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4亿蓝领群体的招聘之困,不是一个新鲜话题。
蓝领队伍原本是支撑中国制造与创造的重要基础,尤其是高级蓝领更不可或缺。只不过“白领”“蓝领”一直以来都执行着两套互不相通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蓝领的弱势地位。直到白领招聘市场饱和,蓝领群体担任主角挑起大梁时,舆论才有了新的转向。中国蓝领确实正“飞速升值”,但也要看到,技能配错与结构性人才失衡等问题始终作为两会的讨论重点。
行业用工荒,招工难的矛盾日益突出,企业的招聘困境与求职者的就业困境愈演愈烈,未来各大招聘平台需要承担压力恐怕只增不减。
巨头财经「产业观察」第25篇。
主笔 / 脱落酸
文章架构师 / 静静
出品 / 巨头财经
01
新秀玩家
试图揭开黑中介面纱
中国招聘平台的战火从白领群体转移到了蓝领阶层。
资本走向证明了这一点,去年蓝领招聘平台“工易得”获得百万融资,“马上报到、乐优聘”等也都获得了千万融资。
不断迭代的招聘方式也可以窥见,从线上到视频再到直播,四家新秀玩家们的头等大事,从“如何在高手林立的招聘市场占据一席地”,变成了“如何进行差异化定位,并且根治行业顽疾”。
直播招聘,当下最受推崇的新答案,一改传统招聘的繁杂流程,无需投递简历,留下联系方式,即可完成职位投递。
快手推出的“快招工”就是这么设置的。凭借大厂在三四线城市的高渗透,对蓝领群体的号召力,以及用户之间因为信任而形成的天然连接,吸引了大批厂弟厂妹前来求职。
Q1过去了,CEO程一笑骄傲透露,“快招工”板块的月活用户规模已超过1亿,春节期间单日收简历数量最高达15万。
招工走进直播间带来的社会价值毋庸置疑。借助短视频和直播,老铁们能直观快速了解岗位,讨论用工环境,这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虚假职位、黑中介,提高就业效率和经济发展。
当行业的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快手将“快招工”列为打头阵的产品。按程一笑的话说“这个事儿特别有价值,能够帮到用户,也能帮实体经济解决它最痛的点。”
特别是各方矛盾加剧的疫情当下,直播招聘自带的不受地域限制的低成本大流量优势得以放大。于是你会发现,在快手之前,就出现了主打直播招聘,以“流量+工具”的模式聚拢蓝领人群进行高效匹配的产品“乐优聘”。
乐优聘,乐业乐活旗下的招聘平台。其优势在于撬动了快手、抖音、微信三大视频平台的公域流量,并且针对集团用户开通了操作起来较为灵活的集团账号的权限分配等功能。
快招工与乐优聘的悄然走红,证明了直播招聘模式的可行性。与此同时,为兼顾交付过程与事后反馈,治理虚假信息,杜绝伪中介骚乱市场秩序等的问题,企业也走出了另一条路,那就是做好供需两侧的流程把控。
在灵活用工的探索中,锁定SaaS系统的企业表现突出,譬如“马上报到”与“斗米”,在监督信息的真实性,识别不靠谱第三方中介上有积累。
加以区分的是,斗米通过SaaS服务平台“灵云”的协同助力,串联招聘、培训、督导、评价服务流程的同时,侧重以线上流量为入口,纵向布局人力资源行业,逐渐扩展到招聘流程外包、以及其它的灵活用工领域。
而马上报到提供的SaaS系统含网络招聘、简历筛查、签到、员工召回,用工管理等功能,强调以交付为核心,线上做好流量精准匹配、线下高效交付。
02
老牌企业
逃脱不了同质化怪圈
面对招聘新秀的层层围剿,老牌招聘网站没有理由不努力。
在蓝领市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的58同城,早在两年前就玩过直播招聘,时间再往前推它还出过一款主打新蓝领群体的内容社区产品58部落。
58同城主编王洪浩梦想中"记录真实生活,收获温暖回应"的初心很美好,但从结果看,要想在流量和质量之间做好平衡并不容易。
曾经的一代分类信息霸主,逐步沦为外界眼中盲目扩张业务,缺乏监管能力的骗子集中地。而且除忧心的内部管理之外,58同城还要应对后来者的左右夹击。
“智联招聘”与“前程无忧”来势汹汹。同样是在抗疫期间,智联上线了灵活用工专场,通过直播的方式,放开蓝领相关急招,而前程无忧则推出了“援工互助计划”帮助蓝领返岗就业。
作为招聘赛道第一批吃螃蟹的玩家,前程无忧们多少有些江淹才尽的无力。特别在日趋同质化的赛场,新老交替的危机感就愈发强烈。
直播招聘也在老牌企业中盛行,不止58同城与智联招聘,BOSS直聘、猎聘等平台都先后推出直播、VR、AI面试等新形招聘方式。
依托算法推荐解决了招聘描述和求职简历错位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于行业而言算得上是一次质的改变。只不过时至今日,几乎所有线上招聘平台都做了移动化,譬如聚焦于中高端人才的垂直招聘猎聘,譬如走综合招聘BOSS直聘。
“算法+智能推荐”是入场标配,不再是某一家企业的专属。相比猎聘,BOSS直聘布局更超前,它已经在上市招股书中明确强调了扩大蓝领用户群的计划。
BOSS直聘坚持直聊模式和算法推荐,打造线上招聘的成本效率优势,换取巨额营销投入换来用户增长的同时,组建首支线下安全审核团队“铁壁”,推出了保真职位识别计划“海螺优选”等,加强企业信息审核。
兼顾B端C端使用体验的BOSS直聘在蓝领市场的潜力不容小觑。但要在新老玩家手中分蛋糕绝非易事。特别在招聘形式再次落入同质化竞争的当下,既考验玩家们面对竞争时的应变能力,又检验他们做差异化尝试,是否能真正构建企业护城河。
03
虚假信息背后的需求错位
线上招聘火热,套路始终伴随。
从315晚会曝光老牌平台的个人简历泄露问题到今年冲上热榜的血奴风波,业内层层外包下的乱象又一次被摆上桌面。
虚假信息,夸大工资,过度承诺,黑中介诈骗…每年都有求职者上当受骗的消息被爆出。
网络招聘早已不是一方净土,这还是市场博弈后的结果。为了节省成本,招聘方将招人需求分配给劳务公司,劳务派遣公司从人工数量考虑,又将任务委托给人才中介,五花八门的中介之下还有各类靠人头为生的黄牛。
一件简单的事就是这么变复杂的。对蓝领命运的偏见,造成蓝领白领之间的经济待遇差距。工人们习惯用脚投票,哪里钱多跑哪里,中介以人数计酬,往往避重就轻,导致虚假宣传。本来就活多钱少,再碰上工厂订单叫停克扣工资,行业之间的信任便无从谈起。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网络招聘“黑职介”的年产值高达1100亿元,从业人数近160万人。求职者对网络招聘平台的信任度在下降。
行业症结由来已久,各大企业们也并非置之不理。譬如58同城高管就曾多次在媒体采访中谈到他们如何与虚假信息作斗争,比如推出信息质量审核组、欺诈企业黑名单、出台举报机制、企业点评机制,引入人脸识别防骗等措施。
再譬如2021年全年前程无忧查证并拦截违规岗位共计二十八万余个,其中重点查处普工、网约车司机、仓储管理员类等蓝领岗位。
招聘企业明明隔三差五出招治理,企业招聘意愿也一日比一日强烈,但为什么“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矛盾却变本加厉。
我国9亿劳动人口中蓝领群体已达4亿多。相较于上一代以制造业工人身份为主体的蓝领不同,学历普遍提升得新一代90、95后们求职者的就业范围早已不局限于制造业,他们可以是外卖小哥、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
就业选择进一步扩大,但企业与求职者需求之间错位匹配却越发明显,蓝领平均每6个月换一次工作,年轻人不愿进厂,老员工回流内地。
在线招聘的时代变了。企业变得更焦虑。58同城也曾坦然公司信息质量参差不齐,虚假内容泛滥的问题,这便是只做中介的后果,企业始终无法摆脱既要依靠商家赚钱,又想要剔除不良商家的尴尬困境。
求职者举着牌子拒绝996用脚投票,制造型企业人才紧缺高喊救命,即便是当下备受瞩目直播招聘,要想真正做到透明且有效地阻断黑产侵扰,精准的匹配岗位需求也不容易。
04
要想短时间内招对人用好人
需要三方角色共同参与
整个行业二十余年的摸爬滚打不算长,未来的任务落在每个企业身上更加重。
一来B端自招的企业还是不多,对求职者来说,吸引力有待加强;二是直播招聘同样需要弥合信任鸿沟。
由此,对快手、BOSS直聘亦或者更多想切入直播招聘的企业来说,加强平台审核用工主体招聘等资质真实性的前提下,减少劳务中介数量,加大B端企业的直招数量和比例就是当务之急。
而对整个招聘行业来说,要想解决信任问题,重构产业生态,应该看到“有人无岗”或“有岗无人”背后的教育资源错配。
无论是白领还是蓝领市场,做好人才培养端的改革,以及职业技能培训,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学有所用。
而业内一直致力于短时间内招对人和用好人的诉求,离不开三方角色的努力。
企业雇主侧:
要考虑灵活用工模式,根据企业战略目标与业务波动性规律,形成用工方案,并向招聘平台清晰传达岗位人才信息,从而组建起人才守备军,应对突发性人员补充,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另一方面要拓展商业模式,探索企业培训、转职等潜力业务,并坚持延伸布局招聘管理系统为雇主企业提供SaaS服务,与核心业务形成协同效应,提升招聘管理效能,能够优化其应聘和入职体验。
灵活用工平台侧:
要将重心放在提升匹配效率和人员交付能力上。
一方面依托大数据筛选与SaaS服务,精准匹配人才,提升招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针对岗位特点,制定严格标准化的招聘、绩效反馈与考评机制,保证灵活就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胜任工作岗位。
最后还是要回到企业资质和发布岗位的审查与监管上,保障平台招聘信息的真实性,利用科技手段加密用户信息保护隐私。
求职者:
新蓝领也不限于单一的体力劳动者,更强调技能。特别是在数字化浪潮下,对打工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好进阶为复合型人才,掌握更好的管理与业务能力,沉淀新技术变革所要求的新技能与软技能。
譬如通过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领导力,塑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05
巨头财经的思考
给最勤劳的中国蓝领涨工资
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政策及人口结构的调整,蓝领群体就业抢手,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用工荒的加剧,一线蓝领薪酬水涨船高。据中智最新调研结果显示,2022年普通蓝领(普工)年薪在8-11万左右;技能蓝领(技工)年薪在10-15万之间。一些技能要求高的例如高科技制造高技能蓝领年薪甚至高达15-20万。各大招聘平台都在向蓝领一侧靠齐,但还谈不上飞速升值。
马斯克夸中国工人勤奋,骂美国人懒惰。中国人凌晨三点还愿意加班,当然是“世界上最难得的制造业工人”。
但问题是,有多少企业表面上给劳动者们发“爱岗敬业”的横幅,暗地里却只顾追求生产速度,甚至强制加班淡漠工人待遇?如果有更好的选择,打工人们还会拿廉价劳动力换生计吗?再怎么否认,网友眼中“外卖小哥晚了十分钟会骂娘”的这一现象还是很常见的。
新一代蓝领群体数目庞大、特征复杂,他们经济更独立,消费更自主,社交更开放。如何解决他们相较于专业技术人员工资低,获得感弱,成长空间小等问题,政策推动高级工以上的蓝领参加职称评定就能实现吗?竖起大拇指称赞中国工人有力量就能改善吗?
如果不能,最好还是少用“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这些标签去要求原本就处在弱势地位的蓝领群体吧。因为,有些赞美,听起来更像是一种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