助我挑起经营的担子。
之所以能有这些成果,是因为“坚持正确的为人之道”这一判断基准具有普适性,因此能引起员工内心的共鸣进而共有。
“正确的为人之道”是指正义、公正、公平、努力、谦虚、正直和博爱等小时候父母及老师教给我们的朴素的伦理道德,同时也是做人应该贯彻的崇高“品德”。
以这些作为人最基本的伦理观、崇高的道德规范为基础,推动企业经营的发展,使员工不仅用头脑理解,而且内心产生共鸣,进而努力提高自身的心性。
同时,在国外拓展事业时、在进军新行业时以及收购企业时,也是如此。
将具有普遍性的正确判断基准作为企业哲学,全世界的京瓷工厂和事务所中的员工都能毫无滞涩地接受这些思维方式,并将其落实到行动上。
许多人说京瓷的成功是由于拥有先进的技术,或者赶上了时代的潮流,事实绝非如此。
京瓷的成功得益于拥有正确的判断基准,这种判断基准不仅对于京瓷或身为经营者的我而言是正确的,对整个人类而言也普遍正确。
因此,它能跨越国境与民族的界线,鼓舞着经营者和员工不断努力,提高心性,做出正确无误的行动。
正因为京瓷员工具备这种精神,因此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京瓷抵挡住了一个又一个社会及经济的巨大变动,从未亏损,一路顺利发展壮大。
最后请牢记:
不 要习惯性反驳,而是要自省。专注于自己的行动,深耕自己的能力,建立自己的决策体系,从而走向卓越。
赵老师:173 9186 9486
或者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老师微信获取详细课程介绍!
来源: 网络 ,仅作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