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别再问年轻人为什么躺平了


本文转载自@51HR

51HR派旨在传播和交流人力资源管理前沿和实践,发现和探讨人才管理新技术与应用,传达人才市场动态变化,彰显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价值和影响力,致力于打造一个为中国HR专业人士乐于分享和社交的平台。

王文和苏叶是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毕业后两人选择留在本地。

王文很快找到了工作,虽然也没有那么满意,但他计划先干着,而苏叶被自己中意的公司拒绝了。

在这之后,苏叶尝试了很多其他的工作,但是没有一份超过两个月,后来他索性就不工作了,天天在出租房里打游戏,等家里给他打生活费。

“啃老”成了苏叶的经济来源。

最近几年,像苏叶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被称为“尼特族”(“NEET”音译而成,全称为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泛指16岁至35岁、不升学、不就业、不受训的青年群体),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报告》显示,全球已有将近五分之一的青年属于“尼特族”。

一方面,“尼特族”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企业“用工荒”呼声四起、劳动力短缺问题明显......

种种现象均暗示着当今社会本应是“四海无闲人,青年皆就业”向上氛围。可是,现实却恰恰相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选择得过且过的“佛系”人生。

本可以大有作为的年轻人,为何会成为“尼特族”?

中国人民大学曾做过相关调研显示,这批人大多属于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人才。以广东省为例,近63%的“尼特族”接受过高等教育(大专、本科、研究生),初中学历以下人员比例不到10%。

部分受访“尼特族”表示,高校扩招、学历提升的同时,他们对就业回报的期望值也在提升,好歹读了这么多年书,不能随便找个工作把自己打发了吧。

一位翻译专业的“尼特族”表示,自己曾在一家小公司工作,因公司知名度不高,待遇一般,就辞职在家等好机会,结果一等就是五六年,如今30岁了,不工作逐渐成了一种习惯。

早年说到大学生,关联词都是光荣,梦想,理想,而现在提到大学生,关联词更多是颓废,焦虑,丧,难。

据教育部消息,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了167人。近些年来,大学年年扩招,虽然极大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但也带来了一些后遗症,比如大量扩招专业未能匹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很多学生毕业时除了一纸文凭,极度缺乏就业市场需要的技能。

眼看着本科文凭不值钱了,学生们纷纷开始考研。

追求学历带来的结果是学历越发贬值,但学生对就业回报的期待却越来越高。

非知名企业不去、螺丝钉岗位不去、无聊的工作不去……

小朱是某211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生,临近毕业,他对未来非常迷茫,“我们专业原本应该更偏向艺术设计,但现在学习太偏于管理,我经常看一些招聘启事,有些职位会要求我们要具有创意的能力,但我们学校课程并不重视这方面能力”。

事实上,小朱遇到的情况并不少见。

有教授表示:我们的大学的招生章程,不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培养的几乎都是高层次、理论型人才,而企业需要的大批人才都是基层的、前线的,所以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出现了与社会需要对接不上的情况,在就业竞争越加激烈的背景下又出现了越来越多就业不对口的情况。

刘鑫是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在报社工作了半年的他对学校和职场的不同深有感触:在如今职场大环境越加内卷化的情况下,和大学试卷上的题目相比,职场上遇到的问题难多了,很多学校学的理论知识用不太上,真实的采访也比上课学习的内容复杂多了,我需要独立判断采访对象所说是否夹杂水分,是否可信......

因为难,很多人进入职场会屡屡碰壁,久而久之就失去信心了。

王楠是刘鑫的同学,在报社真实的采访与他想象的差异巨大,费尽心思考进报社,但没有坚持到三个月,他就决定离职了,“我也不知道哪里适合我,但我不想把时间花费在我觉得没有意义的工作上,我宁愿回家歇着。”

小雷是一名工作了八年的打工人,在他看来,生活在社会中,工作是避无可避的,但针对那些刚进入职场就想退休的想法,他也表示理解:勤劳一直是中国人血液里的基因,对于很多员工而言,或许能够接受996,否则也不会出现“钱到位,什么都好说”的评论,但现实的问题在于,职工付出了时间,兢兢业业,却可能得不到对应的回报。

工作的压力与成本已经不是压垮年轻人的最后一道防线,居高不下的房价和物价让“尼特族”们走向放弃奋斗的“深渊”。

对此,青年劳动学者周燕玲曾在接受澎湃新闻的采访中说过,年轻人选择“躺平”根本上是对社会结构性问题的消极反应。

尽管积极的应对方法应该是调整自身状态,同时参与公共讨论、推动改变。但如果积极应对的条件受限,原本就主体能动性不强的年轻人消极面对,就不足为奇了。

部分年轻一代在原地徘徊,迫于生活压力不可“后退”,向上流动机会越来越窄也使他们“前进”不了。

久而久之,在这种对奋斗意识极具冲击力的心态下,他们认为工作中的社会关系,比如劳资纠纷、职场竞争带来的压力、焦虑大于他们能从工作中感受到的归属感、成就感,逐渐选择“慢就业”“主动不就业”的生活方式。

他们奋斗意愿较低,即使有一定的就业意愿,付诸于实际行动的概率也不高,在遭遇工作挫折后更趋向于选择“家里蹲”而成为“尼特族”。

此外,中国“尼特族”还有部分是因工作过程中的体验问题,而选择离开职场,比如过劳、收入低、不愿受管理束缚等。

“尼特族”现象看似是就业问题,但实际背后涉及众多。

“年轻人想躺平,但很多人往往躺不平。这就跟前几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一样的,属于一小撮‘有点产’的人才能付诸实践的,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这只是一种口嗨,自嘲过后,该工作还是得工作,毕竟,我不想被这个社会所抛弃”,小朱说。

搜索建议:别再问年轻人为什么躺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