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罗马统治时期,关于地图绘制的知识因古典作家的著作流传至今,但即便是这些流传于世的地图,大多也仅为一些残篇。如暂且搁置现存文本中关于这些地图绘制意图的争议,那么便可进一步从古典著作的记录中大致重新推断并构建出古代世界地理环境的整体面貌。
这里讨论的“重新构建(reconstruction)”,或许会引起歧义,因为古典著作家,如公元前5世纪时期的赫拉尼库斯(Hellanicus, Dion.Hal.Rhet.10.11),在著作中所探讨的地图并非现代意义上精确的地图。当使用“重新构建”一词时,古典作家希罗多德或埃拉托色尼(Erathosthenes)在作品中指代的是古典著作家对当时世界的认知观念,而并非指代绘图和世界地图本身。
1
赫卡塔埃乌斯
(Hecataeus,公元前6/5世纪,地图A)
公元前6世纪,米利都的阿纳克西曼德(Anaximander of Miletus)绘制了第一张世界地图;他的学生赫卡塔埃乌斯修复了阿纳克西曼德存留下来的地图。
在其旅行中,赫卡塔埃乌斯丰富了地图中包含的信息。最具代表性的变革便是其运用精准的几何图形来绘图:以地中海为分割线将世界分为欧洲和亚洲两部分,并将利比亚划入亚洲。世界被海洋所环绕并与地中海、红海和里海相连接。图中底部的海洋被认为是尼罗河的源头。
图中绘制的多瑙河流经欧洲中部,尼罗河将亚洲分为两部分,面对地图本身存在的问题,菲力克斯·雅各布率先指出,将很难修复赫卡塔埃乌斯的地图。公元前499年,阿里斯塔格拉斯在他的家乡米利都出任使节时随身携带了这幅地图的青铜副本,他向斯巴达谏言,支持实力上升的伊奥尼亚人(Ionian),以共同反对波斯大王(Hdt.5.49)。类似的地图在当时很普遍,而阿纳克西曼德在此之前便游历过斯巴达,因此斯巴达人对这样的地图并不陌生。地图中描绘了波斯帝国的版图和财富状况(见增补图)。斯巴达人对波斯的强大版图感到震惊,他们按照地图行军,从爱琴海岸到波斯国王在苏萨的官邸,跋涉了3个月,这绝对是无法忍受的,所以当斯巴达人抵达苏萨后,马上将阿里斯塔格拉斯驱逐出城。
2
希罗多德
(公元前5世纪,地图B)
希罗多德绘制的世界地图与阿纳克西曼德和赫卡塔埃乌斯两人截然不同:他认为多瑙河与尼罗河两条河流地理上平行分布,流向皆为自西向东入海;从被誉为“赫拉克勒斯之柱”的直布罗陀海峡到东部亚速海海岸之间的海洋将世界两大陆地——北部的欧洲和南部连同利比亚的亚洲——分割开来。
地图中南部的非洲和亚洲大陆被地中海边缘的直布罗陀海峡相连接,而此前赫卡塔埃乌斯认为地球是被海洋所环绕的岛屿的观念被希罗多德彻底抛弃,希罗多德认识到里海是一个内陆海,并不与任何大洋相连接。
3
埃拉托色尼
(公元前3世纪,地图C)
在其《地理志》(Geographiká)第三卷存留的残篇中,这名昔兰尼加学者运用其数学和天文学知识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他遵循地理学家迪凯尔库斯(Dicaearchus,公元前4世纪)的理论,用平行线绘制地图,其中以罗德斯岛(Rhodos)向金牛星方向(北纬36度)贯穿印度的一条为中心线。此外,他又绘制6条平行线,最南端穿越塔普罗巴尼(今斯里兰卡),最北端穿越北极,并依据气温和植被种类的不同来区分地域。在这幅地图中,印度河并不是从西北流向东南,而是由正北流向正南。他同样认识到了里海是通向大洋的出口。地球是个圆形的观念,从公元前6世纪被提出,并逐渐在公元前4世纪时期被世人所接受。虽然埃拉托色尼在其关于地球的论著中已经认识到地球是个圆形,但在这幅他所绘制的世界地图中却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4
克劳狄乌斯·托勒密
(Claudius Ptolemaeus,公元2世纪,地图D)
推罗的马里努斯(Marinus of Tyre,公元2世纪)与其同时代的托勒密同为古代世界最优秀的地理学家,他们都已认识到世界是由海洋、内海与陆地共同构成的。马里努斯绘制的地图采用横向圆柱体横截面来展示整个世界。纬线穿越罗德斯岛(北纬36度)向东,从本初子午线一直到达西部“长乐岛”(lslands of the blessed),按照这样的子午线绘制法,地球的两极便被忽略了。共有16条子午线与罗德斯线(纬线)成直角线,它们以等距分列(每个相隔15度),每个子午线之间相隔1小时。马里努斯以简陋的天文设备观测,并结合他的旅行和航海日志记录了地球的英里数。
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Geographicke Hyphegesis)是现存最古老的关于世界地图的典籍,其运用大量数学和占星术绘制了当时的世界。虽然他一定程度上批判了马里努斯的绘图,但其著作却是基于马里努斯的成果之上完成的。托勒密的著作中就有可能就包含了地图,实际上,从13世纪的希腊文圣经手稿中也流传下来了相关地图,虽然关于这些地图直到最近才被证明是伪造的,而与此同时,可靠的证据表明,托勒密绘制的地图是真实存在的。托勒密运用了较为简洁的经纬线(起始线:罗德斯线;与极点同心与经线垂直延伸)和比较复杂的圆锥截面(起始线:塞尼线,弧形的子午线,见图D)来绘制地图(Ptol.1.23和24.1-8)。这幅方形图发现于托勒密《地理学指南》第2—7卷中关于定位欧洲的篇章中,而关于利比亚和亚洲的地理方位绘制则参见第8卷第26节的地图。
本文选自《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第一章
图书信息
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
Historischer Altas der antiken Welt
[德] A-M.威特基/E.奥尔斯豪森/R.希德拉克 著(Anne-Maria Wittke/ Eckart Olshausen/ Richard Szydlak)
葛会鹏/古原驰/史湘洁/王聪 译
《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Historischer Atlas der antiken Welt)是西方古典学界、古代史权威百科全书“新宝利”(德国)(Der Neue Pauly)系列的一种。《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沿袭了“新宝利”丛书严谨的学术研究风格,累积了世界古代史各专业领域最新且最高水准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其深入浅出的扼要论证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被学界誉为是目前最具专业性和学术性的一本关于古代世界历史的地图集,是世界古代史研究最具匹配专业地图集,为读者提供了传统的和新兴的具有史地前沿性的学科成果,从中能看到西方史学界对古代世界的认知和探索的基本历史观以及这种史观对今天古代世界史研究的深刻影响。
作为迄今为止最具专业性和学术性的一本关于世界古代历史的地图集,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全书共收录161幅彩色地图与44幅插图,时间跨度从公元前3000年(古代近东)至公元15世纪(拜占庭帝国),涵盖了包括希腊、罗马、美索不达米亚、埃及、赫梯、巴比伦、腓尼基等在内的诸多古代文明地区,聚焦于古典时期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往和冲笑,不仅了展现了古代世界的地缘政治和军事历史,同时也构勒了古代世界的经济、宗教和文化等诸领域在古文明形成和发展的轮廓。特别是学界之前所忽略研究的,如爱琴文明早期、地中海中部和西部地区、古代晚期的历史发展状况。
较之西方世界之前出版的一些世界古代史地图集而言,本地图集特征鲜明:以直观的地图(插图)为经,以重大的历史事件为纬,辅之以专业且简明的文字阐述,把历史事件的时序投影到具体的地理空间,且通过合理的设计布局使“历史”和“地理”得以联姻,呈现完美结合。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在体例规模、研究深度更为精确、立体、详实的一部古代历史地图集。
相关阅读
目录
第一章 古代关于世界的概念和探索
埃及和古代近东地区人们的世界观 古代著作家视阈中的世界 古代世界的地理探索 第二章 早期高级文明时代(公元前3000—前1200年) 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的美索不达米亚 公元前17和前16世纪的古代近东地区 公元前15至前13世纪的古代近东和中东 古王国和第一中间期时期的埃及 中王国和第二中间期时期的埃及 新王国时期的埃及 赫梯帝国,公元前13世纪的“哈图萨” 青铜时代的爱琴海地区 爱琴海地区的迈锡尼文明 青铜时代晚期的地中海东部
青铜器时代晚期/向铁器时代过渡时期
第三章 东部帝国时代(公元前12—前6世纪)
Part A 东部帝国 地中海东部和古代近东地区(公元前12世纪—前10世纪中叶) 希腊、爱琴海和小亚细亚西部(公元前12—前9世纪) 希腊、爱琴海和小亚细亚西部(公元前9世纪后期—公元前6世纪中叶) 安纳托利亚(公元前10—前7世纪) 乌拉图和安纳托利亚东部(约公元前700年) 鲁维-阿拉姆语王国(约公元前900年) 巴勒斯坦(公元前10—前6世纪) 美索不达米亚和黎凡特(公元前10和前9世纪) 美索不达米亚及其周边地区(公元前819—前746年) 美索不达米亚及其周边地区(公元前745—前711年) 美索不达米亚及其周边地区(公元前8世纪晚期—公元前7世纪) 美索不达米亚及其周边地区(公元前7世纪晚期—公元前6世纪) 新巴比伦帝国时期的Bābilu(“神之门”)/巴比伦城(公元前7/6世纪) 第三中间期和晚王朝时期的埃及(公元前1080—前332年)
地中海东部地区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字母文字、音节文字的主要分布区域
第四章 东部帝国时代(公元前12—前6世纪)
Part B 地中海西部的早期历史 伊比利亚半岛及其对青铜时代晚期和铁器时代早期的衔接作用 公元前10至前8世纪的意大利 拉丁语传播之前的古意大利地区诸语言 腓尼基人、希腊人和埃特鲁里亚人在地中海地区的殖民活动 地中海西部的腓尼基人和西腓尼基人/迦太基人领地 迦太基 埃特鲁里亚核心领地 埃特鲁里亚人、西腓尼基人同希腊人的冲突(公元前6世纪—约公元前400年) 哈尔施塔特文明(约公元前800—前450年) 拉坦诺文明(公元前450年—约公元1年) 欧洲中部的贸易关系(公元前8—前5世纪)
地中海世界的商业与贸易(公元前7/6—前4世纪)
第五章 地中海世纪的重构(公元前6—前4/3世纪)
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6—前4世纪) 希波战争(约公元前500—前478/449年) 希腊的城市发展与城镇规划 古风和古典时期的僭主政治 提洛同盟(公元前478—前404年) 伯罗奔半岛战争(公元前431—前404年) 希腊世界谋求霸权的同盟组织(公元前4世纪) 希腊诸同盟 马其顿王国的发展(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336年) 罗马共同体:意大利的4个城市部落与31个乡村部落(约公元前500—前241年) 格拉古之前罗马在意大利的殖民情况/拉丁城市同盟
《尤里安法》颁布之前罗马向埃特鲁里亚和翁布里亚地区的扩张(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90/88年)
第六章 强权时代(公元前4/3—前1世纪)
Part A亚历山大大帝和希腊化继承者政权 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战(公元前336—前323年) 继业者王国(约公元前303年) 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化世界 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建设与教育机制(公元前4—前2世纪) 公元前4至前1世纪的埃及 六次叙利亚战争(公元前275/274—前168年) 阿塔利家族的帕加马王国(公元前241—约前185年)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世纪的博斯普鲁斯王国 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化世界 公元前2和前1世纪的叙利亚与巴勒斯坦 公元前2和前1世纪的印度-巴克特里亚的希腊化王国
希腊化时期的贸易路线(公元前4—前1世纪)
第七章 强权时代(公元前4/3—前1世纪)
Part B罗马崛起,成就世界霸权 罗马人统治之下的意大利:社会体系(公元前338—前89/82年) 第一、第二次布匿战争 罗马帝国在共和时期的领土扩张 罗马撒丁岛、科西嘉与西西里行省的发展(公元前3世纪—公元5/6世纪) 罗马行省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发展(公元前2世纪—公元5世纪) 罗马北非行省的发展(公元前146—公元395年)/罗马与朱古达的战争(公元前112—前105年) 罗马在西方的战争(公元前206—前101年) 罗马在东方的战争I(公元前214—前129年) 罗马在东方的战争II(公元前214—前129年) 罗马的殖民活动 同盟者战争(公元前91—前87年) 罗马人与米特里达泰斯六世的三次战争(公元前89—前85年,公元前83/82年,公元前74—前63年) 庞培整顿东方(公元前67—前59年) 罗马统治时期的克里特与昔兰尼加行政史(公元前96年—公元6世纪) 凯撒任职高卢总督(公元前58—前50年) 罗马高卢行省的发展(公元前1世纪—公元4世纪) 公元前49—前45年内战时期的罗马帝国
公元前44—前30年内战时期的罗马帝国
第八章 帝国时期的罗马帝国(公元1—5世纪)
罗马城 奥古斯都对罗马和意大利的分区 奥古斯都至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斯时期的罗马帝国诸行省(公元前27年—公元211年) 埃及和阿拉伯的罗马诸行省的发展(公元前1世纪—公元6世纪) 黎凡特地区的罗马诸行省的发展(公元前1世纪—公元4世纪) 小亚的罗马诸行省的发展(公元前2世纪—公元5世纪) 巴尔干半岛北部的罗马诸行省的发展(公元前1世纪—公元4世纪) 南巴尔干半岛的罗马诸行省的发展 多瑙河中游的罗马行省的发展(公元前1世纪—公元3/4世纪) 所谓的巴塔维亚叛乱和罗马内战(公元69/70年) 不列颠的罗马诸行省的发展(公元1世纪—公元410年) 罗马帝国的大道和道路 地中海重要的农业区域(公元1—2世纪) 罗马帝国的贸易路线(公元1—3世纪) 公元1/2世纪地中海到印度的陆上和海上路线 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斯统治时期的罗马帝国(公元193—211年) 军团部署和罗马帝国的边界 不列颠尼亚、日耳曼尼亚以及雷蒂亚的边界 罗马帝国的东部与南部边界(公元1—3世纪) 公元1、2世纪的阿尔萨西德王国(至公元224年) 萨珊帝国(公元224—651年) 士兵-皇帝时期的罗马人与萨珊人(公元3世纪) “帕尔米伦帝国”(公元250—272年) 高卢帝国(公元260—274年)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的行省管理 基督教集会的发展壮大(公元1—4世纪) 基督教会组织/基督徒朝圣路线 日耳曼人居住区的文化发展 日耳曼民族迁移并入侵罗马帝国
西罗马帝国的日耳曼继承国
第九章 拜占庭帝国时期(公元5—15世纪)
查士丁尼统治下的罗马帝国(公元527—565年) 拜占庭的军区制(公元7—9世纪)/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与萨珊王朝之间的冲突(公元6—7世纪) 前四任哈里发时期阿拉伯各部的统一与扩张(公元632—661年) 巴兹尔二世统治下的拜占庭帝国(公元976—1025年) 拜占庭帝国中期的经济 前三次十字军东征(公元1096—1192年) 拉丁帝国时期的东地中海世界(公元1204—1261年) 巴列奥略王朝时期的拜占庭帝国(公元1261—1453年) 附录 地图释文的补充(资料来源、参考文献及相关表格) 缩写表 本书作者 索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