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新能源车的下半场,公募会怎么踢?

上半场电动化,下半场智能化,富国基金经理张富盛行将开启一段新能源车“智能化”之旅。

一直以来,A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财富的密码就藏在《新闻联播》里。殊不知,《焦点访谈》里也藏着致富的密码。

前段时间,《焦点访谈》播出了一期关于新能源车崛起的节目。结果,节目播出的第二天,新能源板块便收获了一根近3%的中阳线,并在后面的35个交易日里走出了一波超过20%的上涨行情。

原因很简单。

在4月汽车产销整体下降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却依旧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产销分别达到31.2万辆和29.9万辆,同比增长43.9%和44.6%,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5.3%。

事实上,新能源车的崛起,只是新能源火爆行情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包括光伏、风能、锂电池、氢能等新能源细分板块此起彼伏,众多龙头公司你方唱罢我登场,见证了中国新能源产业从低端制造到雄霸全球的波澜壮阔,同时也造就了很多关于新能源的财富故事。

01 财富故事

关于新能源的财富故事,2008年是个极其关键的年份。

那一年,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开始显露出无可比拟的巨大潜力。

仅光伏一个分支,就有一百多座城市,提出要建设千亿光伏产业园。

另一分支的新能源车,则获得了股神巴菲特的青睐。

2008年9月29日,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斥资2.3亿美元(约18亿港元),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认购港股比亚迪股份(01211.HK)2.25亿股。

“巴菲特效应”之下,很快便引发了一轮国内投资新能源个股的浪潮。

同年10月,游资主导的新能源行情率先启动,德赛电池和科力远等低价新能源电池股成为了“围猎”对象,不过仅持续了一个月后便偃旗息鼓。当时,市场普遍认为仅是游资在弱市行情中的小打小闹,关注的焦点随后转向4万亿投资概念。

但在4万亿投资概念将市场气氛带热之后,公募基金却出人意料地发力介入新能源。

最先涌入的是风电行业龙头——金风科技(002202.SZ)。尽管该股在2008年12月26日有4亿多股限售流通股解禁(此前其流通股数仅1亿股),但该股最后仍以涨停价收盘,基金不畏大小非减持压力看好新能源股的策略倾向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终,在那轮行情中,金风科技的股价涨幅超过了200%。其他新能源子行业个股的上涨势头同样强劲,南玻A(000012.SZ)、金晶科技(600586.SH)等个股的涨幅也都超过了200%。

随着股价的飙升,整个新能源板块的动态平均市盈率也冲到了150倍,新能源的热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2010年11月在深圳召开的第25届世界电动车大会上,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尽管一张论坛的入场券价格超过了3000元,但在大会的门口仍有不少人举着钞票要买。原因只有一个,结识电动车相关的产业人士,希望在这样一个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争得一个机会。

然而,过热的表现,却引发了市场对电动车泡沫的担忧。后来,某电动车自燃事件,更是让汽车公司对电动车市场化产生了谨慎态度。此后,私人电动车补贴和十城千辆的刚性政策也未能推动真正市场化。

电动车热开始“退烧”,某些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企业因开始将销量纳入KPI考核,导致大批骨干离职;还有些汽车公司则把新能源战略重点转向了公共交通市场。

同一时期,作为新能源子行业的光伏产业也经历着大萧条。

在各国政府扶持政策转向、银行银根紧缩、产品价格暴跌、产能严重过剩等情况下,全球的光伏企业开始相互厮杀。其中,中国最大的光伏企业更是被传面临破产危机,最终,光伏板块跌了整整两年。

直到2012年底,一则“某光伏企业元旦不放假,加班赶工”的消息在业内传开,光伏板块开始触底反弹,并开启了一轮震荡向上的行情。

但随着2018年“531新政”的出台,国家宣布停止垫付光伏发电补贴,阳光电源(300274.SZ)、隆基股份(现隆基绿能,601012.SH)等相关公司股价大跌,光伏行业顿时乌云笼罩。

后来,市场逐步回暖,新能源板块亦有所修复。

但因为彼时供给侧改革是主旋律,投资主线是围绕着产业竞争格局展开。所以,以市占率为核心的“茅指数”成为那一时期配置思路的典型代表。

02 双重共振

进入2020年,中国经济在新能源等行业迎来了新的增长点。

以新能源车为例,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到136.7万辆,九年累计产销量超过560万辆,超过了原定500万辆的目标。到了2021年,产销量则同比增长一倍多,其中自主品牌占到了总量的74.3%。

一项调查显示,愿意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占比,已经从2017年的20%上升到了2021年的63%,在高收入群体中,这一表现则更为突出,有接近九成的消费者都表示愿意购买新能源汽车。

广阔的市场前景,为行业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投资主线从此前的围绕产业竞争格局开始转向围绕产业生命周期,以渗透率为核心的“宁组合”取代“茅指数”成为投资的共识方向。

那些抢先站上“宁组合”投资风口的专业投资人也得到了时间的嘉奖,被称为富国“新能源双子星”的张富盛和徐智翔二人位列其中。

在加入富国基金之前,张富盛曾就职于上投摩根基金担任基金经理一职。期间,他执掌的基金因重仓新能源车,短短2年多的时间里,获得了高达299%的收益率。以2021年9月30日为截止日期,在同类产品中排名前1%。

数据来源:基金定期报告,海通数据,截至2021年12月31日

谈起张富盛与新能源车结缘的往事,恐怕还要追溯到十多年前。那时的他,刚刚入行;而彼时的新能源车行业,也是刚刚经历了一场“巨变”。

特斯拉交付了其第一辆纯电动跑车Roadster,这辆续航里程为320公里,百里加速不到4S,最大时速达到200公里的纯电动超跑改变了大家对电动车的印象,让大家发现原来荧幕中的交通工具离我们并不遥远。

2012年,特斯拉推出了高端车型Model S,该款车型问世当年就取得了北美豪车的销售冠军。也正是那一年,新能源车真正纳入到张富盛的研究体系中,并一直延续至今。

2015年,对于张富盛来说,是事业上的一个转折点。他的角色从卖方转变为买方,并在2018年成为了一名公募基金经理。

从张富盛的投资框架来看,在自下而上的同时,还有自上而下的宏观框架,这主要源于他早期看大宗商品出身,而后面多年的成长股研究经验则让他习得了一身挖掘优质个股的好本事。

数据来源:Wind

今年2月和5月,张富盛先后掌管“富国价值增长”和“富国清洁能源产业”两只产品。面对今年市场的大幅波动,两只产品在其任职期内均取得了正收益,任职回报分别为12.51%和22.95%,回报排名为96/2834和68/2265,均位列前3%,实属不易。

作为张富盛的邻桌,同为“新能源双子星”之一的徐智翔,也有着不俗的实力。

在加入富国基金之前,徐智翔曾在平安资管担任股票团队研究经理一职,负责电新、汽车等行业的研究工作。此外,他还同时管理着一只以新能源为主题的股票型保险资管产品——平安资管如意41号。

数据来源:Wind

从2020年6月29日产品成立至2021年10月13日徐智翔离开平安资管,如意41号收益率达到201.69%。

分阶段来看,从2020年新能源板块全面启动伊始,徐智翔便掌握了主动,以86.07%的收益率排名靠前;2021年,则进一步巩固优势地位,并成功摘得桂冠。

成绩的背后,与其此前的经历密不可分。拥有复旦大学物理系光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徐智翔,曾先后担任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民用产业部投资主管和浙商证券研究所研究员,期间主要负责的正是新能源相关项目投资、项目管理,以及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的研究工作。

“实业+卖方+买方”的经历,最终构成了徐智翔在新能源投资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在富国基金的新能源投研团队里,除了上面提到的“新能源双子星”外,还有被称为“成长猎手”的杨栋,以及富国“天”字辈基金“富国天瑞”传承人厉叶淼等人,除了基金经理,还有多位在新能源细分领域研究经验丰富的研究员,其中不乏一些券商明星分析师。这样来看,富国基金在新能源领域的配置可以算是业内数一数二的级别了。

毫无疑问,在新能源领域的研究上,这样的团队配置可以实现细分领域的“全覆盖”。包括锂电、风电、汽车、光伏、上游资源/正负极、新能源材料、电网、工控、绿电在内的子行业,富国通过自建研究团队实现专人专岗“精细化”研究,为的是提高投研的深度、速度和转化度。

一方面不断引援,另一方面加大投研,原因只有一个,新能源是未来5至10年最明确的投资主线。而且,随着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龙头公司的估值和业绩预期会越来越充分,要想跑赢行业平均水平,必须提前找到具备预期差的Alpha。

03 驶入下半场

根据现在市场上投资新能源主题领域的偏股型基金(包括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A/C份额合并计算),按基金名称中带有“能源”、“低碳”、“智能汽车”等字眼进行规模统计发现,截至2022年中报,规模在200亿元以上的基金公司有6家,华夏基金、农银汇理基金和富国基金位列前三,毫无疑问的新能源大厂。

数据来源:Wind

其中,华夏基金和农银汇理基金均存在单只产品占比规模过大的情况,相对而言,富国基金旗下投资新能源领域的主动产品规模更均衡,并由不同的基金经理担任。例如,由曹文俊管理的“富国低碳环保”、杨栋管理的“富国低碳新经济”、徐智翔管理的“富国新材料新能源”以及杨栋和张富盛共同管理的“富国清洁能源产业”等。

从具体规模来看,截至2022年中报,上述四只产品规模主要集中在13亿元至30亿元之间,这样的规模对于基金经理来说,也是颇为舒适的。

展望未来,如果从2020年算起,新能源赛道相对市场的超额收益已经持续近3年,未来景气度能否持续?

以新能源车为例,按照中信证券的测算,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将超570万辆,同比增长73%,预计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超1300万辆,电动化加速汽车产品智能化进程,国产供应链有望凭借汽车智能化的“战略机遇期”快速成长。

智能化,将成为新能源车下一阶段的增长点,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今年7月,《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发布,其中对L3及以上自动驾驶车辆的定义、分类、管理、路测、责任等方面都做了详细规定,特别是首次明晰了L3级自动驾驶的事故责任认定,为未来L3级别自动驾驶上路奠定了地方法规基础。

根据系统执行动态驾驶任务的多少,自动驾驶分为L0-L5六种级别,L2属于部分自动驾驶,但到了L3就变为有条件自动驾驶,虽然只是名字上略有不同,但意义却大不相同。

9月5日,《上海市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也随即出台,其中提到,到2025年,上海具备L2级和L3级汽车占新车生产比例超过70%。

从车端来看,L2部分功能成为新车标配,近期发布的多款新车搭载了面向L3级以上自动驾驶硬件,车企自驾平台研发规划推进到L2+阶段,即新能源车正处在向“智能化”延伸的阶段。

来源:渗透率数据来自天风证券研究所,截至2022年8月8日

未来,渗透率和智能化零部件的单车价值,均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这与智能手机的发展颇为类似。

张富盛从另一个视角给出了看好“智能化”的理由:“近几年车展中,你可以明显感觉到,车企已很少将续航里程作为卖点,智能化更多地成为展示对象。”

所以,张富盛给即将执掌的新基金取名为“富国汽车智选”(A类:016590;C类:016591),显而易见,“智能化”将是它重要的投资方向之一。

上半场电动化,下半场智能化,张富盛行将开启一段新能源车“智能化”之旅。

搜索建议:
热议

 六悟(写尽了一生)

作者 :儒风君 《道德经》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这一生,认清别人是智慧,悟透自己才是境界。 在对应的不同年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