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韩城,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中的韩城,从《诗经》中走来,“溥彼韩城,燕师所完”,据说这是关于“韩城”地名最早的史料记载。韩城不仅是一座古城,还是中国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故乡,从司马迁墓祠到党家古村,韩城有数不尽的历史古迹,今天我们就说说韩城城南的一座精美古桥。
北方的城市,古桥并不如南方常见,但韩城城南的这座毓秀桥,无论放在哪里,都是一座堪称十分出众的石拱桥。
毓秀桥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头一座清代木牌坊尤其引人注目,其实桥南原有木牌坊三座,现仅存这座三连重檐歇山顶木牌坊,古老的木牌坊与石桥构成了一个相互辉映的景观。
木牌坊正上方悬挂着一块匾额,上书“示我周行”四字,出自《诗经》中的《小雅·鹿鸣》——“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周”的意思是大而全,“行”原意是指宽阔的道路,“周行”的意思是“大道理”,“示我周行”就是“给我言明真理。”而在这里,似乎是表示修桥的义举是在让后人要明白做人做事的大道理。
这座木牌坊是康熙四十一年至四十五年(1702—1707年)修石桥时所建,最初牌匾上的“示我周行”四字也是修建石桥的刘荫枢题写。
刘荫枢是韩城潭马村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进士,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任贵州巡抚,雍正元年(1723年)返回故乡,次年病故,享年87岁。
韩城南城楼外有条澽水河,这条河流仿佛天然的护城河,守护了古城的安全,但也阻止了人们出行,于是,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时任江西赣南道副都御使的韩城人刘荫枢出资修建了这座横跨澽水河的毓秀桥。
也许是修桥修路积功德,修桥的5年间,刘荫枢历任云南按察使、广东、云南布政使,桥修好后,出任相当于从二品官职的贵州巡抚。
在320年前,毓秀桥绝对是一座宏伟的桥梁,桥体全部用花岗石条砌筑,共有10个拱形桥孔,桥身全长180米,桥面宽4.5米。
毓秀桥两旁为石栏,望柱东有101个,西有99个,柱头雕饰瓜果等饰物,有葫芦、花纹、瓜果、南瓜、宝珠、鼓等,既简洁明了又端庄大方。
毓秀桥最有特色的是桥头两端各有两名象征着守卫的石人坐像。
这4尊石人坐像头戴风雪帽,足蹬马靴,身着元朝服饰,他们守卫在桥头两端,手中拿着的似乎是鞭子,形态惟妙惟肖,仿佛正在守卫石桥,盘查路过的行人。
毓秀桥有10个拱形桥孔,迎水面有分水尖,每个桥孔的正中都有一个石雕龙头,雕刻工艺精美生动。
如此一座宏伟的石桥,造价多少,历史上没有记载,但历史记载了造桥的刘荫枢因为担心子孙后代借此桥乱收费,便将桥以三两银子(一说二十八文钱)的象征性价格卖给了当时韩城二十八里的人民,高风亮节由此显现。
毓秀桥的北端,便是巍峨的韩城古城南城楼,自清康熙年间以来,毓秀桥便是出入古城的重要通道。
而毓秀桥两岸,还是陕西澽水国家湿地公园,澽水河是韩城境内入黄的最大支流,也是韩城的母亲河。
作为国家级的湿地公园,这里生态良好,是鸟类生活捕食的地方。
一面是湿地绿意盎然,流水潺潺,一面是古城城楼林立,松柏掩映,中间是石桥飞渡,古韵悠悠,这样完全免费的景色,你喜欢吗?
“关中文物最韩城”,在历史悠久、文物遍地的陕西,韩城也可堪称“文史之乡”,司马迁墓和祠、韩城古城、大禹庙、党家古村……喜欢人文历史的你,有机会走进韩城,绝对不会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