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三星堆文明属于夏朝的巴蜀国吗?

三星堆文明是属于夏朝的巴蜀国吗?

是的。

三星堆一带的古文化遗存,即所谓广汉中兴遗址。而巴蜀的历史,文献中记载丰富,虽然充满了神话传说色彩,不过,由于这里是僻处边远的少数民族,这些传说还是可信的。而三星堆正处于这个位置上,而且有着清楚的年代,正好可以彼此验证。

“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蜀国的历史悠久,相传为为黄帝之后《史记索隐》说,案世本蜀无姓,相承云黄帝后。且黄帝二十五子,分封赐姓,或于蛮夷,盖当然也。文献上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蚕丛等王的时期。扬雄有《蜀王本纪》说,蜀王之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第二个时期是望帝时期,“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第三个时期是开明时期。“荆有一人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凡王蜀十二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后面两代的蜀王是外来的,而第一代的蚕丛一系才可能是黄帝之后。

那么怎么他就是黄帝之后呢?有记载吗?

这是有记载的。《华阳国志》说,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这里面的黄帝昌意娶蜀山氏之女说,在好多的史书都有记载。如《大戴礼记》《世本》《山海经》等。当然这里,有一处笔误,那就是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应该为帝颛顼。这可以看出巴蜀先王是黄帝的子孙,出于颛顼一系。

当然,有人说这无从具体证明。那我们起码可以看出这样几点来,

一是蜀山氏为蜀地土著,起源很早,黄帝子昌意降居若水,反映的是中原文化传入川西平原一代。而这也是有三星堆文化的佐证的。

我们再来看三星堆文化,有四个阶段,一期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二期为夏代至商代早期,三期为商代中期或略晚。四期为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我们在发掘中发现,以小平底罐高柄豆鸟头形勺等器形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它的时间上至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至商末周初或略晚,也就是说贯穿三星堆文化四个时期,与后来人们所熟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巴蜀文化相衔接,故被人们认为是早期巴蜀文化。

他们与四川另外两支文化没有直接关系,却与中原的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有不少类似之处。如有泥质灰陶系,多高足豆,三足,尖顶器等。典型的器物有盉,大口尊,豆等。

二是传说中蜀王先世为颛顼后代,这表明和夏有密切的关系。这是有三星堆考古作证明的。

“颛顼立鲧,鲧产文命,是为禹。”我们再看三星堆文化,与二里头文化有很多的共同点。而大家知道,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举个例子,遗址中晚期出土的陶盉,特别高瘦,带个形制与二里头的盉是很近似的,也就是管流扁袋足的陶盉,本来是二里头文化的特色器物,却出现在三星堆,反映了彼此的关系密切。还有一个,歧峰的玉璋,这只有很少的几个地方出现过,陕西神木,河南二里头,四川广汉。神木的还不明确。二里头的属于三期,也就商时期。这说明 什么呢,也说明了三星堆与二里头的影响交流。

三是这个传说,也表示蜀先世和楚有联系,这也是有三星堆的考古来证明的。

为什么呢?因为楚先世在的祝融八姓也出自颛顼。在《帝系》《世本》《史记楚世家》都有记载。那么这有考古方面的佐证吗?

有的。祝融八姓建国,在夏代就很兴盛。有《诗》云,韦顾既伐,昆吾、夏桀。昆吾韦顾都在八姓之内,可见夏朝和他们关系相当重要。而商代就有了荆楚之名。从考古来看,楚地的湖北湖南发现了许多 商代的青铜器,而三星堆出土的几件容器,也最接近湖南湖北的出土品。而蜀与荆楚的关系,一直到周还在延续。如湖南长沙的楚公戈,就蜀戈的特色。再有三星堆的商代青铜器,从地层上看,也完全是商代的地层。说明什么呢,在当时,中原的文化与巴蜀交流密切,在中原有的,在巴蜀马上也就有了。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能看出什么来呢?三星堆体现出来的历史是和已知的历史相印证的。我们所知的那个夏朝时期的巴蜀,那个黄帝后裔的巴蜀,就是三星堆所在地,三星堆文化所印证的巴蜀。

我们再说,禹生石纽的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禹来自四川。为什么呢?说禹生于西南,很多史书都有记载。如《史记》《集解》《正义》《新语 术事》《蜀王本纪》《华阳国志》。

我们看《大戴礼记》中说,青阳居于泜水,昌意降居若水。也就是说,玄嚣活动在北方,而昌意一系在南方。若水就是雅砻江,这不只是蜀人独有的说法,好多书都有此记载。这样,禹生石纽就不是独立的了。传说,昌意娶蜀山氏女,蜀山是哪呢,有人考订为成都。而蚕丛在哪呢?在今天的松潘玉垒山,这些地点都与石纽不远。所以说传说不是偶然的。我们再说夏和蜀的关联。蜀国有陶盉,牙璋,而牙璋是蜀人的崇拜,而二里头文化牙璋又最为发达,

这一切都说明,蜀和夏的关系密切。三星堆反映的巴蜀和大禹的关系密切,这是有考证的,总之,就是夏朝的巴蜀。

搜索建议:
热闻

 中药处方“十八反”刍议

导读:辨证地看待“十八反”!《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第18条曰:“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甘...(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