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被过度消费的互联网大厂光环

热播剧《好事成双》在国庆假期多次登上热搜,除了女主“手撕渣男”的爽文剧情,同样引发讨论的还有“互联网大厂”的巧妙设定。

就像电视剧里所呈现的,互联网大厂往往意味着高级办公楼、零食休闲区、独立健身房以及远超行业平均的薪资,妥妥塔尖式的存在。而进入大厂工作的人,也被赋予了某种光环,甚至是某种特权。

隐藏在光环下的,却是女主老公婚内出轨、职场PUA、财务造假等狗血剧情。很多人说,小说来源于生活,在导演、编剧等圈外人的眼中,互联网大厂的精英圈层,俨然成了新的流量代名词。

让人不解的是:为何曾经和创新划等号的互联网行业,也成了“狗血剧情”的灵感来源?

01 从一则“桃色新闻”说起

在《好事成双》开播前夕,一则和某天才黑客相关的聊天记录在微信群里疯传,转发语赫然写着:又有互联网大厂曝出了大瓜。

按照百度百科的资料,《好事成双》的原著创作于2020年,似乎不存在以天才黑客的故事作为背景的可能,剧情上偏偏有不少相似之处。倘若以颠覆三观为评价标准,该“桃色新闻”的颠覆性,已然超出了《好事成双》的原著。

根据网上的公开信息,“桃色新闻”的主角是自称“天才黑客”的某大厂“高管”H,在2021年初在微博上认识了女生L,然后要到了女生微信,不到两个月就确认了恋人关系,并在2021年4月有过17天的同居。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不过是另一个海王邂逅单纯小女生的剧情,即使是一个三流作者,也能够写出类似的桥段。

然而故事还有后续,在和H同居十几天后,L频繁在社交平台上收到骚扰信息,不乏“2000一次约吗”“你一周就可以被搞定”等露骨内容,包括L的朋友都收到了奇怪的私信。L原以为H在拿她和朋友开玩笑,而后却发现了更爆炸的信息:H在三四年前就已经结婚,还有一个两岁的儿子。

L在微博上找到了H的妻子,私信了H出轨的情况。不同于《好事成双》里的林双,H的妻子选择了“原谅”,向L倾诉了他们从校园到婚纱相恋十年的爱情故事。被感动的L,按约定删除了和H妻子的聊天记录,希望事情可以到此结束。第二天却被H的妻子质问:“要钱还是要人”,“你给我介绍个更好的我就离婚”。更加离奇的是,H在事后和电话聊天,言辞中希望可以在保密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关系。

在被H和他的公司质疑“仙人跳”后,L选择报警来自证清白,并表示不再联系,不禁在社交媒体上感慨:只是觉得戏谑,原来大家心里带着光环的、自称没有仇人的天才黑客,是这么的德不配位。

现实往往比电视剧更残酷。电视剧里的“海王”,大多会付出应有的代价,现实生活则一次次刷新着我们的认知上限。

为何H的故事在两年后依然被疯传,或许和“吃瓜心理”有很大关系,同时也揭示了一个事实:H所在的大厂知晓他出轨的情况,但没有做出任何反应,而H依旧活跃在互联网大厂的“精英圈”里。硬币的另一面,恰恰是H的互联网大厂高管身份,哪怕是两年前的旧闻,照旧被吃瓜群众们津津乐道。

02 近乎迷信的“大厂崇拜”

比起八卦味道浓郁的“桃色新闻”,应该思考的是:为何类似的事件在互联网圈屡见不鲜,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上演。

与之相关的一个话题是“大厂崇拜”。有点像60后的国企崇拜,改革初期民营经济尚不发达的时候,在无数60后的认知里,国企就是铁饭碗,就是稳定的象征。对于95后、00后等新世代的年轻人来说,在他们即将从校园迈入职场的时候,互联网大厂同样有着谜一般的吸引力。

原因并不难解释。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行业,大厂的招聘条件越来越苛刻,连实习生都普遍有留学经历的局面下,卷的程度可想而知。特别是互联网大厂里的中高层,本就有着超高的薪水待遇,还可以通过股权激励、股票变现等方式实现财富自由或“一夜暴富”,自然而然成了外界羡慕的对象。

比如L在和H交往期间,抱着到大厂参观学习的神圣感,特意提出想去H所在的电商大厂见见世面。H让同事帮忙申请的访客码,还被L拍照留念,一度成为L向自己的好友们炫耀的社交资本。

再比如曾经刷屏朋友圈的大厂工牌。许多进入大厂的年轻人会拍一张带工牌的照片发朋友圈,好像比买房买车、国外旅游、生二胎等更容易在社交圈中获得优越感,并由此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段子:

一位小哥坐地铁过闸机时,无意中瞥见隔壁的人刷的不是交通卡,是工牌;带孩子去海底捞吃饭,结账的时候亮出自己的工牌,服务员愣了一下,最后减免一盘羊肉;一个小伙将大厂工牌插进了ATM机里,一顿操作之后就从ATM机里取了一万元;丈母娘本来要30万元彩礼,看到大厂工牌后,直接倒贴30万元……

虽然在不少机构的“人才吸引力报告”中,被996、PUA等负面词汇影响的互联网行业,大多被排在倒数,却难掩年轻人“大厂崇拜”的热情,入职互联网大厂依旧是当代年轻人心中最理想的选择之一,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厂的身份仍然会是是年轻人社交鄙视链上的皇冠。

因为互联网早已渗透进了五环外,微信、抖音、拼多多等在下沉市场的影响力,早已超出了同时期的任何产品,一句“我儿子在XX上班”的自豪感,已经不输公务员、国企等传统意义上的金饭碗。

某种程度上,互联网大厂早已是年轻人心底的信仰,但大厂的光环和阴暗都在被注视。在层出不穷龌龊事件里,年轻人的大厂崇拜是否会变质,是否会成为互联网大厂被推向悬崖的导火索呢?

03 “大厂光环”正在污名化

正是L们的“大厂崇拜”,让“大厂身份“成了一些人作恶的工具,可最终被污名化的不会是某个个体,而是背后的互联网大厂。

一篇篇“桃色新闻”的流传,已然是最直接的例证。即使事件本身没有太多吸引眼球的地方,只要加上某互联网大厂的背景,就仿佛被赋予了一种“自带流量”的魔力,吸引着吃瓜群众们在各个群中分享转发。

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污名:对受损身份的管理》中认为,“污名”是指社会对某类群体拥有负面印象或态度,此类群体“被”拥有一些侮辱性、贬损性的标签,这些负面标签被广泛认知乃至认同,从而一方面造成该类群体的自我贬损现象,另一方面也致使社会整体对该类群体未能得到正确、清晰的认知。

而在互联网大厂的语境里,污名化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比如滴滴在2018年先后两次出现女生乘坐顺风车被害的事件,不单单让网约车贴上了不安全的标签,滴滴司机也被附加了不良的刻板印象;再比如996、裁员等风波出现后,一些光鲜的大厂被冠以福报厂、开水团等略带贬义的绰号。

可能在一些人眼中,大厂的“桃色新闻”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并不会对大厂的品牌形象有太大的影响。遗憾的是,当一家公司多次和“桃色新闻”沾染时,逐渐有了失控的迹象,哪怕只是个别底层员工的行为,外界也会习惯性盯住他的大厂身份,成为互联网大厂被污名化的素材。

比如某电商大厂物流部门的普通职员,被自己的女朋友在内网实名举报,指责其利用职务之便出轨多名女同事,且出轨对象多达13人。比较讽刺的是,受害者整理了一份内容详实的PPT,并且使用了该电商大厂的官方模板。影响范围或许不会大,但整个事件的恶劣程度可见一斑。

可以找到的解释有很多。但凡被称作大厂的互联网企业,动辄有五六万甚至上十万的员工规模,难免会出现几个“渣男”。而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大厂八卦常常是流量的代名词,原本不该被大众注意的个别现象,也会被纳入到自媒体的内容生产范围当中,在互联网上不断发酵和传播。

身处其中的互联网大厂们,是否扮演了“替罪羊”的角色呢?当一位出轨的大厂高管叫嚣“就算婚外情被公司发现了,也没有关系,又没有规章制度禁止,而且公司这样的肯定不止我一个”时,答案已经很明了。

一旦大厂光环被污名化,原本的社交资本势必会反噬。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大叔刚刚向其他人炫耀“我儿子在XX上班”,对方直接问了句“听说他们公司男女关系很乱”,尴尬程度可想而知。

04 写在最后

早在2000多年前,荀子就提出了“论德而定次, 量能而授官”的理念,到今天仍然有其警示作用。

对于互联网大厂来说,除了寻找新的增长曲线,讲述新的资本故事,或许也要刷新下自身的人才理念。“能者上、庸者下”的选材标准,可能适用于互联网激烈的竞争环境,同时也需要为人才画一道红线,将私德作为“唯才是举”的前提。

如果一家企业总是充当桃色新闻的背景板,成为吃瓜群众消费的对象,品牌形象的崩塌恐怕已不再遥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被过度消费的互联网大厂光环  大厂  大厂词条  光环  光环词条  过度  过度词条  互联网  互联网词条  消费  消费词条  
热博

 价值2000元京东E卡回收有多少...

朋友单位发了一张2000元京东E卡,也算是一个比较大面值的了,之后通过朋友回家和媳妇商量,有什么东西我们需要企业购置的,结果进行上网查了一下,发现存在局限性还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