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原神》的戏曲音乐视频《神女劈观·唤情》一经发布,即受到年轻网友关注,获得千万级播放量,并引发二次创作风潮。多位梅花奖得主,如曾小敏、陈澄、齐爱云等翻唱了粤剧版、淮剧版、秦腔版,此外还有京剧版、昆曲版、黄梅戏版等众多版本。大量“二创”视频在网络广受好评,各剧种接连翻唱更是被网友戏称“内卷”。
戏曲短视频广受年轻人青睐的原因何在?我们不能否认其中或许存在一种区隔意识,即以喜爱阳春白雪的传统戏曲来自我标榜、追求特立。《神女劈观·唤情》结尾的唱词恰好表征了这样的心理面向,“曲高未必人不识,自有知音和清词”,传统戏曲正构成了“同好”之间彼此体认的中介。但更为根本的原因是,传统戏曲被纳入了现代视听艺术、新媒体艺术的生产机制之中,生成了新的艺术形态。这具体体现在演唱和视频制作两个方面。
就演唱曲目来看,短视频中的唱段在专业性和大众性之间找到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传统戏曲大多专业性强,如汤显祖的《牡丹亭》号称“拗折天下人嗓子”,这样的作品不仅要求演唱者具备高超的水平,同时也给倾听者设置了较高的门槛。但短视频中的戏曲,少部分是截取传统戏曲中的高潮部分,如黄梅戏《女驸马》“为救李郎离家园”选段、京剧《四郎探母》“坐宫”选段等,这些曲目大多耳熟能详,知名度、传唱度高,自带流量;而更多的则是用专业戏曲唱法对流行戏腔进行提升,这些流行戏腔基本来自“古风音乐”或更大范围的“国风音乐”。古风音乐从本世纪初发展至今,已有定型,戏腔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古风音乐一般不会通篇由戏腔构成,但戏腔无疑是其高潮和亮点,既标志着主体情感的勃发,也强化了整体的艺术效果,如《关山酒》开头、结尾均为戏腔,《叙世》的结尾也是戏腔。但从音乐上看,古风音乐歌手大多是因兴趣而“入圈”,并非专业歌手,在声乐技巧和音域等方面存在一定缺憾。因此,以专业戏曲唱法演绎流行戏腔,是对古风音乐的重塑和提升,使其演唱兼具专业性和大众性。
以走红的上戏416女团为例,其成员均为上海戏剧学院京剧科班出身。从表演内容来看,五位成员的角色分工各有不同,分属梅派青衣、程派青衣、老旦和花旦,梅派清亮,程派低婉,老旦沉郁,花旦灵动,五人唱法各异,风格不同,前后相继又相互配合,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她们对戏腔的演绎达到了专业水准,不仅获得了业内人士的认可,还在各视频平台上收获了千万级的播放量,成功“出圈”。
就短视频制作来看,制作者深谙短视频的制作和宣发特点,并逐渐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作品。首先内容以戏腔为主,通常截取的是古风音乐中的高潮部分,时长一般不超过1分钟以更贴近年轻人口味、兴趣的方式,引导其发现传统戏曲的美。其次在服装上,演员有时穿着专业戏服,有时会直接穿便装,将不同类型的服装与戏曲演唱相结合,形成某种极具后现代主义的“拼贴”风格。最后是整体设计,重视背景、服装、配乐,如416女团的《回马枪》就巧妙运用了“变装”形式,以更贴近年轻人的方式,引导其发掘传统戏曲的美。但是从更深的层面看,传统文化、经典文化、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大众文化、流行文化,这些异质的文化元素在戏曲短视频上达到了一种深层而内在的链接,共同生成了一个文化“景观”,或许这才是它们能真正走红的原因。
戏曲短视频与传统戏曲在唱法技巧、专业性、艺术价值等方面存在客观区别,但不建议在各自的圈子里自说自话。一方面,艺术家们应该在传承、坚守和求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新时代为传统戏曲提供的机遇,创造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作品。另一方面,以短视频传播戏曲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再造和文化创新,体现了新时代的文化活力,具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人民喜爱的大众文化的重要作用。戏曲“破圈”不一定要原汁原味地呈现戏曲本身,也不一定非将不感兴趣的人引向剧场。只要观众在观赏戏曲短视频时,充分认识到戏曲本身的价值和魅力,就没有悬置、遗忘戏曲本身。
(作者李雨轩 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