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钻石才结婚?我看你是头脑发昏。
最近,世界钻石巨头戴比尔斯(De Beers)发布数据显示,戴比尔斯2022年6月份的销售额飙升至6.5亿美元。6月早些时候,戴比尔斯还在看货会上将0.75克拉以下的较小原石价格提高了8%至10%。由此看来,天然钻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还是很难被撼动的。
“这届年轻人不行,都去买人造钻石了,导致天然钻石巨头业绩不断下滑……人造钻石的纯度更高,颜色更漂亮,价格便宜90%,De Beers说天然钻石有杂质才是身份的象征,义乌老板说这还不容易,我给你加杂质进去就行了……”
2019年时,这个有关人造钻石和天然钻石的梗在网络上疯狂流传。同年11月,世界钻石巨头戴比尔斯(De Beers)给原钻降价,下调5%。那时,戴比尔斯毛坯钻石已连续降价三年。
作为钻石界的卡特尔,戴比尔斯垄断了全球40%的钻矿开采及贸易,旗下的珠宝公司,也是无数新娘绕不开的魔咒。戴比尔斯的价格变动,就是整个钻石行业的晴雨表。
然而据戴比尔斯近日公布数据显示,戴比尔斯2022年6月份的销售额飙升至6.5亿美元,第五个周期的销售总额比去年同期高出36%,与5月相比增长了8%。
6月早些时候,戴比尔斯还在看货会上将0.75克拉以下的较小原石价格提高了8%至10%。
当今世上,能打败钻石的只有人工钻石。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天然钻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还是很难被撼动的。
上海一商场的钻石广告
钻石,一颗恒久远的石头
东方传统文化中,翡翠、黄金这一类首饰才是主流,钻石直到1990年才逐渐流行起来。
Diamond Insight Report 2019中指出,2017年,中国新娘获得钻石订婚戒指的比例是47%,并保持上升态势。戴比尔斯认为,这是“从0到50%”的伟大转变,是中国钻石市场潜力巨大的证明。
中国新娘虽然起步晚,但追得快。
中国新娘收到的钻石数量虽然涨上来,质量却跟美国日本没法比。女星张雨绮曾在网上分享买钻心得,并财大气粗地表示:“从来不买1克拉以下的钻石,都是碎钻,不值钱的。”
这话不知让多少只能拥有碎钻的姑娘又羡慕又伤心。毕竟,钻石价格即使连续下降,仍然非常高昂,普通人的婚戒上,很少有超过1克拉的钻石。
在中国,戒指上的钻石平均只有0.19克拉。就算是钻石起步早了20余年的日本,也只有0.42克拉。
质量虽小,价格也不容小觑, 0.19克拉的碎钻,平均价格也要900美元,约合人民币6325元。这笔钱,够普通小夫妻一个月的房贷和基本生活开支了。
900美元一颗钻戒,还是“不值钱”的碎钻,除了好看之外,还真没什么别的用途。不像黄金,除了那种巨钻、奇钻,一般的钻石基本是不能升值甚至不能保值的。
经过漫长的营销文化浸润,钻石与爱情婚姻捆绑起来,固然提升销量,却也使得钻石饰品不具备二次流通的价值。新婚夫妻,很少会愿意买二手钻石。
加拿大 Diavik钻石矿/DominionDiamond Mines
手上的钻石想要变现,只能接受珠宝店的以旧换新、X折回收,如果想要进拍卖行,先付一大笔手续费,还得建立在你的钻石够大够纯的基础上。
钻石也并不是什么稀缺宝石。如果研究一下历年钻价,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钻石价格上涨时,戴比尔斯等钻石大佬,不但不会乘势加大钻矿产量,反而会使之降低。
这是钻石厂商人工营造稀缺感的手段之一。工业革命之后,钻石开采技术大大提升,20世纪初每年就能出产26吨。就储量而言,不断有新的钻石矿被发现,只不过,钻石垄断公司把控着供应链。
戴比尔斯早期的主席Ernest Oppenheimer早在1910年就表示:“常识教会我们提升钻石价值的唯一方法就是使它们变得稀缺,就是减少产量。”
世界上最“臭名远扬”的厄运钻石“希望蓝”,《泰坦尼克号》的海洋之心的原型。
2012年,俄罗斯在波皮盖陨石坑发现的钻石矿,已经超过全球储量总和。只要流入市场,钻石的“珍贵稀缺”便不堪一击。
恒久远的钻石,说白了就是一块好看的石头,流通不便、变现艰难,还压根不稀缺。那些号称买钻石投资的,不是钱多钻大,就是睁眼说瞎话。
钻石的营销骗局
不能全怪戴比尔斯
戴比尔斯的创始人塞西尔·约翰·罗兹(Cecil John Rhodes),是一名拥戴英国帝国主义的英裔南非商人。历史学家这样评价这位钻石大佬:“19世纪末的南非历史,大部分都由罗兹书写。”
塞西尔·约翰·罗兹
即使不了解当地历史,也大概知道这个地方盛产钻石——南非即钻石,这一印象正始于罗兹和他的戴比尔斯。
1888年戴比尔斯成立之后,罗兹很快就说服了其他的钻石生产商,以战略协议的形式将钻石的产出与价格稳定下来。随后,戴比尔斯又通过收购的方式,买下别人家的钻石,迅速从源头形成钻石垄断。
巅峰时期,戴比尔斯钻石的市场占有率高达90%。
但占有率高,并不代表钻石普及度高。戴比尔斯发力之前,钻石其实已经作为一种奢侈品存在很久了,只是由于产量低微,普通人并不常见。
阿涅丝·索蕾
因为钻石极其坚硬,欧洲的君王常以佩戴钻石来象征自己坚不可摧、战无不胜。法兰西卡佩王朝的路易九世甚至下令,禁止所有妇女佩戴钻石,包括王室女性。
很久以后,这项规定才被法国第一情妇阿涅丝·索蕾打破,查理七世为她神魂颠倒,允许她以平民女性身份佩戴钻石饰品。
二十世纪初的老百姓,对钻石仍然没那么熟悉,再加上世界经济萧条,钻石更显得华而无用,卖不出去。
为此,戴比尔斯通过各种广告将钻石与精神世界捆绑,“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诞生,让钻石牢牢坐在真爱的宝座上。
1953年电影《绅士喜爱金发女郎》中,玛丽莲·梦露戴着一身钻石,唱了一首《钻石是女孩最好的 朋友》。
有人将钻石的流行称为“20世纪最成功的营销骗局”,戴比尔斯自然也就被指认为骗子中的扛把子。
在钻石文化发展史上,戴比尔斯固然劳苦功高,却也不能全背这个锅。经济学家玛格丽特·布里格尼研究发现,影响钻石销量的最大因素,并不是戴比尔斯的广告营销,而是解除婚约诉讼的废除。
1935年以前,美国有47个州允许妇女对毁约的未婚夫提起诉讼,要求赔偿。当时,订婚意味着“失贞”,被毁约的女性因为不再是处女,将丧失在婚姻市场上的竞争力。
后来,这一规定被废除,女性没有办法再通过诉讼保障自己的婚约安全。恰好在此时,钻石大规模流行起来。
钻石和爱情,哪个更甜?
布里格尼认为,这是替代法律保障而出现的一笔“婚约押金”。钻石昂贵,却难以流通或重复使用,这能从物质层面增加男性悔婚的成本。
随着道德观念的解放,女性的婚姻束缚减少,作为“押金”的钻石自然就不再必要。这时,才是戴比尔斯的广告宣传真正独挑大梁的时候。
失去“押金”价值的钻石,因为营销而继续发光发热,只不过意义从物质层面升华到精神层面,变成了爱情的象征、美丽的符号。
“她要的不是钻石,
难道还能是爱情?”
在如今众所周知的南非、巴西之前,印度曾是最著名的钻石交易热土。最初,钻石并不用于装饰,而是作为工具使用——因为非常坚硬,人们用钻石来穿凿和雕刻其他宝石。
这其实才是钻石最正经的用途。工业上,钻石名为金刚石,跟石墨是一家人。1955年,人造金刚石技术出现,不再依赖天然矿产之后,金刚石的工业用途迅速扩大,从切割手机壳的刀刃,到航天员宇宙射线防护,无处不在。
这些年,人造金刚石技术走出工业领域,开始抢天然钻石的生意。价格便宜一大截不说,还能从4C标准上吊打天然钻石,更纯、更大。
《血钻》剧照
2005年,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电影《血钻》上映,讲述了非洲钻石产业的血腥与黑暗。南非钻石产业曾联合起来抵制这部电影,戴比尔斯也在上映后指责电影情节虚构、过时。
但观众对电影的评价很高。主演莱昂纳多后来还投资了一家人工钻石公司,此举被公众认为是《血钻》的余音。这家公司成绩不错,生产出纯度极高的Type IIa级钻石,这样的纯净度在天然钻石中也仅有1%-2%。
戴比尔斯一度旗帜鲜明地反对人工钻石,最后却在大势所趋下,自己开了一家卖人工钻石的公司。
关键在于,这家公司的人工钻石,价格比市面上其他人工钻石更低,只有天然钻石的十分之一。而且,有别于母公司戴比尔斯,他们不卖婚庆珠宝。
2012年,云南珠宝质检研究所在国内率先成功推出“钻石护照”。
显然,戴比尔斯企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人工钻石与天然钻石区别开,强调前者是廉价的、不正式的。
营销大佬不肯认输,一边做着人工钻石的生意,一边持续输出:“人造钻石不贵,本身也没有很高的价值,所以价值也不持久。当消费者用钻石来纪念重要事件时,他们想要的是真正的天然钻石。”
在销售术语面前,理性往往没有战斗能力,尤其是对女性而言。戴比尔斯深谙此道,从前说爱情,谈婚姻,后来又强调珍惜或陪伴,世界变化的速度再快,戴比尔斯的广告语都能跟上。
长胜多年,此番人工钻石的大举进军,或许才真正让钻石商人慌了。既然钻石的象征意义可以被人工赋予,为什么钻石本身不能由人工生产呢?更何况,这一产业还被冠以环保、人道、理性的大义。
天然钻石一宗罪:物化了爱情。
就像Ernest Oppenheimer在1910年就预见到的那样,钻石的价值仅仅是因为稀缺,可如今越来越多人知道,它并不稀缺。比颜值?人工钻石不输于天然钻石;价格就不比了,属于欺负天然钻石。
强行区分人工钻石和天然钻石,其实并没有意义。FTC(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在2018年就把钻石定义中的“天然”一词删除,承认人工钻石就是钻石。但在传统认知和营销效果下,很多消费者仍然认为人工钻石是“假钻石”。
无法否认,天然钻石仍然有它的市场:女孩子要珠宝,不一定是为了好看。 百年经营下来,钻石价格背后的含义,比钻石本身更能打动女人的心。
好消息是,迷信天然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在千禧一代中,有选购人工钻石意向的人占70%。
其实戴比尔斯不用担心,就算人工钻石终于战胜了天然偏见,它家的生意也能继续做。毕竟“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话,形容人工钻石也完全没毛病。
蕾哈娜在《Diamond》中唱:我看见你化身夜空陨星,蓦地浸入了迷幻的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