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文
本试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京剧音乐与京剧剧本文学、表演、舞台美术、服装等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系统的京剧艺术形式。京剧音乐是京剧艺术的根本基础。京剧音乐的唱腔、念白、曲牌、打击乐等四大部分,贯穿于京剧艺术的全部过程之中。
当我们论及京剧艺术形成发展的历程时,往往首先谈到的是声腔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情况,会如数家珍地从昆、弋两腔的相互竞争,叙述到高朗亭“三庆”等徽班进京、汉调入京、皮簧腔结合等等。在区分京剧流派时,似乎也主要以其唱腔的风格特征为标准。也就是说,唱腔不仅在京剧音乐中占有主导地位,而且在整个京剧艺术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也占有极其特殊、重要的位置。事实上,京剧艺术发展至今天,的确已经形成了以“唱”为中心的艺术风貌。无论是传统剧目或是现代剧目,其主要表演形式还是通过角色的扮演者,唱出剧中人物的丰富思想感情,唱出剧情的来龙去脉,唱出一个故事。
在我国戏曲剧种音乐的形成发展史中,京剧音乐的形成发展史极具特殊性。我们知道,在我国300多个剧种里,绝大多数剧种都是从当地民歌、说唱或歌舞音乐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然而,京剧则是在对民间多种艺术有了长期吸收,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了长期继承和发扬,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的徽、汉、昆等剧种基础上的直接继承,是北京地区多种外来声腔、剧种相互吸收、融合的结晶。京剧除了没有像中国整个戏曲艺术发展史上那样渐变的过程外,在构成戏曲形式的诸因素中,也没有经历过像某一个剧种从不成熟到成熟的缓慢发展历程,而是在许多本来就已经成熟的剧种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也有一个丰富、提高、融化、融合的过程,也有孕育、确立、成熟与发展的几个阶段,是在逐渐发展中才拥有了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但毕竟是对完整、成熟艺术的继承。如京剧声腔艺术中最具代表性、最主要的皮、簧两腔,它们在京剧艺术形成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合流,就已经形成了后来京剧艺术中完善的“唱腔”。还有“四平调”“昆腔”“吹腔”等腔调,都不是在北京地区形成的。所以,如果要谈及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史,则应该主要以构成京剧的各种声腔为线索,同时,这样也就能够解释清楚京剧以“唱”为中心的历史原因。
虽然京剧的形成发展历史并不算长,然而,关于其确切的形成年代和发展历史却是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京剧的历史应从清乾隆年间的第一个徽班进京时算起。第二种看法是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不言而喻,是由于这个时代出现了老“三鼎甲”之首的“大老板”程长庚。第三种说法则认为京剧的形成应始于清同治年间,其理由是这个时代的京剧名家谭鑫培,规范统一了京剧的音韵,并确立了京剧艺术的表演规范形式。目前的这几种说法的确也都有其各自的道理,其实,这也正是京剧艺术所经历过的发展历程。但是,那种片面地强调谁为京剧的第一代演员,谁又应是京剧代表人物的认识观念,就京剧历史发展的特殊过程来看,似乎是行之不通。同样,或者把另外其他阶段哪些人物尊为整个京剧艺术的代表都行不通是一个道理。我们知道,北京不仅是赓衍了几百年的京华之地,而且,更是一个北方诸省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自清初以来,各地的剧种、戏班相继不断流入北京,形成了北京地区戏曲活动繁荣的局面,也有所谓“京腔”之称。但是,这不是京剧的命名,京剧名称的命名来自上海。虽然,在许多有关京剧形成史的著作中,有的也对京剧艺术的形成作了几个阶段的分段论述,但是,大多未见进一步阐述,特别是没有明确提出对京剧艺术的时代划分问题。如果我们把京剧的形成发展历史划分为几个阶段,也许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全面认识京剧艺术的发展形成历史。
(摘编自张文君《论京剧艺术的发展》)
材料二
王评章先生认为,“在当代文化一体化、同化的形势下,戏曲除了创新以追随时代,还有文化坚守和自我保全的任务。”评章先生提出的“文化坚守和自我保全”无疑为“文化全球化”时代下京剧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回顾近三十年来,京剧乃至戏曲的改革,触及最多和改变最大的大致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于剧本文本文学性的提升,二是对于剧本思想性、哲理性的开掘,三是对于综合舞台表现形式多元化的探索(包括灯光、服装、道具、音效),从而把展示、表达编导者的“主体意识”和“当代意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笔者并不反对京剧乃至戏曲的改革与创新,同时,也不反对当今戏曲作品在适当程度上提高文本的文学性以及对主题深化和哲理追求的探索。但在新编创时,如果对剧本文学性、思想性以及哲理性过度开掘,就会使京剧在实际的舞台呈现及观赏性上受到伤害,从而对京剧表演艺术可以反复观赏且常演常新的品鉴与赏玩属性产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这不仅会使京剧的属性与品格发生质的改变,更会使京剧的审美特征与京剧观众的欣赏习惯发生偏离和脱节。正如季国平先生所说,“用话剧等形式简单甚至是粗暴地改造戏曲,盲目"创新’,去程式化和行当化,丢失了戏曲的本体;盲目追求"精品’,从编导、音舞甚至表演,请来各路"神仙’,因不熟悉剧种,消解了戏曲及其剧种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如此"创新’的结果,注定是"千人一面’"似曾相识’。”
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京剧艺术作为中国民间音乐的集大成者,在创新的同时,更应坚守京剧在艺术、历史、民族和文化等方面的核心价值。
(摘编自刘新阳《“文化全球化”时代下京剧艺术核心价值的坚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京剧音乐与文学、表演、美术等有机结合,构成了完整、系统的京剧艺术形式,没有京剧音乐的发展,也就没有京剧艺术的发展。
B.文章首先论及京剧声腔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是因为它不仅在京剧音乐中占有主导地位,而且对京剧艺术的形成、发展也极为重要。
C.关于京剧确切形成年代的说法目前有三种,这些说法虽各有道理,但这种主要以京剧代表人物来认识京剧历史发展的观念又是片面的。
D.在编创京剧新剧目的过程中,一旦对剧本文学性、思想性以及哲理性有所开掘,就会使京剧的属性与品格发生质的改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百多年来,京剧各个行当都出现了不少流派,如老生行中有谭(鑫培)派、汪(桂芬)派、余(叔岩)派等,不同唱腔的风格特征是区分不同流派的标准。
B.我国绝大多数戏曲剧种都是从当地民歌、说唱或歌舞音乐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但京剧音乐的形成发展有特殊性,其唱腔都不是在北京地区形成的。
C.在许多有关京剧形成史的著作中,关于京剧确切的形成年代和发展历史众说纷纭,因为相关资料保存不足等历史原因,这一问题已经无法阐述清楚。
D.假使本为民族古典艺术的京剧发生嬗变,走上了与西方戏剧“趋同”的发展道路,京剧最终将面临自身价值的迷失及被其他艺术门类取代的可能。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能支持王评章提出的戏曲“有文化坚守和自我保全的任务”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く)
A.广泛吸收话剧、音乐剧等现代表演形式的优势,结合当代社会的文化需要,改革与创新京剧。
B.老一辈京剧剧作家熟悉京剧舞台、了解京剧程式化表演,创作出了《红楼二尤》等传世之作。
C.部分京剧作者以西方戏剧的框架模式为参照,使很多京剧新剧目成为“话剧加唱”的新模式。
D.从编导、音舞、表演各个领域邀请专家,结合当代青年观众的欣赏习惯,编创京剧新剧目。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中第三段与第四段论证方式的不同。(4分)
5.材料二中称“京剧艺术”为“中国民间音乐的集大成者”,结合材料一的内容概括这一说法的理由。(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虚拟
毕飞宇
这个冬天特别的冷。
深夜四点,我被手机叫醒了,是父亲打过来的。一看到父亲的号码我就知道了,我的祖父,我们这个小县城里最著名的物理老师兼中学校长,不行了。
我马上动身回了家。祖父神情淡然,看不出任何风吹草动。但他的手指头在动,是欲言又止的那种动。这一次我真的知道了,祖父的大限不远了,他要对我交代什么了。
父亲把一切都看在眼里,退了出去。我们这个家有点意思了,父亲一直像多余的人。祖父望着父亲的背影,很轻地咳嗽了两声。我了解我的祖父,祖父的咳嗽大部分不是生理性的,是他想说些什么,却不知道怎么说。
作为物理老师的儿子,我的父亲是最有机会上大学的,但是,祖父把他的时间全部给了他的学生,那时候祖父正做着班主任呢。他每天上午六点出门,夜里十一点回家,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五十七个学生的身上。高考就是这样,结果很残酷。父亲没有考上,而祖父的五十七个学生考取了三十一个。在当年,这是一个“放卫星”一般的天文数字,祖父在我们县城一下子成了传奇。省报派来的记者为祖父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整整一个版,还配了祖父的一张标准像。标题很吓人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祖父享尽了殊荣。他在享尽殊荣的同时并没有失去他的冷静。他冷静下来了,突然就有了愧疚。就在当年的十月,他建议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去补习。可祖父忽略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他儿子的“感受”。《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一只无坚不摧的拳头,它把父亲击倒了,附带着还把父亲的自信心给砸烂了。是的,祖父之所以具备如此巨大的“新闻价值”,说到底就因为他的儿子:“三十一个”都考上了,他的儿子却“没有考上”。好么,全省都知道了,全中国都知道了。父亲拒绝了“春蚕”的建议,他盯着自己的脚尖,告诉“春蚕”:“你忙你的去吧。”
父亲其实是赌气。可父亲找错了赌气的对象,他怎么可以和我的祖父赌气呢。新生都开学了,祖父上午六点就要上班,晚上十一点才能下班,他哪里还有心思和你玩如此无聊的心理游戏。他们的冷战持续了一两个月,其实,所谓的冷战是不存在的,那只是父亲一个人的战争。
父亲是祖父一辈子的痛。这是一块肿瘤,硬硬的,始终长在祖父的体内。祖父很少喝醉,但是,只要喝醉了,他都要来一次规定动作:跪在马桶的前沿,对他的马桶一口一个“对不起”。呕吐出来的“对不起”毁掉了这一对父子,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他们也说话,却不看对方的眼睛。
但酒醉之后的祖父说得最多的依然不是父亲,而是一届又一届的高材生。祖父有他的癖好,往好处说,爱才;往坏处说,他的眼睛里其实没有人,只有高智商。他酷爱高智商。一旦遇上高智商,不管你是谁,他的血管就陡增激情,奔涌起宗教般的颠狂和宗教般的牺牲精神,狂热、执着,最要命的是,还沉着,更持久。
酩酊大醉的祖父搂着他的马桶开始报人名。这些人名都是他当年的心肝宝贝。人名的后面则是长长的单位与职务,我不可能记住的。祖父却记得清清楚楚,涉及面极广,诸如世界名牌大学、国家机关、公司名称、荣誉机构,与之匹配的自然是院士、教授、研究员、副省长、副县长、办公室主任、董事长或总经理。
……
父亲退出去了,我握住了祖父的手。我知道,无论祖父怎样看淡他的生死,我的父亲终究是他一生的痛,祖父是个好祖父,但祖父却不是好父亲。祖父的歉疚难以释怀。
祖父沉默了半天,说:“我是个有福的人。但还是有点心思的。”
我立即接过祖父的话,说:“嗨,不是就爸爸那点事嘛。多少年了,爷爷,这不算事。”祖父说:“这件事吧,我有责任。我呢,痛苦了很长时间。突然有那么一天,我释怀了。”
那祖父还能有什么心思呢?我纳闷着。
好一会,他睁开眼睛,望着我,似乎是鼓足了勇气:“——你说,”祖父说,“你说我能得到多少个花圈呢?”
我说:“你想要多少个花圈?”
祖父十分凄凉地憋了半天,他轻声地却又是清晰地说:“当年荣校长是182个。我数
过两遍。”
我想让说话的语气变得轻松一点,特地挑选了嘻哈的语气:“你想要多少个就有多少个。”
“不能做假。”祖父闭着他的眼睛,语气是中学教师所特有的,刻板,严厉,“死是一件严肃的事。不能做假。”
祖父终于耗尽了他的体力,他的手放在我的手背上,但已经无力握住我的手了。
“知道了。”我对我的祖父说,“你放心。”
第二天中午,祖父说不行就不行了。他进入了弥留。他在弥留之前似乎经历了一场大醉,他说了一大堆的人名,人名的后面还附上了长长的单位和职务。祖父躺在那里自言自语,仿佛主持一场盛大的却又是虚拟的会议。
我的祖父,我们县里最著名的物理老师兼中学校长,他死在了小年二十六。这一天特别特别的冷。
祖父选择的时机很不对,他老人家留给我们的时间太局促了。在这样的时刻,愿意前来参加葬礼的人算是给了天大的脸面。老实说,我不关心葬礼的人数,我唯一关心的是花圈的数量。但花圈的数量让我揪心,不用数的,别说“铺天盖地”了,几乎构不成一个体面的葬礼。
女儿问我:“爸,怎么搞的,怎么就这么几个花圈?”
我取出钱包,来到了殡仪馆的花圈出租处,要来纸,要来笔,要来墨。我努力回忆祖父酩酊大醉的那些夜晚,那些人名我不可能记得住,那些单位和职务我同样不可能记得住,但意思无非是这样的——
剑桥大学东方语言学中心副主任罗绍林遥寄哀思
斯坦福大学高能研究所研究员茅开民遥寄哀思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储阳遥寄哀思
……
我一口气写了两个多小时。事后我并没有数,我不想知道具体的数据,数字永远是有害的。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祖父去世前有话要对“我”说,而父亲把一切都看在眼里,马上退了出去,可见父亲是个善解人意的人。
B.祖父临终前,神情淡然,看不出任何风吹草动,说明几十年的经历已经让祖父变得十分超然,已看淡了荣辱。
C.祖父酒醉后对着马桶吐出一连串“对不起”,表明父亲没考上大学,是祖父很长时间内难以释怀的愧疚。
D.祖父的葬礼来宾少,花圈数量少,是因为祖父死的时机不对:不仅天气冷,且正逢年底人们急着回家团聚。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在描写自然环境时突出这个冬天特别的“冷”,虽着墨不多,但意味深长,在推动情节发展及烘托主题方面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B.小说中既写到环境与人的“冷”,也浓墨重彩地写了祖父的“热”,冷与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小说特别富有艺术张力。
C.小说中插叙手法的运用,让父亲与祖父之间的矛盾得以自然呈现,又使小说结构紧凑,颇似《祝福》中对祥林嫂故事的处理。
D.小说通过描写祖父与父亲之间的爱与怨来刻画祖父的形象。其中写父亲与祖父赌气的这一情节,生动地突出了祖父一心扑在工作上的特点。
8.结合全文,说说“我”为什么说“数据永远是有害的”?(4分)
9.有人说,“问题意识”是毕飞宇短篇小说成功的首要因素,请说说这篇小说通过“祖父”这个教育工作者的故事反映了现实中的哪些问题?(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高阳人郦食其家贫落魄。沛公麾下骑士适食其里中人,食其见,谓曰:“诸侯将过高阳者数十人皆握龊不能听大度之言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日:"臣里中有郦生,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长揖不拜,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曰:“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日:“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
楚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汉王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日:“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闻言阻之,日:“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辍食吐哺,骂日:“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灭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诸侯将过高阳者数十人/皆握龊/不能听大度之言/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
B.诸侯将过高阳者数十人皆握龊/不能听大度之言/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
C.诸侯将过高阳者数十人/皆握龊/不能听大度之言/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
D.诸侯将过高阳者数十人皆握龊/不能听大度之言/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麾下是古时候对将帅的敬称,也可称将帅的部下。“麾”是古代指挥军队用的旗子。
B.长揖是古代交际礼仪风俗,即拱手高举过头顶,鞠躬。是一种多用于平辈之间的行礼。
C.从横即合纵连横,秦国自西向东结交曰“合纵”,六国南北相连,联弱抗强曰“连横”。
D.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农本时代中华民族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多用来代指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郦食其前期虽然穷困潦倒,很不得意,但他胸怀大志,有着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见解。在遇到沛公后,聪明才智得以施展。
B.郦食其语出不凡,寥寥数语,就使沛公转变了傲慢的态度,不但对其道歉,而且主动问计并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建议。
C.郦食其认为秦朝灭亡是因为丧失德政、抛弃道义,如果汉王能够行使仁义重封六国后裔,就可以削弱楚国的势力,面南称霸。
D.汉王起初对郦食其的建议完全赞同,并要求他赶紧刻制印信动身去执行这一决策,但听了张良的建议后,又立刻改变了想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4分)
(2)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4分)
14.请结合文本回答,郦食其在见到刘邦后,是如何取得刘邦的信任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南梁诗,完成15~16题。
从军行
刘孝仪
冠军①亲挟射,长平②自合围。
木落雕弓燥,气秋征马肥。
贤王皆屈膝,幕府复申威。
何谓从军乐?往返速如飞!
【注】①冠军:诸军之首,这里指汉名将霍去病。②长平:指大将军卫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起笔即将读者带人一场出击敌虏的宏伟战事之中,笔力劲健,辞意畅足,令人感到快意振奋。
B.开篇两句重点描写两位神勇过人的汉将形象,三、四句则展现的是一幅万千汉骑军容壮盛的图景。
C.诗人分咏敌我景象,叙我军则语带夸耀之气,述敌虏则笔含嘲讽之意,笔法颇具映衬之妙。
D.结尾“往返速如飞”既是对前句设问的回答,又表达出了将士们渴望战争结束,迅速返家的急切心情。
16.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何谓从军乐”中“乐”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两季景色的句子是:“ ,
。”
(2)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用“ , 。”两句揭示了对同舍诸生“烨然若神人”“略无慕艳意”的原因。
(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 , 。”两句描写将士们猎装出发,凸显此次出猎人数之多、规模之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儿时的我脑子里是有( )的:水生桥,桥生水;无桥之水和无水之桥,皆为残疾。二者,天然即( ),仿佛唇齿,仿佛伴侣。
也可以说,水是桥的魂曲,桥是水的情书。这( )的姻缘,不仅是我稚时的天真,也是几千年的风物常态。《说文》云:桥,水梁也。一句话奠定了桥和水的组合关系。先人搭桥,最早以木,故落“乔”音。山涧遇一独木,即显示此处并非( )。桥是不脱水的,一定要以水为床,一定要娶水才行。
这部爱情,这门婚事,又是怎么散伙的呢?桥之背叛,还是水的嫌弃?
我想,更多还是水的早逝吧。许多古老的桥仍在,以碑的名义,曝晒于滩壁。而水已遥远,像传说,像呜咽的风。
桥,不再波粼荡漾,不再烟笼袅袅,不再青苔漉染,不再垂柳映月。剩下的,是皴裂的沧桑,是枯石的寂寞,是风化的煎熬,更是鳏寡孤独。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定势耳鬓厮磨天造地设空谷足音
B.定式耳鬓厮磨天造地设人迹罕至
C.定势水乳交融琴瑟和谐空谷足音
D.定式水乳交融琴瑟和谐人迹罕至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剩下的,是枯石的寂寞,是鳏夫寡娘,还是皴裂的沧桑,是风化的煎熬。
B.剩下的,是皴裂的沧桑,是风化的煎熬,是枯石的寂寞。犹如鳏寡孤独。
C.剩下的,是风化的煎熬,是枯石的寂寞,是鳏寡孤独,更是皴裂的沧桑。
D.剩下的,是枯石的寂寞,是风化的煎熬,是皴裂的沧桑。犹如鳏夫寡娘。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你能想象吗?平时看上去似乎很安静的植物,除了能聊天外,( )。如小麦一旦感知到相邻的不同植物达到一定的密度,威胁自己的水分和养分吸收,它就会开始大量分泌一种物质,抑制其生长,就像是 ① ;反之,则和。 ② ,有亲缘关系的水稻种植在一起,根系会尽量小心翼翼地避开彼此,最大程度减少竞争;非亲非故的水稻种植在一起则相反,它们的根系会扎得更深,极力侵入和挤压对方的生存空间,抑制对方生长。
科学家用确凿的证据表明,植物也有 ③ ,并具备相应的辨识能力,对内相互协调,对外扩张领土。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还能通过感知邻居发出的信号来决定是战是和
B.还能辨识不同植物从而及时调整自己
C.相邻植物的不同情况还会影响它的生长
D.还能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来改变自己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调查显示,十年前,年轻人择业更倾向于“教师”“医生”“警察”“建筑工人”“手工业者”等传统职业。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为传统职业没有发展前景,赚钱少,工作累。他们更青睐网络主播、电子竞技运营师、密室NPC、收纳师、调饮师等新兴职业。
材料二
马克思在《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思考》中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
以上关于“择业”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发言稿,在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上与同学们交流。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D(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如果对与剧本文学性、思想性以及哲理性过度开掘,就会使京剧在实际的舞台呈现及观赏性上受到伤害”可知,“过度开掘”是“使京剧在实际的舞台呈现及观赏性上受到伤害”而非“有所开掘”就“使京剧的属性与品格发生质的改变”。)
2.D(A 项,材料一第二段为“在区分京剧流派时,似乎也主要以其唱腔的风格特征为标准”,选项中“不同唱腔的风格特征是区分不同流派的标准”过千绝对。B项,材料一第三段为“如京剧声腔艺术中最具代表性、最主要的皮、簧两腔,它们在京剧艺术形成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合流……还有'四平调"'昆腔"'吹腔"等腔调,都不是在北京地区形成的”,选项表达为“其唱腔都不是在北京地区形成的”,扩大范围。C项,“因为相关资料保存不足等历史原因”千文尤据,且“这一问题已经尤法阐述清楚”过千绝对。)
3.B(王评窜先生认为,“在当代文化一体化、同化的形势下,戏曲除了创新以追随时代,还有文化坚守和自我保全的任务”。A、C、D三项从不同角度陈述了当代戏曲“创新以追随时代”的若干表现。B项最能支持王评窜提出的戏曲“有文化坚守和自我保全的任务”的观点。)
4.①第三段是采用立论的方式。(1分)先摆出观点:京剧音乐的形成发展史极具特殊性;然后将京剧与其他剧种对照,指出京剧是对完整、成熟艺术的继承;最后举声腔艺术的例子来佐证观点。(1分)。②第四段是采用驳论的方式。(1分)先就“京剧确切的形成年代和发展历史”提出三种不同的说法;然后对这几种说法进行驳斥;最后提出“把京剧的形成发展历史划分为几个阶段”的解决办法。(1分)
5. “京剧艺术是中国民间音乐的集大成者”是因为:①京剧音乐是京剧艺术的根本基础,唱腔在京剧音乐中占主导地位,(1分)京剧音乐融合了昆腔、飞腔、秦腔、汉调、皮簧腔等各种唱腔。(2分)。②从京剧音乐发展的特殊性来看,京剧是对完整、成熟艺术的继承;(1分)而这些被继承的剧种,如徽、汉、昆等剧种对民间多种艺术有了长期吸收,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了长期继承和发扬,京剧是北京地区多种外来声腔、剧种相互吸收、融合的结晶。(2分)
6.C(A 项,父亲的离开,不是因为他善解人意,而是因为父子之间的隔闵。B项,从后文看,祖父并不是一个真正超脱的人,从他在意花圉的数目就可以看出,祖父看重死后的“哀荣”。D项,文窜里虽然写到“祖父选择的时机不对”,但真正的原因不是因为天气和时间的问题,而是因为祖父的学生遗忘了祖父这个曾经呕心沥血地付出过的老师。)
7.A(环境的“冷”,在这篇小说中没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8.①祖父的学生考上大学的人有31个,而自己的儿子却没有考上,“31”这个数据,在成就祖父的同时,也给祖父、父亲二人带来心理及情感上的伤害。②“182”个花圈,这个数据是祖父最后的念想。在祖父看来,花圉的数目是衡量一个老师人生价值的标准,这种认识对教育及教育工作者都是有害的。③这句话表明,如果只关注考上大学的学生数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教育本身是有害的。(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4分)
9.①祖父对那些功成名就的学生名字始终念念不忘,而他们在祖父去世后连一个寄托哀思的花圈都没有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人情的凉溥。②祖父与父亲间的隔闵,反映了教育工作者的“公”与“私”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给他们的家庭带来的遗憾和痛苦。③祖父对高智商学生的狂热和执着,对“人”的忽视,以及新闻媒体仅仅关注升学率,都反映了当下教育中存在的功利化问题。(每点2分)
10.C(“过高阳者”是“诸侯将”的定语,“诸侯将”与“数十人”构成完整的主谓句,所以应该断开,排除B、D两项。“又”“易人”“多大略”都是对沛公形象的评价,可以共用一个主语,所以“人”字不应放在“多大略”前面担当主语,再依据其评价沛公“多大略”可知,邮食其想追随沛公,所以应是“愿从游”,排除 A项。故选C项。)
11.C(概念混淆,南北为“纵”,东西曰“横”。战国七雄中后期较弱的国家魏、赵、韩、燕、楚是纵向分布,将这种弱国联合抵抗强国的策略称为“合纵”,“连横”与“合纵”相对,指秦国自西向东与山东六国联合。)
12.A(从文本来看,邮食其前期并未表现出“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见解”。)
13.(1)我和陈留的县令十分友好,请让我去陈留,让他归属您的门下。[得分点:善,与……友好;(1分)请,请允许我;(1分)下,投降;(1分)语句通顺,表意准确。(1分)]
(2)这样他们的君臣、百姓都会对陛下感恩戴德,没有不仰慕陛下的风范的,会心甘情愿地做您的臣民。[得分点:戴,感激;(1分)乡,通“向”,仰慕;(1分)臣妾,被统治者,臣民;(1分)语句通顺,表意准确。(1分)]
14.①狂而不拜,显示自己恃才而傲、与众不同,引起刘邦注意。②明知故问,正话反说,再次引起刘邦的注意。③由六国纵横的历史谈及当下天下大计,给刘邦描绘了一幅胜利蓝图。(每点1分)
15.D(“往返速如飞”表达的是将士们速战速决的从军之乐。)
16.①乐在将士骁勇善战:霍去病、卫青两位将领亲袭敌虏,可谓雄姿英发,勇武过人;将士们手控雕弓,足蹬壮骑,亦是轩昂骠勇,军容壮盛。②乐在装备弓强马壮:雕弓燥硬,强劲有力;征马健硕,纵横驰骋。③乐在敌虏屈膝投降:敌军迫千汉军的强大威势,即便是贵族贤王也只得屈膝投降。也乐在战事速决速胜:将士们痛快激战,往返如飞,战役胜得干脆利落。(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
17.(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18.B[定势:确定的发展态势。定式:长期形成的固定的方式或格式。耳鬓厮磨:两人的耳朵和鬓发互相接触,形容亲密相处(多指小儿女)。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天造地设: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琴瑟和谐:比喻融洽的感情(多用千夫妇)。人迹罕至:指荒凉偏僻,少有人到的地方。空谷足音:在空寂的山谷里听到人的脚步声。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
19.D(为照应前文的对称句,此处也宜用对称句,“是踪夫寡娘”“是踪寡孤独”与句中其他三个句式不同,排除A、C两项。“踪寡孤独”中的“孤”是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者,“独”是指“老而尤子”,上文一直将“桥”和“水”比作伴侣、夫妻,“解夫寡娘”与上文一致;再说,“枯石的寂寞”“风化的煎熬”“皱裂的沧桑”之间有递进之意,故排除B项。)
20.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桥”和“水”的关系比喻成“爱情”“婚事”,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他们之间的亲密、美妙的关系。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追问尤水之桥的原因时,用“背叛”“嫌弃”将“桥”和“水”人格化,很形象地让人联想爱情、婚姻破灭的责任方,很有表现力。③比喻加拟人修辞的运用,与上下文所用手法一致,语言风格一以贯之。(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21.A(此句总领本段。下文有“反之,则和”一句,此句前的标点是“;”,由此可推测前面是写“和”的反面“战”;且水稻之例是从和平和战争两个角度来说明的,故选 A。)
22.示例:①拿起武器发动战争②对水稻的研究更能证实③亲疏观念(每处2分)
23.【审题说明】
两则材料,一是当今社会现象,一是前人经典论述,都围绕若“择业”这个中心话题。
材料一通过对比,指出了当今年轻人择业时的一种倾向:更愿意选择新兴职业,更在意职业的发展前 景、收入以及工作辛苦与否。这种选择的背后,体现的尤疑是新时代背景下年轻人的新的择业观,当然也是一种从自身出发、成就自我的现实利益考量。
材料二则引用马克思关于如何择业的论述:择业应兼顾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二者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前者可以构成实现后者的前提条件。这一论述体现的是从他者出发、成全他人也是成就自我的择业态度。
两则材料所呈现的命题意图也比较明显,即希望今天的年轻人在择业时妥善处理好人类幸福(成全他人)与自身完美(成就自我)两者间的关系。
指令方面,文体指令是发言稿,要注意格式,要有交流意识;场合指令是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上,要结合课程的特殊性、指向性;身份指令是学生,注意措辞分寸;对象指令是同学们,要有对象意识、平等意识。
【参考译文】
高阳人郝食其,家境贫寒而困苦失意。刘邦部下的一个骑兵恰好是郝食其的同乡,郝食其见到他时,便对他说:"过高阳的诸侯军将领有十多个人,这些将领都是心胸狭隘、听不进宏伟意见的人。我听说沛公虽傲慢、轻视他人,但富有谋略,这正是我所愿意追随的人,只是没人为我引见。如果你见到沛公,就对他说:'我的同乡有个郝生,人们都说他是狂生,而他自己不认为他是狂生。"”骑兵便把郝食其所嘱托的话从容地转述给了刘邦。刘邦来到高阳的旅舍,派人召郝食其来相见。郝食其到了之后,只是作了个揖,没有倾身下拜。此刻刘邦正一边伸开双脚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给他冼脚,一边接见郝食其。郝食其进来后,问刘邦说:"您是想帮助秦朝去攻打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去进攻秦朝呢?”刘邦道:"天下人共同受到秦朝的暴政苦难巳经很久了,所以诸侯相继起兵进攻秦朝,怎么能说是帮助秦朝攻打诸侯呢?”郝食其说:"您如果真的要聚集民众、联合正义的军队士兵去计伐暴虐无道的秦朝,就不应该以这样傲慢无礼的态度接见长者。”于是刘邦停止冼脚,起身整理好自己的衣服,请郝食其坐在上座,然后向他道歉。郝食其便谈起了六国合纵连横的史事经验。刘邦非常高兴,问道:“现在该采取什么样的计策?"祁食其说 “您起事时聚集起的民众,收拢的一些散乱士兵,总共还不到万人,想凭借此去直接攻打强秦,这就如同用手去掏老虎的嘴。陈留是天下的要冲之地,四通八达,现在坡内贮存着许多粮食。我和陈留的县令十分友好,请让我去陈留,让他归属您的门下。假如他不听我的劝告,您就率军攻打,我在坡里做内应。"于是(刘邦)派遣祁食其前往陈留,刘邦率军紧随其后,于是攻下了陈留。(刘邦)封祁食其为广野君。
楚军多次袭击汉军运粮的通道侵夺军粮,使得汉军粮食匮乏。汉王刘邦于是与祁食其谋划要削弱楚军的力量。祁食其说 “从前商汤攻打夏桀,在 国这个地方封赏夏桀的后代 周武王讨伐商纣,在宋地封赏商纣的后裔。如今秦朝丧失道德,背弃仁义,侵略讨伐各诸侯,毁灭他们的国家。陛下如果真能恢复六国后人的王位,这样他们的君臣、百姓都会对陛下惑恩戴德,及有不仰慕陛下的风范的,会心甘情愿地做您的臣民。如果您的恩德道义巳经施行,陛下即可以向南而称霸天下,楚王也一定会整理衣襟,恭敬地朝拜您。"汉王说 “好极了。赶快去刻制玺印,先生就可以带着它到六国去(封赏他们的后人)。"祁食其还及有出行,张良从外面回来拜见汉王,得知他们的对话后阻止了这件事,说 “只有使楚国不再强大,否则六国被封立的后代重新屈服并跟随楚国,陛下怎么能够使他们臣服?果真采用那人的计策,陛下统一天下的大事就完了。"汉王停止吃饭,吐出口中的食物,骂道 “这个书呆子,几乎败坏了你老子的大事."于是命令赶快销毁印信。
文章由超然客公众号校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