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薪,裁员,背绩效……这些词在2021年的年末,频频出现在一些社交网站上。大家都纷纷提议转行, 但同时,也会遇到: 行业经验,岗位经验不匹配。 当你对一个问题思考了半天,发现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毫无新意,你会不会觉得自己的思考视角还需提升? 当在工作中遇到一个没有经历过的复杂问题时,你会不会出现焦虑和忐忑,不知道从哪里去找到突破口? 这时候, 可迁移的工作能力 就成为了最重要的点 : 即你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能适用于不同的行业和岗位。 因此,就需要构建自己的跨领域、跨学科的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就像生物学的复杂性一样,如何去构建和运用自己的知识体系,成为了一个问题。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把知识或者叫答案的东西存在脑子里,但是往往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提取的知识却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 比如:我们把一个人的健康分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但是精神病人是属于哪个范畴呢?这就会涉及两个学科的综合运用。 我们只按照传统的单一类型去建立体系,是不行的。生活中,面对的都是一个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很少能以单一领域的思维模型去彻底解决。 成甲老师在《好好思考》这本书里,提出来一个新的模式: 问思模式。 即以基本问题为起点,通过不同领域的思维模式延伸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 下面这张图,就很好的描绘了这个模型的特点:打破不同领域的界限,融汇跨学科的多元思维模型。 在这个系统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我们对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就能整合不同的有效策略,而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其他知识都可以附着在这个体系之内,让我们更能看清问题的本质。 比如:你如何看待元宇宙这个问题,大部分人会调用自己的直觉和经验来回答,有一部分人会从经济学、社会学、互联网等不同的角度去回答。每个领域背后都有自己不同的思维模型,因此,找到这些领域背后的思维模型,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如何找到不同领域或学科的思维模型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答案就是: 找具有相似性的基本问题。 我做逻辑推理题目的时候,经常遇到一类题,叫:类比。比如这道题: 洪水之于雨滴,好比() a. 沙滩之于海浪 b. 沙漠之于绿洲 c. 暴雪之于冰柱 d. 泥石流之于砾石 e.倾盆大雨之于水洼 乍一看题目,我们大多数人就会发现,洪水和雨滴的是由水分子组成的,这是他们的共性,但是你看题干的时候,d选项也有共性:石头;e选项也有共性:水分子;这时候你就懵了。那就说明,他们之间还存在其他的逻辑关系,两个要素横向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呢?我们会发现,雨水下的多了,就会引发洪水,同样,砾石太多了,就会引发泥石流。那么这道题的基本问题就是:哪些小物质的积累可以引发大的灾害?答案就是唯一的d选项了。 因此,我们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时,不同学科之间思维模式都在解决什么问题?这是我们思考的重点。有时候表面的共性只是一部分,更深层次的逻辑关系才是我们要找的答案。 再举个用基本问题来找答案的例子: 以前,日本汽车生产厂商都面临一个问题:人们对汽车的需求越来越多,汽车的细分型号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厂商无法准确预测哪款车型更受欢迎,因此就会存在一系列的成本浪费,几乎危及到了企业的生存的地步。怎么办呢? 丰田汽车的一位高管,突然有一天想到:大型商超的商品种类比汽车行业多得多,超市肯定也会遇到对市场需求的预测,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于是,丰田决心研究零售超市的方法,结果大受启发,开发出了准时生产体制,后来又发展出零库存生产模式。解决了他们的危机。 你看,从基本问题出发,就能把多个领域的有效策略给联系起来,这个就是可迁移工作能力的典型案例。 就像互联网行业里面的流量和线下门店的到访客户就是一样的,但是互联网流量是不受地域限制的,范围选择更大,线下门店就对地理位置的依赖性比较高。 如果线下门店的客户量太少,就完全可以借鉴互联网行业的低成本获客模式,把客户引流到线上,打造自己的私域流量池,这样就打破了地域性的问题。 同样,随着互联网行业广告的价格越来越高,各家公司也都学会了线下的代理商模式和地推模式。 所以,从这几个案例中,我们就可以明白:不同学科的知识,都是为了解决基本的问题的,我们不应该只局限在自己的行业内或者专业内。 当我们从基本问题出发思考时,就能把看似不相干的思维模型联系起来,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打造自己的可迁移能力。
林夏同学 改变认知,提升思考力,助力个人成长 2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我是林夏,专注于个人成长,职场成长和思维升级,如果对你有帮助,感谢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