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状花亚科—旋覆花族(四):苇谷草
17.苇谷草属
苇谷草属(学名:Pentanema)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此属有10余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南部和西南部、非洲热带。我国有3种,分布于西南部及西藏西部。
(1)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从基部起多分枝,常有腺,被糙毛,柔毛或棉毛。叶互生,全缘或有齿,基部常心状,半抱茎。头状花序小或较小,在枝端单生,或腋生而有与叶对生的细花序梗,各有多数异形的小花,雌雄同株,外围有1-2层雌花,中央有多数两性花,或有时仅有同形的两性花,都结果实。总苞宽钟状或半球状;总苞片多层,覆瓦状排列,外层渐狭小,边缘干膜质,内层干膜质。花托平或稍凸起,无托毛。雌花花冠舌状,舌片狭长,顶端有2-3齿;两性花花冠管状,黄色,细长,上部稍宽,顶端有5裂片。花药基部箭头形,有纤细的尾部,上端稍尖。花柱分枝稍扁,上端较宽,钝或截形。冠毛5至多数,1层,极纤细,有时掺杂有极微小的膜片或粗毛,舌状花有或无冠毛。瘦果近圆柱形或稍四角形,无肋或棱,顶端圆形,基部狭,常有毛。
(2)苇谷草
苇谷草(学名:Pentanemaindicum)是菊科苇谷草属的植物。该属共有14种,分布于亚洲和非洲。在云南红河区俗称草金沙、止血草,药用全草止血。
18.蚤草属
蚤草属(学名:Pulicaria)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被毛草本植物。该属约有50种,主要分布于地中海地区和非洲热带,较少数分布于非洲南部、欧洲北部、中亚、西亚、印度和中国西部。中国有6种,此外还另有栽培种。该属的模式种是蚤草(P. prostrata (Gilib.) Ascher )。
该属有较大的变异,草本或灌木,头状花序大或小。通常根据冠毛的构造分为不同的组,但有些组之间的关系还不明了,可能应分为不同的属。
(1)形态特征
一年或多年生具有被柔毛(少数棉毛和无毛)的草本或亚灌木。茎常直立,多分枝。叶互生,全缘,边缘波状或有浅齿,基部常心形,半抱茎。头状花序在茎或枝端单生,或总状或圆锥状排列,各有多数异形的小花,辐射状或近盘状,外围有1-2层雌花,中央有多数两性花,都结果实。
总苞半球状或宽钟状;总苞片多层,覆瓦状排列,或2-3层,多少等长,狭长渐尖;外层草质或边缘膜质,内层干膜质。花托平或稍凸起,多少蜂窝状,无托毛。雌花花冠舌状,舌片狭长,开展,或极小而直立,顶端有2-3齿,黄色,或有时无舌片;两性花花冠管状,上部较宽,黄色,有5短裂片。花药狭长,上端短披针形,基部箭头形,有细长渐尖的尾部。花柱分枝狭长,稍扁,上部稍宽,顶端钝。冠毛白色,2层;外层极短,膜片状,5或多数,分离或多少结合成撕裂或具齿的冠圈状,常宿存;内层5或多数,较长,毛状,糙毛状,或羽状,常易脱落。瘦果圆柱形,或有棱,无毛或有密毛。
(2)蚤草
蚤草(学名:Pulicariaprostrata)是菊科蚤草属的植物。生长于草地、沙地、沟渠沿岸和路旁。产新疆西部和北部(阿勒泰),在黑龙江也可能存在。蒙古、苏联(西伯利亚东部至西部、中亚)、伊朗和欧洲各地都有广泛的分布。
蚤草从前在欧洲曾用为治赤痢的草药,功效与止痢蚤草 P. dysenterica Gaertn. 相同。
(3)金仙草
金仙草(学名:Pulicariachrysantha)是菊科蚤草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生长于亚高山或高山草地或林缘,海拔2500-3000米。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产四川西北部、西部、西南部(汶川、黑水、马尔康、米亚罗、木里、稻城),在广西也采到标本。
此种曾经前人列入旋覆花属的旋覆花组sect.Inula,但它的冠毛显然有2层,外层由5-6个或较多的膜片组成,内层有10-20个具微齿而上部稍作羽状的长毛,与蚤草的特征符合。此种茎基部有簇生被长柔毛的芽,与下一种极相似,似以改列于蚤草属为适宜。从冠毛的构造和叶的形状,此种有两个类型,在外形上常不易区别,所以暂作为变种。
19.革苞菊属
革苞菊属(学名:Tugarinovia)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仅有革苞菊(Tugarinovia mongolica)一种,分布于中国内蒙古中部和蒙古南部。该属为中国阿拉善荒漠特有属,亦为蒙古高原特有属。具有顶端具刺的羽状裂片和基部扩大被棉状茸毛的叶柄、花柱基部在子房上围有冠状具5齿的附片和瘦果有细沟无毛是该属的主要特征。
该属属于双种属,分类学上属于孤立的类群,演化系统上是既起源古老而又进化的类群,生态上都是旱生植物,绝大多数是荒漠种,其生活型灌木和半灌木占优势。
(1)形态特征
具有有葶状茎的多年生低矮草本。叶在茎基部密集,革质,有顶端具刺的羽状裂片和基部扩大被棉状茸毛的叶柄。头状花序稍小,在茎端单生,常下垂,有多数同形的两性花,盘状。总苞倒卵圆形;总苞片多层,外层较宽大,叶状,绿色,有顶生的刺和具刺的齿,内层较短,披针形,有顶生的刺。花托平,无托毛。小花全部管状,褐黄色,上端有五裂片。花药上端尖,基部有丝状全缘的长尾部;花丝无毛。花柱分枝急尖,短,外面有泡状突起,内面平滑;花柱基部在子房上围有冠状具5齿的附片。冠毛有少数不等长,上端较粗厚具微刺,易分散脱落的毛。瘦果有细沟,无毛。
(2)革苞菊
革苞菊(学名:Tugarinoviamongolica)为菊科革苞菊属下的一个种。种名mongolica意为蒙古的。分布于中国和蒙古南部;在中国分布于内蒙古中部乌兰察布盟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巴彦淖尔盟乌拉特中旗与后旗、蹬口县。生于海拔1000-1200米的石质残丘顶部或砾石质坡地,在中国内蒙古地区,主要生长于于西北部的荒漠草原和荒漠地带。革苞菊为强旱生植物,生长区的年降水量 80-250毫米。在荒漠草原中,主要为小针茅群落的伴生成分,常散生于砾石质坡地的上部。在荒漠中,生长于石质残丘顶部,可形成局部的革苞菊小居群。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植物》——Ⅱ级。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易危(VU)。
20.含苞草属
含苞草属(学名:Symphyllocarpus)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仅一种。外形似春黄菊族中的石胡荽属 Centipedao,此属曾为前人列入向日葵族的一个亚族 Melampodineaeo,花的构造指明此属应列于本族的絮菊亚族 Filagineae 附近,但从雌花的瘦果与托片合着、植物全体无毛等特征来说,与絮菊亚族的各属有显著的区别。
(1)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无毛。茎细弱,有二歧式短花序枝,下部叶在花期凋落。叶互生,有齿或全缘,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小,无柄,2-4个密集于枝腋成团球状,为对生和轮生的苞叶所环绕,各有多数异形小花,盘状,外围有多层雌花,中央有少数两性花,都结果实。
总苞半球状,约与小花等长;总苞片约二层,卵圆形、棱形、至披针形,膜质,边缘透明,有细齿,上端尖。花托平,外围在雌花之间有托片;托片下部与子房合着,上部分离,褶叠,膜质,约与花冠等长,中央在两性花之间无托片。雌花花冠细,丝状,有具3齿的舌片,有一齿较长;花柱2裂,分枝线形,顶端钝或稍尖,有乳头状毛;
两性花花冠管状,上部短钟状,有4裂片;雄蕊4;花药上端钝,无附片;花柱分枝较粗短、顶端钝。瘦果圆柱形,有柄,上端有花冠宿存,被有开展的、顶端两叉而内卷的疏腺毛,上端的毛较长且直立如冠毛状。
(2)含苞草
含苞草(学名:Symphyllocarpusexilis)是菊科含苞草属的植物。生长于淤泥地、湮没地、浅滩或河岸。分布于产黑龙江和吉林的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俄罗斯远东地区亦有分布。
根据原始记载,此植物高仅数厘米至十余厘米,分枝也较少。黑龙江的标本(哈尔滨水甸子旁湿地)是发育旺盛的植株,高达30厘米,主茎短,从下部起并在上部有重复的长分枝。花青黄色,花序为在枝端密集的叶所围绕,形似火绒草属的苞叶群。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