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三代“人鸟情”
在儋州那大屋基村的树木间,常常能见到栖息于此的鹭鸶。通讯员 李力 摄
数千只鹭鸶,飞越树林,将一片绿色点缀得美如画作。
吴聪说,万鸟归巢,是他这辈子看过的最震撼的动人风景。
7月11日下午,出外创业的吴聪回到儿时生活过的儋州市那大镇屋基村,迫不及待登上村里最高的六层观鸟台。夕阳洒下金色光辉,一群群鹭鸶划过天空缓缓回到鸟巢。
“快看,那里是大榕树,好多鹭鸶来安家。”看着眼前成群的鹭鸶飞舞,54岁的吴聪兴奋得像个孩子。他从小住在大榕树旁,三棵百年古榕树“抱团”长成一片“小森林”,也是数千鹭鸶的“爱巢”。
百年古榕树,历经岁月变迁,枝繁叶茂,也见证着吴家祖孙三代保护鹭鸶的“人鸟情”。
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人鸟情,得从上世纪50年代说起。
当时,几十只鹭鸶路过大榕树在此停留,吴聪的爷爷吴明生欣喜于“有鹭来栖”,将鹭鸶视为“吉祥鸟”。吴明生动员全家人和大榕树周边的几户村民,成立了全村第一支护鸟队,他也扛起第一任队长的旗帜。
对于吴明生那辈人来说,保护鹭鸶,曾是一个颇为艰难的选择。吴聪说,当时,村子很穷,许多人连肚子都没法填饱,更何况护鸟。
还要继续坚持护鸟吗?一次意外的救助,让吴明生坚定了决心,也让护鸟队充满了力量。那时,正好赶上台风天,一只小鸟跌落在地,奄奄一息。外出巡查的吴明生正好碰上了,用手托起小鸟放进簸箕里,带回家中悉心照料。几天后,他将伤愈的小鸟放归大自然。来年,鸟儿又飞回大榕树,脖子上还系着他随手系上的红绳。
吴明生卸任护鸟队长后,吴聪的父亲吴应光接任。印象中,爷爷和父亲这两任护鸟队长总是很忙碌。他们不定期沿着村道巡查,不让人打鸟,制止“熊孩子”掏鸟蛋,碰到不理解的村民,还得和人理论一通,不厌其烦地讲述爱护鹭鸶对村民和环境的好处。
后来,吴聪从父亲的手中接过了护鸟队长的“接力棒”。多年来,他常带着护鸟队员去清理树下的鸟粪,并且自掏腰包,带领年轻人在村里空地见缝插针地种植竹子和榕树,让鹭鸶有更多的栖息地。现在,吴聪虽然在外工作,但是只要村里有需要,他都会赶回来,为保护鹭鸶出谋献策。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生态保护的种子也在屋基村生根开花结果。让吴聪欣喜的是,随着村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鸟儿可以在村里放心筑巢安家,不再有性命之虞,吴家的树上“邻居”也越来越多——鹭鸶从起初的几十只,一度增加到两千多只,最多时甚至达上万只。
如今的护鸟队,显然“清闲”了许多。与老一辈护鸟队相比,如今的护鸟队员不用再东奔西跑地巡查,考虑更多的是宏观保护举措。而这背后,是海南久久为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入脑入心入行。在屋基村,村民像爱护家人一样保护鹭鸶,人人以加入护鸟队为荣,“从最初的十几人,到现在全村人都是护鸟队员。”吴聪说。
吴聪说,屋基村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近年来被游人纷纷称为“鹭鸶天堂”,也吸引了众多游人慕名而来,赴一场“鹭鸶之约”。该村也相继捧回“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
目前正是鹭鸶繁殖期,站在百年大榕树下,听着清脆的雏鸟声,吴聪觉得很心安。他说,护鸟队要将护鸟进行到底,生生不息。
(见习记者 曹马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