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11月27日退休。这位因2011年“7·23”甬温线动车事故而一度引发人们关注和争议的人物,并不想再度成为“热点人物”,只想过平静的生活。
王勇平本月中下旬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多次采访时表示,“借此机会向关心爱护我的朋友表示感谢”“我相信事实毕竟是事实,再暴力的攻击也改变不了事实真相,随着时间推移和许多事实真相的显现,理性声音的传递最终会到来”。每当谈到中国高铁这张“中国名片”,王勇平总是十分自信。
归来:到发言人培训班拿“7·23”现身说法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造成40人死亡,约200人受伤。事故发生第二天,铁道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时任铁道部发言人的王勇平主持会议并公开回应外界质疑。因发布会上说出“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和“这是一个奇迹”两句话,王勇平成为舆论漩涡中心。2011年8月,王勇平离开发言人岗位,赴波兰华沙任铁路合作组织中方代表。
对于那段“突如其来”的驻外生涯,王勇平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我内心深处,一直盼望回国。越是后期,归心越强烈。”2014年底从波兰归来,有多家媒体联系采访王勇平,都被他拒绝了。回国后,王勇平任职中国铁路文联主席兼秘书长。
“为推进新闻发言人制度再做点贡献,发挥余热”,他还出现在第三十四期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讲台上,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人讲授《新闻发言人的责任与担当》。在《环球时报》记者问到会不会拿“7·23”新闻发布过程现身说法时,王勇平说:“当然会讲。我告诉大家,新闻发布工作是与记者直接打交道的,要善待记者,善用记者,获得双赢,要以外在形象、学识修养、情感共鸣赢得记者好感。还有,要注意记者的设伏,机警地避开媒体设下的话语埋伏,理直气‘和’地否定对方不正确、不准确的观点和信息;善于运用一些正确的废话;不回答假设的问题;控制好情绪,不要被记者激怒。”
2016年的“春运”火车票已经开售,在王勇平担任新闻发言人的职业生涯中,每当“春运”开始,他总会被问到“买票难”。时至今日,当《环球时报》记者再次问到这个话题时,王勇平笑言:“过去回答这个话题确实有点勉为其难,现在这个问题比较好回答了。
不过我不是以新闻发言人的身份,而是以一个铁路人的身份来谈。在春运和其他‘黄金周’客运高峰期,由于客流暴增,旅客买票仍然会出现暂时紧张状况,但与往年比起来已经好多了。此外,解决‘买票难’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高铁业已成网并大量投入运营,发挥了铁路客运主力军作用。”
自信:中国高铁从起步到今天堪称完美
11月25日,中国总理李克强和中东欧16国领导人,从苏州登上开往上海的高速列车。王勇平说看到新闻后,心情十分高兴和振奋。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总理此举实际上就是在向这些国家领导人发‘中国名片’。中国高铁当‘中国名片’说明中国高铁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分量。”
2003年中国高铁开始起步,并在随后的几年间取得很大进步。在担任铁道部发言人期间,王勇平不遗余力地推介中国高铁,在不同场合不断回应外媒关于抄袭国外技术、安全性是否有保障等问题。当时的王勇平做足了功课,回答问题轻松自然。在2008年京津城际高铁开通首日,虽然现场安排有技术专家,但王勇平依旧是媒体包围的热点人物,有问必答,如果是特别技术的问题,他会推荐其他人接受采访。
时至今日,王勇平表示,当时认可和支持中国高铁的占主流,当然也有质疑,尤其是国际上一些媒体的质疑甚至诋毁,大多是竞争对手。王勇平说:“我在最后一次发布会上说过的‘对中国高铁要有信心’已有定论。中国高铁发展的现实就是最好的回答,对当年的质疑已不需要我再说些什么了。”
“7·23”事故一度引发公众对国产高铁的担忧。事故之后,高铁“降速运行”——设计最高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按时速300公里运行;设计最高时速250公里的高铁,按时速200公里运行。高铁全面降速运行后,争议很快伴随而来,有人认为“这是浪费”,还有人“以此为证”,说什么这反映出中国的高铁在高速运行状态下无法保证安全。
对于回应过无数次针对高铁质疑的王勇平而言,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驳斥:“中国高铁在高速运行的状态下无法保证安全这种观点,我并没听说过,如果有的话,只能说他们的想象空间大了些。我个人认为,以中国现有的高铁技术水平,开行时速350公里就安全来说是不存在问题的。”
王勇平对中国高铁充满自信,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高铁从起步至今天,站在宏观的角度看,是一个完美的过程。中国目前已经拥有全世界营业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高速铁路网。日本人、法国人、德国人、美国人没做到或做得还不够的,中国人做到了。
中国仅用十余年时间,就跨越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高速铁路发展历程,成为造福十几亿中国人以及子孙后代的业绩。这样的辉煌成就誉为‘人间奇迹’有什么不妥的呢?如果这也不能配称为奇迹的话,那么,什么才配称呢?而且中国高铁早已跨越出铁路行业之外,它属于中华民族,属于中国人民,我们去宣传它为什么要低调?”
王勇平说:“在高铁发展中,国外一些公司都有成功之处。与之相比,中国高铁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这除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制度优越、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后发优势,我们在学习借鉴别国的先进技术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不断再创新,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提到中国拿下印尼的高铁项目,王勇平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高铁的胜出,符合情理,但也赢得不易。这毕竟是一场全面的竞争和较量,包括装备技术、工程造价、设计标准、建设期限等。客观地说,日本的高铁技术也是比较成熟的,是个较强的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