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教育读书】
学习结果的属性分析
中医对药材食材有“四气五味”之说。“四气”指寒热温凉,“五味”指辛甘苦咸酸。干姜有温热之性、板蓝根有寒凉之性,羊肉、乌鸡肉、海参是温补的食物。中医特别强调“四气五味”,不同药物有不同药性,治不同的病;同一病人,不同阶段配不同药性的药;不同药性的药混合配制成有独特属性的中成药;同一药物不同炮制方法,可产生不同药性;不同季节吃不同属性的食材。
化学,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就是研究物质的各种性质。 同理,学习结果也有许多性质,不同学习结果也有不同的性质。
学习结果的性质,即学习结果属性。
学习结果的分类
波哥在《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点击查看原文)一文中较为详细地讨论了学习结果的分类、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
在本文中,再简单介绍学习结果的分类:
学习结果分五大类:广义知识、能力、品格、素养、智慧。
广义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规范性知识、隐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分为:术语、概念、事实、原理、理论等,陈述性是狭义的知识,没有特别说明时,知识多指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分为:技能、过程等。技能是指生下来不会、学习以后会、并且会到自动化程度的知识。
元认知知识分为:策略、方法等。策略是达成目标的路径选择。
规范性知识分为: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格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
能力是知识、技能、策略、隐性知识的整合,能力可以分很多种。
素养是能力和品格的整合,素养可以分很多种。
智慧是超越经验的明智决策。
本文重点讨论知识、技能、策略、品格、能力、素养、智慧的属性。
学习结果的六个关键属性
学习结果有诸多属性,有可教性、可学性、持久性、可控性、可测性、广泛性六个方面的关键属性。本文主要探讨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六个关键属性:
01. 可教性(即传递性)
可教性是指学习结果从信息源传递给学习者的容易程度。
信息源可以是教师、家长、书籍、视频等。传递容易程度是指信息源好不好输出、学习者好不好接收,如术语就容易输出也容易接收,能力和素养就不好输出也不好接收。
02.可学性(即建构性)
可学性是指学习结果在头脑内建构的容易程度,从易到难分别是无意识建构、联结性建构、反思性建构。
学习是指知识、技能、能力等学习结果在头脑内部建构起来的过程。
建构分为无意识建构、联结性建构、反思性建构。情绪记忆是无意识建构,对人生极重要的东西可以无意识建构。联结性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的关联来建构起新的学习结果。联结性建构又可分为:类比式建构、归纳式建构、演绎式建构等。反思性建构是指技能、能力、素养在形成过程中要从反应中,不断分析、调整、抽象、验证、承诺、改变、重构等建构过程。反思性建构的核心是内反馈机制或元认知学习机制。
03.持久性(即长久性)
持久性是学习结果在头脑中长久记忆的程度。有的学习结果可以记忆一辈子,如“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就能记一辈子;学会了骑自行车,基本上一辈子也不会忘。
但不常用的英语单词就容易忘记。
04.可控性(即一致性)
可控性是指在充分的外部条件下,通过同样的学习过程,不同学习者获得学习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比如:学习一个概念,所有学生都具备了学习这个新概念的外部条件,通过一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掌握的程度应该差不多。
学习一种技能,所有学生都具备了学习这个新技能的外部条件,通过一样的学习过程,但学生掌握的程度差距就比较大。
态度、价值观、品格的一致性更差。
因为每个学生内部条件的不一致,导致不同学生对学习结果掌握程度不一致。
05.可测性(即可见性)
可测性是学习结果的可观测程度。可观测包括观测的难易性和真假性。知识是容易观测的,用一张试卷就可以测出知识的掌握程度。
技能、能力要用量表来测就比较难。
态度、价值观难以测量,因为很难测出真假。
06.广泛性(即迁移性)
广泛性指学习结果运用的广泛程度。广泛性可分为通用性、学科内广泛性。思维能力是所有学科都需要的能力,有通用性。
化学元素在学科内有广泛的运用,不懂元素就不用学化学了。
对各种学习结果的属性打分
学习结果的六大属性,每种属性的评判标准并非只是“有”或“无”,而是在一个连续谱系的某一数值。
以可教性为例,把最容易教的学习结果定为10,最不好教的学习结果定为1,不同学习结果可教性位于1到10之间,那么术语的可教性为10,素养的可教性为1。
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对学习结果的属性打分。
学习结果属性在教学中的意义
理解了学习结果的属性,有助于教师做出更好的教学决策。
知识好教、好学,因此,知识学习就要强调效率、强调速度。有的知识容易忘记且用处不大、只有考试时才用的,那平时就不用花太多时间去记忆,只要考试前强记就可以了。
能力难教难学,那教师怎么办?教师要提供反思支架、提供评价量表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品格不好测、不能测,那我们就不要刻意去测试、评价学生的品格。
教师要认真理解学习结果的属性,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属性,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不同的掌握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