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月月 · 主播丨大超
“双减”政策出台后的第一个新学期到来了。
往年一到这时候,家长们都会普天同庆,欢庆“神兽回归”。而今年,家长和孩子却多了一分疑虑。
这份疑虑,来源于“双减”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
虽然“双减”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又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实打实地起到了减负的作用。但家长的忧虑依旧很多:
减轻孩子的作业量,孩子每天的课余时间多了几个小时,该怎么安排才不算浪费?
压减了学科类校外培训,如果孩子成绩掉队,或者严重偏科,家长也辅导不了,又要怎么办呢?
更令家长头痛的是:以前孩子学习,有辅导班老师盯着,有各种作业、考试、排名压着,孩子想不学都难。现在外在压力没了,孩子很容易对学习产生懈怠心理。要是孩子不愿意学,或者学得不好,家长要怎么办呢?
其实,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了解“双减”政策出台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让教育和学习回归本质,真正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内驱力,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动力
什么是内驱力呢?
要理解这个词,我们需要了解驱动力的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是:生存驱动,外部驱动和内部驱动。
生存驱动
指的是吃饱、穿暖、繁衍后代的本能,是人类最基本的驱动。
外部驱动
指“胡萝卜加大棒”的奖惩机制,通过奖励、出发、鼓励、肯定等方式获得动力。
内部驱动
指的是从事某件事的过程本身就令人满足,能让人获得成就感。
人与动物不同,人天生就有学习、改造世界的动机,这是人的自主性和创造力的来源。
也就是说,每个孩子对学习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内驱力。但因为不当的教育方式,使得这种内驱力渐渐消失,孩子开始讨厌学习,或者必须在外在压力的逼迫下才能学习。
比如,一些家长或老师会采取高压式的教育方式,采用题海战术,让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
又比如,很多家长过多地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激励方式。这样的激励方式,只能给孩子提供学习的外部动力。
提供外部动力,只能让孩子“肯学”,只有给孩子提供内部动力,才能让孩子“爱学”。
也许有人会问,肯学和爱学有区别吗?能学就行了。
当然不同。孩子“肯学”,可能是迫于作业、考试的压力,而不是出于自身的兴趣。如今双减一出台,课业负担大大减轻,孩子没有了外部压力,很可能会一下子懈怠下来。
但是如果孩子“爱学”,则不仅不会懈怠,还会给自己“增加任务”。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深入研究探索,反而能学得更持久、更投入。
“双减”政策下
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既然内驱力如此重要,那么在“双减”政策下,我们该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影响内驱力的三大因素是:归属、能力、自主。那么要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也需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归属
提升自驱力的第一个要点,是要让孩子有归属感。
也就是说,家长要和孩子建立健康、亲密的亲子关系,让孩子的内心拥有安全感。只有内心拥有安全感的孩子,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这个世界。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呢?关键在于父母的关注和亲密的爱。
首先,孩子需要积极地关注。很多父母会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健康、学习,却很少关注孩子的情绪。
如果孩子在不开心时,得不到父母的理解,甚至得到的是忽视和打击,那么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对你关闭心门,不再透露情绪。
因此,身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做到不要否定孩子、打击孩子,同时也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如多和孩子沟通生活中那些开心、不开心的事情,询问孩子对某些事情的看法,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关注、被尊重。
除此之外,父母还要给予孩子更多高质量的陪伴。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高质量的陪伴,重点不在于时间长,而在于足够专注。一些家长虽然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少,但每次都是边陪孩子玩,边看手机。这种“人在心不在”的做法会让孩子大受打击,他们会觉得在父母心目中,自己还没有手机重要、更有吸引力。久而久之,他们会和父母越来越疏远,长大后也更可能会对手机上瘾。
总之,只有给孩子满满的爱与陪伴,孩子才会产生满满的安全感,也会更有勇气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能力
提升内驱力的第二个要点,是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一个人只有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做到某事,才能有足够的勇气去做,也才能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感。
也就是说,敢去做,才能唤醒内心的力量。
因此,身为家长,我们应该让孩子拥有自信和内心的满足,让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
比如,在引导孩子学习时,要注意正面鼓励。就拿学写字一事来说,当孩子练了一篇字,我们不要总盯着那些写得不好的字,而是要指出那些写得好的字,让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写好。同时,当孩子知道自己的哪些字写得好,下次他也会有意识地往这个方向靠拢,字也就越写越好了。
又比如,我们在陪伴孩子学习之前,可以先和孩子一起制定每周的学习任务表,并把每个学习任务都设置得很小,容易达成。孩子完成之后,就在任务后面打个钩。这种视觉化清点完成任务的方式能给孩子带来满满的成就感。
自主
提升内驱力的第三个要点,是要提升自主力。
所谓“自主”,指的是让孩子做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脑科学研究,仅仅只是在“穿什么衣服”这件事上让孩子自己拿主意,都能激活孩子的前额皮质,加强自驱力。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独立完成任务。比如让孩子自己安排周末、暑假的时间,让孩子自己收拾书包、书桌等等。
与此同时,父母还要善于发现、挖掘孩子的兴趣。当孩子发现了某些特别的兴趣点,家长要有意识地带领他们深入探究。
举个例子,假如孩子在生活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游泳池边向池底看去,感觉池水并没有很深,可下水之后却发现并不是这样。那为什么池水的深度看起来会比实际的浅呢?
当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我们要引导孩子自己去找答案。比如,可以查阅书籍、搜索网络。
在查到了理论知识之后,我们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光折射”的实验,进一步验证这一理论知识。
最后,我们还可以联系实际,告诉孩子:很多河、湖因为光折射的原因,看上去会比实际的浅,所以不能贸然下水,要学会保护自己。
你看,一个简单的日常问题,不仅教会了孩子物理知识,也教会了孩子安全知识,更重要的是,孩子学会自己寻找答案,验证答案,由此也就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总之,双减的出台,目的不是让家长和孩子双双躺平,而是在于帮助孩子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最该做的,不是盲目地去找更多的学习资料,也不是想方设法为孩子找补习老师,而是应该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
我们应该摒弃原先那种“胡萝卜+大棒”的奖惩方式,把辅导孩子学习的着力点放在提升内驱力之上。只有孩子从“肯学”变为“爱学”,能从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成为真正的“自推娃”,充分将自身的优势、天赋发挥出来,才能在这个时代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