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巨人”撑起“大创新”,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即日起,促进中心推出《高人·绝活》专栏,通过“专精特新·年度高人”、“专精特新·年度绝活”故事,展现武汉专精特新企业硬核实力。
1月22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2023专精特新·制造强国年度盛典”在北京举行。现场发布了10项“专精特新·年度绝活”案例、10位“专精特新·年度高人”案例、5个“专精特新·年度高地”以及《2023中国专精特新“小巨人”发展报告》。
武汉高芯科技有限公司黄立、武汉兰丁智能医学股份有限公司孙小蓉、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潘牧获评“专精特新·年度高人”称号,武汉锂鑫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获评“专精特新·年度绝活”称号。
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潘牧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也是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重点专项专家、全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燃料电池分会副理事长。
23年前,潘牧等一批科研人员参与启动燃料电池研究,成为国内燃料电池赛道最早的“探路者”之一。“2000年的时候,我们学校要做些新的研究方向,就把我调过来,做氢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潘牧说。
氢能被称作“21世纪最具有发展前景的二次能源”。日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纷纷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彼时,国内燃料电池汽车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
临危受命的潘牧,这一做就是20多年,完全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让他步履维艰。当年,团队初涉燃料电池领域,国内的相关研究一片空白,他们瞄准的是氢燃料电池的最核心部件,被誉为燃料电池的“芯片”——膜电极。
“科研‘无人区’竞争,是不是有两种绝对的场景:一种是你在前面狂奔,看不到后面的对手;一种是别人在前面狂奔,你也看不到前面的对手。”
“当时国内研究氢能源的窘况,就是后者,更苦的是,我们跟跑、并跑,花了20多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潘牧回忆起2000年氢燃料电池起步期,无奈地苦笑。
2006年,潘牧团队在国内率先自主研发出“CCM”型膜电极,并孵化出中国第一家专业膜电极公司进行膜电极产业化研究,一年后,潘牧作为中国代表赴美制定燃料电池国际标准,随身携带的膜电极产品立马被美国公司订购一空,先后为沃尔玛、亚马逊等装备了数万台燃料电池物流叉车。
2018年,拥有十余年技术积累的武汉理工氢电应运而生,其自主研发的膜电极先后出口至美、德、韩等12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国产膜电极对国外产品垄断的反向输出,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五。
2021年,潘牧团队完成的“低铂、高效燃料电池膜电极组件制备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小小一片膜,内藏大能量。20年,他带领中国膜电极从跟跑到领跑,昔日黑暗中的探索者,今日手擎火把照亮了行业前行路。潘牧介绍,历经10余载的产业化之路,公司打造氢燃料电池膜电极产品已经超过200万片,70%出口欧美。在潘牧的心中,这一片片小小的薄膜并不仅仅是他的产品,更是人类美好的未来。
“这么小小的一片膜电极可以发100瓦的电,如果把多片连接在一起,还可以驱动电动汽车。我们公司是中国第一家膜电极专业公司,从一开始我们就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现如今,60岁的潘牧,依然每天在实验室和生产线之间奔波,他希望从0开始到1,现在1再到100,今后100能够到成千上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