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文物,承载人文,亦载历史;每一件文物,都有属于它的故事。这故事,能让人倾听历史前进的脚步声,更能让人感悟到文化的价值和文脉的传承。或许你听过它的名字:“华光礁I号”沉船、清代《琼黎风俗图》册页、清代黄花梨公阁、清代槟榔铜食盒、宋代铜镜……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独属于海南“国宝”的文化魅力吧!
沉睡在古代的“华光礁I号”沉船
提及海南珍贵文物,有一艘沉睡在古代的“华光礁I号”沉船最为瞩目。据海南省博物馆相关资料记载,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远海水下考古发掘,共发掘万件出水陶瓷器。在完成船体发掘后,考古工作者对船体构件进行编号测绘,分解提取运回海南省博物馆进行脱盐、脱水保护处理。
800年前,一艘运载瓷器的宋代商船航行至西沙群岛附近海域不幸遇险,最终沉没在永乐群岛南部的华光礁水域。历经数百年的洋流冲刷,直到1996年的一天,这艘沉睡已久的古商船才被偶然发现,由此揭开了这艘古沉船(后来被命名为“华光礁I号”)的神秘面纱。随后出版的考古报告,初步确认该沉船为中国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商船。“华光礁I号”具有重要的科学与历史价值,它既是我国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同时也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宝贵的实例。
通过对考古发现的一件刻有楷书“壬午载潘三郎造”字样的青白釉碗以及其他一些器物的研究,推断该船应是南宋中期,从福建泉州港启航,途经海南,驶向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商船。
古黎的画卷:清代《琼黎风俗图》册页
从人们熟知的黎族筒裙、对襟短衣、陶器、船形屋,到遮羞布、竹编藤编、独木舟、渡水葫芦,珍藏在海南省博物馆的珍贵画册《琼黎风俗图》,真实地再现了清代黎族的生活场景。
《琼黎风俗图》原定文物级别为三级,后根据其历史价值重新定为二级文物,现藏于海南省博物馆。
清代《琼黎风俗图》册页画芯纵33.3厘米,横30.4厘米。《琼黎风俗图》现存15开页,采用对题格式,以图画、文字相配的形式描绘黎族人民建屋、纺织、耕种、对歌、嫁娶、聚会、跳鬼、取香、采藤、放排、传信、贸易、渡河、谈判、渔猎等生产生活场景。
在这本册页中,有一幅背新娘的画作尤为珍贵。受到民族融合的影响,黎族的嫁娶习俗与汉族相近——新郎抬花轿迎娶新娘。然而,这幅迎娶图描绘的却是新郎随媒人到新娘家,新娘蒙着被子被新郎背回家的场景。文献上极少有黎族嫁娶时背新娘习俗的介绍,这幅图有助于填补黎族婚俗研究的空白。
清代黄花梨公阁:琼作木雕工艺经典运用
回望历史,无论从民间到现代,海南黄花梨作为一种名贵木材,其名气一直闻名全国乃至全世界。
清代黄花梨公阁为海南黄花梨木制成,长460厘米、高60厘米。现藏于海南省博物馆。
公阁由二十五块透雕和浮雕花板组成一幅完整的神龛罩。花板图案由丹凤朝阳、松鹿同春、喜鹊登梅、博古纹、柳浪闻莺及花鸟纹饰等多层次雕刻装饰而成。海南传统民居的中堂后上方设置神龛,供奉祖先神牌,神龛周围前置供案和八仙桌摆放供品。
黄花梨是海南最独特的物产,清代黄花梨公阁雕刻精巧细致,透雕地子采用纵向条纹与边框联结,突显琼作木雕特点,是琼作木雕工艺在民俗文化中的经典运用。如今,海南黄花梨弥足珍贵。
汉代弦纹双耳铜釜:汉朝军队的行军炊具
青铜器铸造在我国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它们有的作为礼器见证皇家威严,有的用作武器历经风沙战场,有的散落民间沉入市井生活……青铜器造型各异,纹饰精美,印刻铭文,不仅凝聚了华夏工匠的高超技艺,更承载了源远流长的中华古国文明。
汉代弦纹双耳铜釜,一件汉代的藏品,现藏馆海南省博物馆,出土于在东方市感城镇布磨村。经测量,该铜釜口径50厘米,底径44厘米,高39厘米。青铜质,盘口,直身,圜底,腹部有凸弦纹,口沿两侧附绹纹立耳,双耳上各立有一对小鸟。该铜釜器型厚重,铸造精良,保存完好。
釜是古代的一种炊具,流行于汉代。汉代弦纹双耳铜釜可能与汉朝军队平定海南岛的战事有关,应该是军队遗留下来的行军炊具,是汉朝军队平定海南岛战乱和中央政权经略海南岛的历史见证。
据相关资料记载,近几十年来,海南先后发现了十几件汉代铜釜,主要分布于临高、澄迈、儋州、东方、陵水等县市。铜釜合范铸成,外壁有明显的合范痕迹。器形均为盘口折沿、直身圜底,腹部饰有凸弦纹,口沿上多附绹纹环形竖耳,极个别耳饰缠丝纹,耳上饰有人物、骑马武士、动物纹等。
清代黎族五龙出海图龙被
清代黎族五龙出海图龙被,长176厘米,宽116厘米,藏于海南省博物馆。此龙被由三幅彩锦连缀而成。主体图案为“五龙出海”图,龙舞沧海,气势恢宏;外圈饰以花鸟博古图,寓意“锦上添花”。此龙被构图严谨,层次分明,图案生动,色彩丰富,工艺精良,品相完好,为现存龙被中的精品。
龙被,是黎族织锦中的一种,因产地主要在古崖州地区,也称为崖州被,有些地方叫作大被、绣被,素有“广幅布”之称。是黎族进贡历代封建王朝的珍品之一。
龙被是黎族织锦艺术之精品。它是黎锦中的一种,是黎族在纺、织、染、绣四大工艺过程中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技术最高超的织锦工艺美术品。龙被有五种形式,分别为:单幅龙被、双联幅龙被、三联幅龙被、四联幅龙被、五联幅龙被。其中,三联幅龙被居多,五联幅和单幅最少。龙被的花纹图案色彩不同,用途也不一样,红色多用于喜事,蓝黑色多用在白事或宗教仪式上。
龙被是黎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特殊的历史研究价值。它不但记载了历史,更承载了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该龙被整体构图严谨,层次分明,图案生动,色彩丰富,工艺精良,品相完好,为清代黎锦艺术珍品,是该题材龙被藏品存世仅有的一件,实属罕见,弥足珍贵。
乐东县博物馆里的“清风宋韵”
宋代铜镜
近日,记者来到乐东黎族自治县博物馆,看到了一方宋代铜镜。天鹅在空中高飞,右侧有一位天神,左侧有一位手持鲜果的妙龄侍女,中下部则是椰树沙滩,沙滩上一只乌龟翘首仰视神君……这是宋代铜镜上的图景。铜镜的形状为圆形,细细看去,时光荏苒中,斑驳的痕迹并未掩盖铜镜上的图景和人物,反而使其充满历史磨砺后的别致韵味。
据乐东县博物馆馆长李星青介绍,这一方铜镜是国家二级文物,不仅具有极强的审美意义,也具有浓厚的文化价值。“右侧的天神是青帝,是道教中的神祇,掌管天下的东方。”
资料显示,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道家,其本质思想是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而作为道家的进一步延伸,道教在继承道家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道教存在的意义,即追求长生,这也是人类最常见的愿望。
清代锡制壶
除了宋代展品,乐东县博物馆还有清代造型各异的壶、香炉、高脚豆等馆藏。乐东县博物馆馆长介绍,清朝人们生活丰富多彩,日常生活用品也器型多样。“馆内的这些文物上不仅带着清朝的特点,也带着海南本地的特色。”
乐东县博物馆馆藏的香炉为清朝日常熏香用具,虽造型简约,却也不失器型线条的流畅美观。除了香炉,馆藏的三件清代的壶则为水器,皆造型独特精美,均为锡制。李星青说:“锡是一种在寒冷环境下会变得很脆弱的金属,如果是在冬季寒冷的地方,锡制品很可能损毁,而在海南这样四季温暖的地方恰好合适,这恰恰与海南所处环境非常契合。”
清代槟榔铜食盒
“如果要了解乐东,一定要走进乐东县博物馆。”嚼槟榔是黎族人们的普遍嗜好,尤其流行于乐东等县市。
据李星青介绍,“黎族嚼槟榔用具有槟榔盒、槟榔灰盒、槟榔叶筐等,在乐东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槟榔起着重要作用,既可以作为订婚的主要礼品,也可以作为平时待客的佳品。”乐东县博物馆中馆藏的“清代槟榔铜食盒”在时代更迭中留存下来。透过这一方小小的盒子,足以见得,槟榔已经与海南人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