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难度大的课文,是每位语文教师经常面对的问题。
课文的难,往往表现在不大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智发展的特点。例如苏教版七年级的《再别康桥》、北师大版八年级的《听听那冷雨》,都很难在相应的年级中教学。
课文的难,表现在其内容本身在教学中的难度。如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念奴娇·赤壁怀古》《鱼我所欲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样的课文,教师在教学中是比较难以把握的。
课文的难,很多时候是因为文意难以理解。不见得短文就不难,鲁迅先生的《雪》,最后一段的含义十分难讲清楚。苏教版教材中有一个雪的教学单元,选了四篇评论家的文章,都回避了这个难题。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锦瑟》,因为作品本身的表达目的不明晰而让不少教师无从下手。
课文的难,有时候也表现于课文表达中的繁难。如人教版八年级课文《奇妙的克隆》中有非常多的科学名词,文章很长且读起来处处有梗阻。
也有的课文文笔比较生硬,语病多,缺少文趣与情趣,学生读而生厌,这也属于教学中的难,如苏教版课文《送你一束转基因花》。
比较难上的课文存在于教材之中,是一种必然现象,不能因为其难度大就不去进行教学。我们说,浅文有时候需要教得深厚一点,那么,难文有时候也可以教得浅显一些。
难文浅教,是教师教材处理方面必须练习的一门重要技巧。思考得多了,尝试得多了,实践得多了,必定有深刻的领悟。
下面都是一些比较实用的方法。
(1)进行大量铺垫。如《香菱学诗》的教学,需要运用多则材料,把故事的背景和人物关系介绍清楚,为顺利地教学进行扎实的铺垫。
(2)变换品析方向。如七年级《再别康桥》的教学,不从爱情诗的角度而从校园诗的角度去进行教学,就能大大降低难度。
(3)巧设活动方式。如在小学里教学《七律·长征》,就不能像在初中里教学这首诗那样引导学生去进行有难度的品析。设计一个透过诗句我想象到……的话题,可以让学生有很多话说。
(4)预设一个角度。如《锦瑟》的教学,很难有教学的入口,无法切进课文进行教学,我们可以假设《锦瑟》是一首爱情诗,于是学生就有了品读鉴赏的抓手。
(5)力求读懂一点。即只是着眼于解决课文阅读中某一个方面的问题。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教学,可以巧用课文后面的部分,让学生整理出立论的文章。
(6)重在语言学习。如《鱼我所欲也》的教学,可以设计学生的自读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从一词多义的角度在课文中提炼出十几组字词辨析材料。
(7)落实课后练习。如《驿路梨花》的教学,朗读课文,理解文意之后,可直接从课后的三个练习题入手,利用它们进行层次分明的品读教学。
(8)创新教学方法。如在七年级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可运用资料助读的手法,师生共同收集一些解读的资料,在资料的帮助下比较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9)教师直接讲析。教师讲析,学生听记,也不失为一种化难为易的好方法。如在八年级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关于课文中的虚与实的表达技巧,就可以由教师进行课中讲析。
尝试难文浅教,是为了化解难点,更有效率地利用课文。这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方法。在八年级教学毛宁的《梦回繁华》,长文短教并难文浅教,可能是唯一的教材处理方式,否则很难进行有效的课中训练。
把繁难的文章教得浅显一点,是一种教学的策略。无论怎样处理教材,有一个基本点是不动的:着眼于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能力训练。
文章来源:源创图书《余映潮谈阅读教学设计》,余映潮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
《余映潮谈阅读教学设计》 余映潮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