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阿里健康们还“阳”了?

资本市场流传着一句话:万物皆周期。即绝大多数行业都存在周期性,在高峰和低谷之间循环往复,行业中几乎所有公司,都被困在周期律中。

互联网医疗行业是一个典型案例。回首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初的高光时刻,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股价均创出历史新高,分别达到30.15港元/股和148.5港元/股。

但好景不长,自2021年3月初开始,港股市场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京东健康,以及美股医疗股Teladoc的市值,较高位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随着资本的热情散去,互联网医疗行业开始退潮。

从高峰期到低谷期,互联网医疗板块投资者经历惨痛割肉的同时,也在苦苦期盼下一次高峰的到来。但资本市场的不可测性,恰恰是最让人着迷的地方。

好在幸运女神再一次眷顾了互联网医疗行业。近期经历长达一年半持续阴线后,互联网医疗板块个股集体飙红。以港股互联网医疗“三巨头”为例,11月以来涨幅巨大,几乎都实现了股价翻倍。

是什么因素促使互联网医疗行业强势抬头?阿里健康们能否在这轮上涨中证明自己?这是本篇文章关注的重点。

治标还是治本?

“你囤药了吗?”随着全国不少城市陆续优化疫情防控相关措施,一股“囤药潮”席卷而来。加上“新冠吃药顺序图”“新冠囤药清单”等内容在社交平台上推波助澜,不少网友开始跟风囤药。

在一些短视频中可以看到,有网友囤的药品几乎堆成了小山。积势之下,导致目前零售药店、医院药房,退热、清热解毒类药品出现断货。

有需求就有市场,供给双方从根本上塑造了药店市场。

目前药店市场分为两大板块,其一是传统实体药店覆盖的线下市场,及其衍生出的B2C/O2O业务等;其二是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美团等平台的自营B2C业务,以及其他主体的医药电商业务。

数据显示,我国互联网医疗始终保持高增长态势,由2012年的23.1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271.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2.21%。近年来线上市场规模提升增速有所放缓,但20%以上的增速仍远高于线下市场。

不仅如此,现行政策同样往互联网平台倾斜。北京市此前宣布,自12月3日起,市民通过互联网平台或本市药店购买退热、止咳、抗感染、治疗咽干咽痛等“四类药品”,不再需要实名登记信息,变相放开了口子。

这为互联网医疗,特别是医药电商平台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效果。一方面是健康类产品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是线上购买的行为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医药电商行业因此受益。

国盛证券认为,疫情防控持续优化下,考虑到购药习惯变化、线下供货不足、人员流动意愿降低等因素,大型医药电商平台会承接大量抗疫相关品类的购买需求,成为主力流通端口。

在互联网医疗的细分市场中,医药电商平台的代表阿里健康们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通过自营(1P业务,赚取药品差价)、平台(3P业务,赚取佣金、平台使用费等)扩大营收。

据《财经》从互联网医疗平台了解到,近一周北京地区呼吸科问诊量环比上周增长410%、抗原检测试剂订单量增长超8倍,连花清瘟、布洛芬等药品销量环比增长18倍,多地频现脱销。

平安好医生近日表示,线上购药需求激增,目前已上线“新冠咨询专区”和“新冠防护常备药品专区”来为用户提供相关服务。

阿里健康同样表示,平台疫情相关药品、抗原自测试剂、N95口罩等搜索量大幅增长,阿里健康大药房和天猫健康正在联动相关生产企业、物流供应链等,增加健康防疫物资供应,全力保障用户需求。

总的来说,随着全国疫情防控措施的持续优化,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作用得到肯定,相关市场需求迎来激增,推动互联网医疗板块走强,形成互联网医疗行业阶段性拐点。

基本盘仍未变

对于阿里健康们而言,当下疫情政策变化带来的利好,更像是一个短期激素,至于能否对业绩长期带来巨大支撑,还需要看行业发展趋势和自身的基本盘。

近日,阿里健康发布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的六个月中期业绩公告,恰恰可以以此为契机探讨一下财务层面的基本状况。

根据财报,报告期内阿里健康收入达115亿元,同比增长22.9%,归因于医药自营业务及医疗健康及数字化服务业务。

据悉,医药自营业务收入100.82亿元,同比增长24.2%。其中,处方药业务收入增长46.2%。另一方面,阿里健康医药电商平台业务收入近10亿元人民币。这两大部分其实是“卖药”基本盘所在。

而医疗健康及数字化服务业务,包括为终端使用者提供包括中医、体检、核酸检测等在内的线上线下一体的医疗健康服务等。该部分收入约为4.1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4.9%。

先看“药”的部分,医药自营和医药电商平台一直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合计收入占比在90%以上。2022财年上半年,两块业务占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7%、9%,近年来电商平台业务占比逐渐下滑。

今年以来,行业有两大重要的政策影响了平台卖药。

首先是今年6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新增的第八十三条明确规定了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得直接参与药品网络销售活动。

关于该条例的解读业内众说纷纭,受此影响,港股互联网医疗板块曾持续下挫。

而在近期,根据一份《西部计算机-阿里健康线上策略会》资料显示,阿里健康只需将自营业务和平台业务各自主体区分开来,就可以规避上述问题,经营上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另外一条政策则已经落地。12月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正式施行。

有市场人士认为,目前线上销售额仅占药品终端销售额的2.1%,药品终端线上销售有极大的增长潜力。随着《办法》的落地实施,电子处方外流将进一步加速,进而扩充处方药在线零售端市场规模。

眼下,拆解B2C医药电商的驱动因素可以发现,处方药是医药电商增量空间的最大来源。在上述《策略会》中,阿里健康披露,处方药外流确实在发生,但是发生速度比预想的要慢。

不仅如此,线下药店也在承接处方药外流,整体呈现鼎足之势的状态。

在“医”的部分上,阿里健康给的“篇幅”明显变少。《策略会》中披露,阿里健康会加大在医疗健康服务上的研发投入,委婉地表示此前的路径有误,即投入思路发生了变化,不同于以往花较大的成本去建平台:

大致的思路是会把探索聚焦在先做小规模实验和小业务单元实践上,跑通后才能大规模复制,用这样的思路,投入会大规模降低,但是从金额比例上还是医疗健康服务和基建这两块投入最大。

今年7月,《财经》披露阿里健康内部负责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医鹿部门,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框架调整,侧面也反映了转舵正在进行中。

整体来看,以阿里健康为代表的港股互联网医疗“三巨头”,基本盘依然在卖药上,这也是行业多年来的通病。当然,卖药也没什么不好,只是未来缺乏点想象空间而已。

截至初稿,港股互联网医疗“三巨头”股价出现回落,说明市场正在回归理性。

试金石还是照妖镜?

此前「科技新知」曾分析过,中短期看,以互联网医疗行业内规模较大的几家企业为例,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等收入高度依赖医药电商的平台,只是“卖药的”,而非“看病的”。

长远来看,互联网医疗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承接大部分线下医院的业务,实现全链条“线上看病”,打破医疗设施和患者数量的不平衡格局,即“医疗不可能三角”。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William Kissick提出了传统医疗体系著名的不可能三角:在给定约束条件下,一个国家的医疗系统很难同时兼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加医疗服务可及性和降低医疗服务的价格”。

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次防控政策调整,除了推动互联网医疗板块走强,同样也是阿里健康们证明自己并非只是“医药贩子”的“惊险一跃”。

可以看到,近期有专家呼吁,市民如果有非紧急的就医需求,可以选择互联网+医疗的形式就诊。不过,由于此前政策上对于互联网诊疗有诸多限制,此种分流方式能起多大作用尚未可知。

而就在12月12日,据国家卫健委网站消息,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发布《关于做好新冠肺炎互联网医疗服务的通知》。

《通知》明确,医疗机构(包括互联网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诊疗平台,在线开具治疗新冠肺炎相关症状的处方,并鼓励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将药品配送到患者家中。

《通知》发布后,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美团买药等多家互联网医疗平台都陆续开设了针对发热、防疫等的问诊功能。据了解,大部分平台的在线问诊是提供7×24小时服务,有的则是和全国三甲医院合作。

从这点来看,此次《通知》无疑是阿里健康们完成这“惊险一跃”的关键助力,至于结果如何,还需要时间观察。

参考资料:

国盛证券《疫情防控持续优化下未来场景资产梳理》

西部计算机《阿里健康线上策略会》

财经《新冠治疗推荐药销量暴增,互联网医疗平台竞争加剧》

搜索建议:阿里健康们还“阳”了?  
热闻

 商务谈判的开局策略

一般完整的商务谈判都要经历几个不同阶段,通过几个阶段的有效组合,才能最终达成既定的谈判结果。而开局与摸底阶段看似不是决定谈判结果的关键阶段,但实际上是为最终的决...(展开)

热闻

 连江有哪些特产 福建连江特产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近日,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福建连江县中国鱼丸之乡区域特色品牌的称号,为连江县建设海洋强县再添一面金字招牌。连江县地处福建东部沿海,有...(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