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剪画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授学壁画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在当时是博学者之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是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像
孔子晚年有三句话对后人影响非常大:
一:时也,命也(时机,命运)
二:慎始,善终(千万不要盲目行事,慎始才能善终,良好的开端事半功倍。)
三:尽人事,听天命。(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给上帝)
▲孔子游说列国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做好一件事,不做不会怎么样,但做了会很不一样!文、礼、做人、待人、思想、言行,孔子一生都知书达礼。
又有时候,无论我们是做一件事又或看待一件事得站在多个不同的角度,才能知道事情的全貌。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眼睛会欺骗人。
▲孔子弟子颜回像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一次被困于陈蔡两国之间,七天都没有米饭吃。白天孔子睡觉保存体力,弟子颜回出去讨米,好容易讨到一些米,回来煮饭。米饭快熟的时候,孔子闻到香味,抬起头,刚好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没过多久,饭熟了,孔子假装刚才没看见颜回偷吃的事,开口说:刚刚梦见我的父亲,这一锅米饭还没动过,先拿来供奉先人之后我们再吃吧。
颜回赶忙说:不可,这饭不干净。刚刚煮饭时烟尘飘进了锅里,抓出来丢掉的话太糟蹋粮食,我就抓来吃了。
孔子这才知道,颜回并不是背着他偷饭吃,感慨地对其他弟子说:都说眼见为实,但眼见不一定为实;都说遵从自己的内心,但内心往往也会欺骗自己。弟子们记住,了解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
无关时事又或年代变迁,无论是时下或环境的影响,人们总会内心多无奈
孔圣人亦也如此,离开鲁国,在外漂泊多年。
孔子亦问过:我错在了哪里?
人生在世,对与错、清贫或富裕、高官或百姓,皆是内心的因果罢了。无愧于心,无愧于己。走过的路,所做过的事,都是在给自己铺路,同时,也能给他人寻一条路。
人这一生,作何容易啊!
▲诚信赢天下
诚信赢天下,功德得人心!中华美德对个人品德的要求,居首要地位, 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承下来的诸多美德中的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和价值。
诚信,孔子曾经强调,民无信不立,只有诚实,才可在与人交往之中得到他人的信任。友善,也就是待人为善,善良的道德!
▲曲阜 孔子故里
《论语•雍也》中有句话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哲学家李泽厚的诠释是:聪明的人喜欢水,仁爱的人喜欢山。
国学大师南怀瑾的诠释是: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的。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
▲孔子画像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自命不凡的人,总懒得去看清真相,就一副无所不知的模样,强行介入别人的话题或者生活,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评头论足,指指点点,想给别人的人生一锤定音。因自己的无知,给人带去不可磨灭的伤害。自己都活不明白,跑去当别人生活的指挥官,岂不可笑?自己都是盲人骑瞎马,却热衷议论别人,岂不哗众取宠?遇事时心存一份善意的沉默,是一个人最高的教养。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孔子认为,谦谦君子行为正直、心胸坦荡,能够包容别人;小人则锱铢必较,患得患失。把心放正、放宽,不要以狭隘、片面待别人、看世界。坦诚,一种境界,一种修养,是一种明智的策略。
人生应该怎么做选择?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孔子给我们提出一种方式。
不谋食和不忧贫,并不是说完全不需要物质,而是不要把精力都用在这上面。很多人都在拼命地赚取更多的金钱、更高的地位,但是否有想过这些是不是你所真正需要的。这时的你,是否能为自己换回一份自由,说no的能力。抽烟、喝酒、人面、情面、场面,是否有对它们说不的能力,如果受其辖制,也不过就是它们的奴隶罢了。
孔子劝学名言十赏: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3、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4、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7、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