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初见于《神农本草经》,列属下品,辛甘大热,入心、肾、脾经,燥烈有毒,走而不守,温通开散,无所不到,能通行十二经,峻补下焦元阳,逐在里之 寒湿,散在表之风寒。回阳救逆用生附子,配人参、龙骨等;温阳除湿用熟附子,配肉桂、山茱萸等;温肾逐寒以除下焦寒湿,配干姜、白术等;温脾燥湿以除中焦寒湿,配茯苓、白术等;化气利水消肿配桂枝、白术等以祛风散寒,除湿行痹。附子之功,在于温五脏之阳。
案例1 患者顾某,男,81岁, 初诊: 患者呃逆间作3月余,多涎唾,尿失禁,纳差,夜寐欠安,阳气孤绝,胃神根失据,舌淡润嫩胖脉弱。纵观症、舌、脉,乃欲脱之象,治以温补脾阳,回阳就逆。处方:党参30g,生晒参10g,制附子15g(先煎1h),干姜6g,炙甘草3g,当归10g,吴茱萸3g,桃仁10g,代赭石10g。7剂,水煎服,400mL早晚饭后温服。 二诊:初诊方药加肉桂6g,五味子6g,石菖蒲10g,陈皮9g,砂仁6g,14剂,水煎服。 三诊:前方加煅龙牡各30g,制附子25g,继服7剂。 四诊:诉呃逆嗳气仍作,处方予党参50g,生晒参10g,制附子30g(先煎1h),干姜15g,炙甘草3g,当归10g,吴茱萸15g,桃仁10g,代赭石10g,煅龙牡30g。 五诊:患者呃逆较前好转,处方予生晒参30g,麦冬12g,五味子6g,制附子35g(先煎1h),干姜6g,炙甘草6g,磁石30g,朱砂0.05g,煅龙牡各30g,茯苓 40g,制远志6g。 六诊:前方加制附子45g, 生姜3片,竹茹6g。 七诊:上方加葶苈子9g,大枣20g,肉桂6g,橘红12g。 八诊:关格已救逆,无呃逆,无便秘,涎唾已止,再服7剂,巩固疗效,处方予 制附子50g(先煎1h),生晒参30g,干姜5g,炙甘草6g,白术10g,白芍10g,磁石30g,茯苓40g。炮附子用量自15g开始,最后至50g。余药随症加减,进56剂,症痊愈,无不良反应。
案例2 患者李某,男,89岁,结肠癌术后5年,全身多发转移灶,现症见患者神清,精神欠振,少言,反应迟钝,纳差,恶心呕吐,食入即吐,咳嗽少痰,时有发热,小便常,大便色黑,夜寐欠佳,近期明显消瘦。 初诊:患者舌暗红,芤脉,精神差,面色白,芤为阴血虚,阴不足以和阳,则阴 阳不相调和。治以回阳救逆,方示如下:红参50g,熟地黄30g,制附子10g(先煎2h),干姜5g,炙甘草6g,白芨6g,7剂,2次/d,口服200mL/次。 二诊:患者精神转振,恶心呕吐较前减轻,处方为红参50g,制附子20g(先煎2h),干姜10g,炙甘草6g,竹茹10g,肉桂3g,桑白皮30g,鱼腥草30g。5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家属代诉纳差,食入即吐,喘憋明显,处方为生晒参50g,制附子25g(先煎2h),干姜6g,炙甘草6g,葶苈子9g,桑白皮30g,天冬10g,大黄3g,同煎。其后未再复诊。
按: 此二例患者乃病及少阴,心肾虚衰,阳气式微、阴寒内盛之危症,故先以四逆汤回阳救逆,重用附子温阳逐寒,力挽残阳于重危。本案病人体虚,年事已高,阳气渐衰,虚阴盛。故取附子辛甘燥热,行十二经,温肾补阳,散寒燥湿,标本兼治,药证相符,配伍人参健胃益气以布谷气而生津液。张仲景应用附子时多配伍人参、生姜或干姜、甘草之类,达到增效减毒的效果。
书籍推荐
呼吸科名师经典解读 本书总结了多位名医在呼吸疾病方面的临床治疗经验,详细介绍各位名医的独特见解。全书共分十五讲,结合大量实际病例具体阐释了呼吸疾病的辩证方法及其要领,使学者能所感、用着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