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化可以,但全面电动化是个伪命题,且相当离谱。
丰田章男一次次的在公开场合挑战电动化发展的底线,而宝马CEO则表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未来15年会淘汰燃油车,全面电动化不现实,而且很危险。
全面电动化,和电动化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
前者是让企业放弃所有的内燃机发展路线,全面转型到新能源发展路径上,后者则是适当追随新时代的脚步,按照市场需求、企业自身实力来发展电气化,进行合理、有效、科学的电动化转型。
所以我们能看到一点,丰田、宝马虽然一次次拒绝全面电动化,但还是坚持电动化转型,比如说丰田的bz4x、宝马的i系列电动车已经在中国市场投放。
但它们的新能源转型速度会更加稳健一些,在保证传统燃油车销量的基础上,进行电动化升级、转型,不会淘汰所有的燃油车。
主要原因有两个。
其一,丰田、宝马这种顶级企业在全世界都拥有广大的市场份额,以丰田为例,中国市场为其提供的销量不足总体销量的20%,的确中国市场的电动化发展更快一些,但中国市场的新能源市场占有率只是在25%左右,而且还有相当大一部分体量是混合动力车型。
放眼全世界的8000万新车销量,中国市场的500万新能源,200多万纯电动车销量,体量非常弱。
另一方面,保证全世界汽车销量主基调的基本任务不能变仍然是关键,电动车生产成本太高,全面电气化转型不现实,不是所有人都能买得起动辄8万欧元、30万人民币的电动车。
基于这两点,制定出合理的电动化转型方案才最重要。
电动化转型是碳中和路径下催生出来的产物,事实上电动化只是一个解决方案,电能是可再生清洁能源,但承托电量的电池却是不可再生,电池的回收利用体系尚未完全构建,且本身电池的生产成本就要比发动机更高,电动车价格居高不下的关键就在这里。
所以每一家企业针对碳中和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
中国市场的新能源之所以发展太快,不是中国消费者自身真正有所需求,而是号牌能够带来更多的路权,新能源汽车不限行不限号而且购置税补贴,换句话说我们的新能源市场一旦失去各种补贴,热度将会有很大的回落。
而日本对新能源的理解就是碳减排汽车,丰田的统计是,三台THS混合动力车型的碳减排能力相当于一台纯电动车,尽量执行发动机排量小型化、混动化,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量,然后考虑氢能源发展策略。
欧洲的发展策略则是一部分电动化,一部分小排量涡轮化,有效降低碳排放能力。
丰田、宝马拒绝的是全面电动化,因为全面电动化会让所有人的购车成本提升不少,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同样的一台车,定位燃油车和定位电动车,购车成本至少提升一倍,比如说比亚迪秦燃油版和秦混动版,价格从7万提升到了14万,用户的驾驶感受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但却支付了更多的成本。
碳中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当下纯燃油车市场石油消耗量过高、污染过大的问题,未必需要全部在乘用车市场中全面解决二氧化碳,在一次次制定规则的过程中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切实可行的推进方案。
这是在不影响全世界所有消费者日常使用的情况下,带来的直接改变。
而相比于电动化转型,其实智能化体验的升级才是真正带给用户的利好,购车成本、使用成本、养护成本、出行方式不改变的情况下,让原本不曾拥有智能化体验的汽车也多了一份产品力,这才是转型过程中,真正给用户带来的利好。
对于世界级企业来说,它们看的不是单一的市场,因为电动化、科技化需要基础硬件支撑,中国的电动化发展速度虽然更快,但在世界的角度来看,失去补贴之后也依然会降温,丰田、宝马只需要稳住自己的步调,保证阶梯电气化升级即可。
全面电动化这种话,还是新势力讲出来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