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中信建投证券)
前言:基于空间格局的汽零赛道二维筛选方法
成长路径维度:价与量,破局与升级
驱动要素总结:主逻辑在收入端,成本端是中短期嵌套逻辑 。价:消费及科技(电动&智能)属性提升带来的配套价值量提升,升级; 量:汽车产业族群向国内转移及新配套体系诞生,破局。
驱动逻辑:单车价值量与渗透率双重影响
逻辑1:理论单车价值量提升 (一直搭载的通用件,体现为功能升级或豪车配置下探)。 1)消费属性强化:车灯、轮胎、玻璃、外饰件 (门把手等)、座椅、声学系统等; 2)电动化技术升级:新能源热管理。
逻辑2:渗透率提升 (之前没有,新搭载的增量部件,体现为加速渗透) 。1)消费增量场景:隐藏门把手、声学系统(独 立功放)、空气悬架、HUD、车机屏幕等; 2)电动化增量:一体化压铸、高压连接器、高 压快充等; 3)智能化增量:激光雷达、域控制器、线控制 动、线控转向、高速连接器等。
格局维度:首选无或较少本土厂商参与竞争的赛道
本质是汽车零部件较多公司更多是依靠响应和成本优势(相比外资),而较多零部件不太具备较高的技 术壁垒,故无本土厂商或较少本土厂商参与竞争时格局较好。
空间维度:单车起始价值量大(截距)且可持续快速提升(斜率)的赛道
基于成长量价模型的赛道初筛:消费升级集中在外观和交互
消费属性凸显,增量赛道集中在外观、交互、体验等场景,如车灯、外饰件、车机、座椅等。相比与燃油车,电动化带来零部件增量(“三电”系统)与技术升级(轻量化、热管理)。智能化趋势下,增量赛道集中在感知、决策、执行、检测四个层面,例如:激光雷达、线控底盘等。
核心汽零赛道市场空间:行业β特性与赛道α的共振
行业β 。1. 总量:乘用车市场长期稳定增长; 2. 结构:强势自主+新势力份额确定性大幅提升 3. 结构:新能源加速渗透。
赛道α(实际单车价值量 = 理论单车价值量 × 渗透率)。 1. 大空间,高增长:座椅 ;2. 小空间,高增长:一体化压铸结构件、新能源热管理、HUD、微电机、声 学系统、空悬、高压连接器、线控底盘、高速连接器、玻璃、车载显示屏 ;3. 大空间,稳增长:轮胎、车灯。
总量:需求韧性强,预计稳态年销约4000万,长期GAGR约3%
国内千人汽车保有量距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具备长期增长空间。2019年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仅为186 辆,美、日、德等发达国家该指标均在500以上,韩国也在400以上,同属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千人保有量 是350辆,也远高于我国水平。 我们粗略测算,2037年中国汽车市场年销量可达3565-4194万辆,2022-2037年复合增速约3%。
结构:新能源加速渗透,电动化带来新产能
新能源加速渗透:新能源渗透率突破10%的增速拐点出现在2021年,由初期政策驱动转变为市场驱动,预 计2022/2025年渗透率分别提升至30%/47%,对应销量686/1172万辆。
乘用车座椅:6座加速渗透叠加消费强化单价提升
量维度:传统的轿车、SUV以5座为主,近年来6-7座中大型SUV、MPV渗透率持续提升,单车座椅数量提 升。 价维度:乘用车座椅消费强化带动单车价值量提升,体现在三方面:1)高端车型功能下探:零重力座椅 等;2)已有功能升级:SPA级按摩、10+向座椅调节等;3)新功能拓展:环保材质、音乐头枕等。
价维度:消费强化带来增量部件
增量部件:1)音乐头枕;2)面套材料升级:Nappa真皮等;3)腿托;4)加热、通风、按摩组件;5) 多向调节:6向升级为14向,新增4个电机及相关ECU和线束。经测算,增量部件带动乘用车前排座椅从1070元提升至1890元(+77%),后排座椅从530元提升至660元 (+25%),单车价值量从3200元提升至5100元(+59%)。
空间维度:2025年国内市场空间1447亿元,复合增速19%
假设1:单车座椅数量提升。考虑多孩家庭数量提升,中大型6座以上车型占比逐渐提升,假设2022-2025 年6座车型渗透率分别为1.5%/2.5%/4.0%/6.0%; 假设2:消费强化带动座椅单价提升。2022-2025年,假设前排座椅分别为1070/1291/1564/1890元,假设 后排座椅分别为530/570/613/660元; 2022-2025年市场空间分别为854/1005/1204/1447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16%/18%/20%/20%,CAGR22-25=19%。
一体化压铸结构件:电动化升级,降本需求,技术替代明确
减重:特斯拉计划用2-3个大型压铸件替代原先370个零件组成的下车体总成,重量将降低30% 。 降本:特斯拉后地板替换的成本下降在20%左右。实现下车身一体化后,制造成本下降40%。 提效:采用了一体式压铸后地板总成的Model Y,用1-2件大型压铸件替换了原来的70个零件,焊点大约 由700-800个减少到50个。制造时间由传统工艺的1-2小时缩减至3-5分钟,可实现在厂内直接供货。
价维度:沿核心部件逐渐渗透(后地板→前机舱→前地板)
行业趋势:新能源汽车在轻量化及提效降本要求驱动下,车身结构朝着薄壁、高性能、大型化等方向发 展,铝加工工艺替代钢制钣金件冲压+焊接,铝压铸零部件从小件演变成集成化大件。 一体化压铸结构件:从后地板2000元,到前机舱2200元,再到前地板3200-4000元,预计3个核心产品达 到8000元以上价值量,后续电池托盘及上车身逐步一体化压铸升级,对于单车价值量持续提升。
驱动要素:电动化放量叠加集成化趋势下单价提升
量维度:电动化放量。新能源加速渗透,预计2022年渗透率提升至30%,对应销量686万辆; 价维度:集成化趋势下单价提升。技术趋势:1)回路集成化:例如特斯拉电机余热回收功能带来阀的增 量;2)阀体集成化:四通阀→五通阀→八通阀;3)热泵集成化:替代PTC趋势确定,带来阀及换热器增量。
HUD:消费强化,渗透率提升叠加AR-HUD升级
HUD即抬头显示仪,可以把重要的信息,映射在风挡玻璃上,使驾驶员不必低头就可以看清重要汽车信息。 兼具安全性与科技感,给消费者营造出独特的驾驶体验,具备极强的消费属性。 量维度:HUD渗透率提升,后装向前装过渡趋势明确。价维度:C-HUD、W-HUD、AR-HUD单车价值量分布为900元、1500元、2700元,产品升级带动价值量提升。
微电机:外饰件消费强化的底层平台型部件
四门两盖:特斯拉及新势力电动车引领了电动四门两盖(四个侧门+充电盖板+后备箱盖板)的趋势,体现的是对消费 属性重视程度的提升。例如隐藏式门把手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开关门的便利性,但是显著增强了外观科技感及豪华 感,从而激发消费者更强烈的购车意愿。
声学系统:消费强化,高端化,扬声器向声学系统升级
量维度(扬声器数量提升):声控系统主要由扬声器、AVAS和功放组成。AVAS、功放等增量产品扩大了 产品矩阵。随着声学系统高端化发展,扬声器数量由4-8个增加到8-20个。 价维度(功放渗透率提升):扬声器单车配置3-12个,单价在20元左右,单车价值量200-300元;AVAS单 车平均配置2个,单价为60元左右;功放单车配置1个,单价为750元左右。单车价值量上升到700-1800。
高速连接器:智能化增量场景通用部件
智能电动汽车在动力、控制、传感、安全等系统中使用了更多的电子零部件,5G以及自动驾驶等技术革新 将给车联网行业带来质地性的飞跃,相对应的FAKRA,MINIFAKRA及千兆以太网高速连接器和线束应运而 生,广泛应用于infotainment(信息娱乐系统)、ADAS、域控制器等车载系统及产品。
车载显示屏:消费强化,大屏化、多屏化趋势凸显
智能车机系统是为车主提供信息、娱乐、导航定位、安防监控等不同附加值服务的车载终端产品,具备很强的消费属 性特点,可分为前装和后装两类。 消费属性增强逻辑下的变化趋势:技术方面,机械式仪表转变为液晶大屏,且向多联屏发展;商业模式方面,智能车 机厂商不断向着TSP(车载信息服务商)的角色转变,目前车机使用效果由上层应用软件丰富度而非底层硬件决定。
格局维度:集中度高且本土破局初期或尚未破局的赛道,关注全球化布局赛道
格局维度:本土化优于全球化
格局视角下如何筛选汽零赛道? 三个指标:市场集中度、本土厂商国内占比、本土厂商全球布局及占比。优先关注行业集中度高且本土化破 局初期的汽零赛道,其次关注行业集中度较高、国内份额进入稳定区间后即将进入全球化布局的汽零赛道。
为什么关注集中度高的赛道? 行业集中度较高,竞争相对温和,属于所有行业的通用判断标准。
为什么本土破局优于全球破局? 本土厂商占比是汽车零部件格局的重要影响要素,本质是较多的汽车零部件技术壁垒相对较低,更多比拼的 是制造属性的成本和响应。消费升级背景和新造车势力崛起的背景下,对供应商的响应速度以及成本把控能 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未实现本土破局赛道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响应及成本优势(短期响应更重要),已经 实现本土稳定份额的企业开始进军全球。但海外经营管理等不确定性将削弱本土厂商在成本和响应层面的相 对竞争优势
格局维度,重点关注座椅、线控制动、连接器、空悬等赛道,持续关注车灯、轮胎、电子膨胀阀等赛道 1)最优逻辑:国内替代,特点为集中度较高、国内本土厂商尚未破局或刚刚破局。代表性赛道:座椅、线 控制动、连接器、空悬系统、新能源热管理系统等。 2)次优逻辑:全球替代,特点为集中度较高、国内本土厂商份额已较高(>30%),全球布局初期。代表性 赛道:车灯、轮胎、电子膨胀阀、部分内饰件等。 3)集中度较高、本土厂商国内及全球居于领先地位,逻辑不在于格局优化:玻璃、部分内饰件等。
乘用车座椅:外资垄断,本土破局初期
市场集中度高,竞争格局好:全球市场CR5>85%。国内市场CR5>70%。造车新势力所处阶段“从1到N” 以及行业消费属性强化,短期基于响应,长期基于成本的考虑带来本土厂商的破局机遇。 外资高度垄断,无本土厂商:外资汽车座椅厂商占据全球与国内市场大部分份额,且目前市场基本无民 营本土厂商入局竞争,当前国产替代前景可期。
空气悬挂总成:国际巨头先发优势,本土从小总成破局
空气悬架总成环节主要被大陆集团、威伯科、威巴克等国际零部件巨头所占据,这些厂商在技术储备、客 户关系上都有先发优势,市占率高。 为了降低空气悬架成本,主机厂开始分拆空气悬架大总成为空气供给单元、空气弹簧、传感器、控制器等 小总成,其中空压机、阀类、空气弹簧为核心,本土厂商均有涉及,为国产替代提供了机遇。
报告节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