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地球上哪个国家最幸福、最安全,那毫无疑问是澳大利亚:作为地球七大洲之一,大洋洲总陆地面积约897万平方公里,而澳大利亚一个国家就独霸了整个大洋洲85.7%的陆地面积,四面环水的绝佳地理位置导致澳大利亚人经常对外自称“澳洲”,以彰显本国的独特存在。
澳大利亚总面积76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569万,2021年人均GDP为5.5万美元,位列全球第十位,是名副其实的高度发达国家。而创造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并不是澳大利亚人多勤劳多聪明,而是整块大陆的丰富资源由其独占,仅靠资源出口就足以维持现有的富足生活。
按照联合国能源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澳大利亚是全球最大的矿产生产国之一,其铝土储量超过31亿吨、铁矿砂153亿吨、铅1720亿吨、镍900万吨、烟煤5110亿吨、褐煤4110亿吨、铀61万吨,还有超过一亿吨的银和4404吨的黄金,以及2400亿公升原油、1.36万亿立方米天然气等等。
矿产资源如此丰富的原因,源自澳大利亚数亿年来无强烈板块运动,地层结构长期稳定有利于矿物积累,再加上位置偏远等客观因素而形成。
截至2020年,澳大利亚有357座矿山正在运营中,其开采的26种主要矿石出口至全球78个国家和地区,占总出口量的47%,2021年纯利达2722亿美元,全国上市企业有2192家,其中的38%属于矿石行业,贡献了五分之一的就业岗位。简单说就是,澳大利亚的富有与矿产资源密不可分,以致澳国六州不惜为了占领市场份额多次内讧,甚至忽略联邦禁令也要强行开采矿石。
然而,真正的澳大利亚土著却并非如今占据绝大多数的白种人,而是早在6.5万年前就从亚洲南岛通过陆桥跨海而至的黄种人,1980年在蒙哥湖找到的史前人类遗骸已被证实与亚洲人种吻合,其历史可追溯至4万年前。
而欧洲白人第一次踏足澳大利亚已经是1606年,由荷兰航海家威勒姆首次发现并记录,而英国在1783年失去美洲殖民地后将目光转向大洋洲,派遣第一支舰队占领澳大利亚后取名为“新南威尔士州”,专门用来流放在英国本土犯罪的囚犯,也就是如今澳大利亚白人的祖先。
一开始,这些白人与土著的冲突还只停留在口头上,直至19世纪中期设立“殖民总督”后,英国人才开始全面压制并虐杀土著,甚至打出“一颗土著人头换一英亩土地”的口号,导致土著人口迅速从70多万降至不足5万。
1868年,英国暂停向澳大利亚输送囚犯,转而向亚洲和北美招募劳工(实际就是奴隶),引发了当时全球规模最大的淘金热,数以万计亚洲人前往澳大利亚打工,但彼时的澳大利亚并不发达,人们还是以农业种植和畜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直至二战后的一大批欧洲新移民抵达,他们带来的新技术在澳大利亚勘测出难以估值的矿石储量,至此转变为“资源型国家”。
近乎一夜之间的暴富,让澳大利亚人养成了铺张浪费的习惯。
2021年联合国环境署的最新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浪费13亿吨食物,除去运输和生产过程的浪费外,平均家庭一年浪费74公斤,而澳大利亚则高达298公斤,位列全球第四。澳大利亚每日新闻调查指出,45%的澳大利亚人承认每周都会丢弃看起来并不“好”的食物,平均浪费比例在15%以上,相当于一年浪费价值3500-4000美元的食物。
不仅食物浪费,澳大利亚人在服装方面的浪费更是遥遥领先世界各国:年人均购买纺织品27公斤,再丢弃23公斤(消费比例比欧洲高80%、浪费比例比欧洲高300%),每10分钟就有6000公斤纺织品被丢入垃圾箱,而捐赠给慈善机构和回收的比例只有20-26%(欧洲平均76-80%)。
澳大利亚的铺张浪费很早就引起联合国关注,也曾多次提醒其降低浪费以免透支资源,只可惜收效甚微,因为澳大利亚独霸一整块大陆,没有邻国监督,也不存在资源和国土争议,行事风格粗犷且我行我素。
不得已,联合国只能另辟蹊径从环境角度切入,例如澳大利亚连续数十年的疯狂开采各类矿石,导致整块大陆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仅计算六州300多座矿山的数千个开采点,就已破坏上万平方公里土地的生态环境,如果算上已停止或废弃的开采点,被破坏面积则超过1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孟加拉。
在很多人眼中,澳大利亚是个风光绝美的旅游胜地,城市卫生景区干净,太平洋沿海更是连年入选自驾榜单,就连没去过的人都熟知“袋鼠、考拉”等旅游关键词。
而在动植物保护机构和生态环境专家眼中,澳大利亚却是个地地道道的“物种灭绝之都”,从白人殖民到2020年就已灭绝超过100个独有的动植物物种,2021一年又新增灭绝物种13个,受威胁物种从1300个猛增到1700个。
一方面是不断透支资源、年入两千多亿美元,另一方面却不断缩减公共支出,以美国举例,每年在保护动植物方面的投入都超过21亿美元,而澳大利亚5年加起来才1.22亿美元。
如果透支资源仅此而已的话,那现在开始补救还来得及,但澳大利亚在水资源浪费方面,更夸张到连美国人都自叹不如,更何况澳大利亚中部大片土地还是极度缺乏水源的干旱地貌,而偏偏最缺水的地方,却每天浪费掉数千立方千米的地下水,早期采矿用水全部来自地下,矿产枯竭却无人善后,任由其自喷自涌肆意流淌。
很多人不了解“大自流盆地”这个地理名词,但澳大利亚人却个个耳熟能详,因为这个名词就是澳大利亚人发明的,专指中部沙漠内的一块天然盆地。
以《世界地理》的诠释为准: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形成于三叠纪时期(约2.5亿年前),原本平坦的高地大陆被侵蚀下陷,四周地层因火山喷发和地震挤压等因素逐步凸起,海拔更高地区的降雨被砂岩地层吸收后逐步流向盆地形成加压,只要向下打孔百米即可释放地下水,无需外力就能自动喷涌而出。
大自流盆地的概念是1886年提出的,在此之前是数万澳大利亚土著的生命水源,但白人抵达后却被据为己有,专门为养殖场和农场供水,巅峰期共钻孔1500多个,每天喷涌2000兆升地下水,如果把上万口机械水井也算进来的话,那日均出水量则高达5000兆升。
然而,这些珍贵的地下水并没有被合理利用,采矿高峰期沦为污染水破坏了数千平方公里土地,几乎每座矿山附近都是寸草不生的荒漠,枯竭后也没有封堵,以致如今流淌成“沙漠河”,而地下水位从早期的百米出水变成现在的1500米,生态恶化自然无可避免。
联合国环境署多次提醒,换来的却是澳大利亚理直气壮的回应:大自流盆地的地下水为澳大利亚换来每年128亿美元收入,其中畜牧业占比47亿美元,农业约6亿美元,剩下的都是旅游业。
由于地下水富含各种矿物元素,澳大利亚旅游部门借机大力宣传“沙漠温泉”等旅游项目,使得大自流盆地的游客连年上涨,而自流泉的用水量没有限制也无需缴费,上千个度假山庄和酒店民宿皆以“7x24小时不间断温暖”来招揽游客,更加剧了地下水位的下降。
随着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各国地质学家纷纷做出预判:以澳大利亚现在透支整块大陆资源的速度计算,到了2050年时,澳大利亚将有15种矿产失去开采价值,届时的地下水位亦将无可循环,土地沙化现象将急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