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我又重拾阅读的习惯。从尝试挑战每年50本实体书,到爱上电子书,再到写作日更以及共读群,快速阅读,真的靠谱吗?
是的,《快速阅读》的作者告诉你,阅读有是有方法的。而《快速阅读》,也真的靠谱。
1.克里斯蒂安·格吕宁
这本书的作者是克里斯蒂安·格吕宁,他的本行是律师。
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一样,格吕宁一开始并不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也是一个读书少、效率低的人。
但后来,在准备律师考试的过程中,他发现,其实阅读是有方法。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每一个人都能够随心所欲地在书籍的海洋中畅游。
于是,他将《快速阅读》写成书籍,为大家分享。
2.阅读的底层逻辑
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阅读,原来是有它背后的底层逻辑的。
2.1阅读是眼部运动与大脑运动的结合
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人:我才读完一本书,他都已经读完二十本书了。
除了阅读方法与技巧,这其实,说明这样的人的眼部运动比较发达。因为,读书,我们也常说”看书″,是用眼睛在扫描纸上或者是屏幕上的文字、图片。
而这样的差异,则是因为有的人,可能一眼十行;大多数人,一眼几行。
但阅读的意义,不仅仅是用眼睛去浏览,更重要的是将书中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阅读,还是一种脑部运动。
2.2阅读是有目的的
当一个人漫无目的的去阅读,那么,给他一百本书,他也是随便翻翻,读不进去。
而当一个人带有目标地去读书,那么,他不仅能够做到入眼,而且能够做到入心。
举一个例子,电影院是年轻人约会常去的地方。在我尝试写书评影评之前,我老公带我去电影院,我都是看完了不知道这部电影在讲什么。遇到我不喜欢的,我都能睡着。
但当我尝试写书评影评之后,我们两口子再次去电影院,我就不一样了。不论这个电影我是否喜欢,我都会非常认真地看完它。因为,我要从电影中寻找有价值的素材,然后把它变成文章。
阅读也是一样。比如这段时间,心情不好。而这个时候,手中正好有一本笑话集,那读起这本书来绝对是狼吞虎咽。
2.3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阅读能力就有多强
书籍有许多分类,经济类、管理类、历史类、文学类、漫画类、国学经典类、家庭教育类、物理天体类、科幻类……
还是拿我自己举例。我读家庭教育类的书籍就相对容易,也读得比较快。因为,我最喜欢家庭教育类的书籍,也在阅读家庭教育类的书籍过程中,逐渐建立并形成了自己在家庭教育领域的知识体系。
而我读科幻小说,比如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以及《三体》全套,就特别费劲,也特别慢,甚至是迷迷糊糊读完的。因为我并不喜欢科幻小说,我也没有建立、形成这一方面的知识体系。
所以,是的,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阅读能力就有多强。
2.4阅读速度与阅读数量
在阅读的过程中,影响阅读的速度的,还有阅读的数量。当你读书越多,也就读书越快,也就越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2021年的我,读完了64本纸质书,13本电子书。
一开始,我也是漫无目的地去选书,因为我不知道我要读什么。但后来,读书越来越多,我发现,家庭教育、国学经典、人物传记、经典电视剧原著、世界文学名著,才是我的最爱。
阅读速度也是一样的。我记得樊登老师曾经说过,“当你读完50本书的时候,读书的速度不知不觉地就快了”。是的,不知道哪一刻起,我的阅读速度就突然变快了。
3.阅读整本书的步骤
在《快速阅读》这本书中,格吕宁将阅读整本书分为三个步骤。而我却认为,其实应该是五个步骤。
3.1阅读前要明确阅读目标
一个没有目标的人,是可怕的。同样,没有阅读目标的人,也是可怕的。因此,阅读每一本书之前,我们都要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
比如,《快速阅读》。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这本书对我来说有多重要?我想要获得哪些信息?我打算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哪些方面?
是的,我想知道“快速阅读真的靠谱吗”。现在看来,是靠谱的;同时,也能够顺便写读后感或者是书评;能让我变成读后感或者是书评的内容,就是我想要获得的信息;我打算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读书写作中。
这就是我读格吕宁《快速阅读》的原因,也是目标。
3.2泛读全书,把握整体脉络
我其实有一个阅读习惯,就是打开一本书,先阅读它的前言、目录以及后记。因为,作者写这本书的真正目的,都在这三个部分有所体现。
比如,李跃儿老师的《关键期关键帮助》。这本书一共有六章内容。第一章,认识孩子;第二章,关键期关键帮助;第三章,如何选择幼儿园;第四章,如何适应幼儿园;第五章,爱的误区;第六章,帮助孩子建构独立完整的人格体系。
其实,这本书的重点,就是第二章,关键期关键帮助。
3.3快速阅读与反复精读相结合
同样的书,每读一遍,就有不一样的收获。尤其是经典书籍,常读常新。
2022年,我给自己制定的读书目标:主线是李跃儿系列读十遍;副线是还有微信读书的电子书,以及365父母阅读帮中的书,当然也穿插有其他纸质书。
当然,现在《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我已经读完十遍,《关键期关键帮助》正在读第二遍。
是的,越读,体会越深刻。
3.4回顾知识点,系统理解全书
之前的我,有读书划线的习惯;但这两年,我变了。
因为,每本书都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划线则会破坏对书中核心内容完整性的理解。
尤其是小说类的书籍,更是这样。
比如,刘静的中篇小说《父母爱情》,书中可能会有名言警句,但那的确无所谓;而真正重要的是,我又从央视综艺《故事的中国》,看到了《父母爱情》是致敬经典,致敬父辈,致敬一代又一代的守岛军人,致敬一代又一代的守岛军嫂。
3.5阅读之后,输出倒逼输入
我一直认为,分享、写作、讲书、复盘,都是输出倒逼输入的最佳方式。
是的,从2021年开始,我每读完一本书,都会发个朋友圈;从2022年开始,我每读完一本书,都会把它写成书评。
其实,在发朋友圈、写书评的过程中,我又重新梳理了一遍刚刚读完的那本书的知识点,并加深了对刚刚读完的那本书的理解。
另外,就是对共读群的偏见。
有的人,更喜欢自己阅读;而我却认为,加入共读群,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大家一起读书,一起育儿,一起讨论,一起成长,反而会学习的更多,进步得更快。
就像春节前,我们365父母阅读帮的第一季第一个月的复盘周。
我选择的是《关键期关键帮助》。我们聊了育儿路上掉过的那些儿“坑″,也分享了书中的知识点(关键期的关键帮助),真的是收获颇多。而我正好是一个1-2岁物质期小女孩的妈妈,也正好学以致用。
所以,对于乱扔东西的小朋友,我并没有生气,而是在保证安全的范围之内,任她自由探索。
4.快速阅读的小工具
格吕宁在这本书中,还提到一些帮助大家快速阅读的小工具。
比如,对于容易串行的人,找到一把直尺比着读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方法。还有就是视觉卡片。知识卡片、视觉卡片,都是帮助理解知识点的最好方式。
其实,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时代,还有许多的方式可以辅助阅读,比如思维导图等。
最后,快速阅读也罢,慢速阅读也好,都要一直做下去。因为,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