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爷爷倒车意外从3岁孙子身上碾过:为何孩子的父亲却遭舆论指责?

山东日照一位老人骑三轮(车)倒车意外从3岁孙子身上碾过的一幕引发舆论围观。按照孩子父亲称,他在外工作,孩子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当时孩子的爷爷要推车出去,孩子没出声跑到车的后面,但爷爷却不知道孩子在后面,以至于倒车的时候把孩子撞倒并碾过,对此爷爷也非常的慌张,事后得知孩子没事才放心。

有必要说明的是,孩子的父亲在讲述完意外的经过后,情绪的指向却是他自己。正如他所言,在看到监控视频时非常心疼孩子,想着过几天把孩子接到身边。只是对于这样的想法,非但没能得到舆论支持,反而遭到舆论指责。

要知道舆论的立场是,老人对于这场意外肯定是自责的,如果事发后将孩子接走,那么老人肯定会更加自责。所以有人就提出,孩子的父亲应该让老人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一下,并且检查前安慰好孩子和老人,同时表明自己很担心孩子,很体谅老人,并感谢老人为自己和孩子的付出,同时希望老人在接下来看孩子时要更加注意安全。

我们很清楚,这是个理性和感性兼顾的处理方式。某种意义上,我们很清楚这场意外的发生就是生活的无常。因为在类似的事情上,亲爹亲妈也有大意的时候。之所以如此掰扯,就在于我们在看待“爷爷倒车意外从3岁孙子身上碾过”的事情时,别过度强调责任在谁,而是要搞清楚如何尽量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因为孩子的爷爷肯定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意外发生),唯有如此孩子的父亲把家里的意外发出来,才可能成为警醒别人的教训,否则也只能成为触发谩骂的开关。

换句话说,我们在处理类似的家庭意外时需要把“人和事进行全盘权衡”,但是在具体的看待上,就需要把“人和事”拆解开进行审视,只有这样当事人才不至于陷入无尽的埋怨(孩子父亲)和自责(孩子爷爷),舆论才可能基于意外本身去审视“谁该为孩子负责任”。

只可惜,理想式的解决之道往往只是人们的构想,真要是走进现实生活,貌似这样的意外发生了,家庭关系便会迎来短暂的困境。作为老人来讲,意外发生后,不自觉地就会产生两个层面的自责:第一个层面、因担忧孩子有事儿而自责;第二个层面、因担忧儿子和媳妇埋怨而自责。

就“第一个层面”而言,如果孩子去医院检查后没什么问题还好,真要是留下后遗症,可能老人到死都不会原谅自己。当然,即使孩子去医院检查后没什么问题。老人的后怕感也会持续很久。

而对于“第二个层面”来讲,其实属于家庭关系的恩怨交织问题。虽然人们都知道,老人给子女带孩子不求回报,但是不等于没有责任。这里的责任并不是指老人要为孩子的安全负责到底,而是就算老人已经尽到全力看孩子,但出现意外后依然逃不掉既定的埋怨裹挟。

不过在这个事情上,舆论的立场始终倾向于老人。就比如强调现在的年轻人“只生不养”,挑明现在的年轻人“把老人当保姆用”。我们暂且不论这两种现象是不是年轻人“不作为的罪证”。但起码说明,国内的老人也是很不容易的。

甚至再往大说,不论是留守儿童,还是空巢老人,其实很多时候也都是没得选。毕竟作为年轻人,不是所有的都有能力让孩子不留守,老人不空巢。如此之下,我们再看孩子父亲讲述意外的发生,总觉得他在心疼孩子的情绪里,应该充满心酸的一面,而对于他描摹老人慌张的状态,也足以说明他不想让这场意外毁掉既定的家庭关系,起码对于平衡老人和妻子的关系上,他应该也是在不断腾挪着。

所以有人问“自家的意外”为何发出来,可能远非“给老人招骂”这么简单,因为从舆论的立场指向来看,孩子的父亲可能更像是借助舆论的讨论张力,在消解家庭关系上的紧张气氛,即便这种处理方式看起来并不明智。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