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鸡的野生祖先为红原鸡,也有灰原鸡的血统。不管是红原鸡还是灰原鸡,配色几乎是固定的,而家鸡在人类长达6000多年的驯化过程中,羽色性状逐渐多样化,紫白金青无所不有,更有种种斑斓花色。这是驯化动物的宿命,远离了野生残酷的生存斗争,自己长成啥样都不重要了,全看人类的心情而定。
图一
芦花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羽色性状,黑白相间,琐碎而又规整,芦花鸡也算是鸡中名媛。《武林外传》中莫掌门说:你说小六是只草鸡我相信,可是那人最多就是只芦花鸡......虽然语带嘲讽,但言语间隐然将芦花鸡置于普通草鸡之上,这确实反映了群众的心声。我老家的邻居山东汶上县,为我国本土芦花鸡的发祥地之一,当地人民颇以此为傲。嗯,外国也有洋芦花鸡,横斑洛克鸡就是。
芦花鸡的一身芦花是怎么来的呢?有人说,芦花鸡常藏入芦苇荡中以避开天敌的捕食,久而久之就进化出了一身芦花色,这显然是信口开河。且不说家鸡躲避天敌的需求并不强烈,单说这芦苇荡都是依水而生,鸡进去岂非自寻死路?何况芦花只是比喻而已,和实物其实没啥关系。实际情况和物竞天择的进化无关,芦花更可能只是在驯化过程中偶然产生的基因突变,又经过人们有意识的选育而稳定下来的,业内称横斑羽性状。为啥选育呢?因为好看。
图二
芦花鸡和芦花鸡不一定一样,因为横斑羽性状基因有二种。一种是常染色体横斑羽基因,由深棕羽基因和铅笔线基因两个基因控制,其表现型是深色的和明亮的色素沉着交替的条纹,看上去有些凌乱,和通常所说的芦花有差别,生活中也不太多见,故按下不表。还有一种是性连锁横斑羽基因(基因B),位于性染色体Z,该基因所决定的芦花和前者不同,其白斑是色素沉着的完全缺失。一般的芦花鸡,如刚才提到的横斑洛克、汶上芦花鸡等,都属于这种情况,乃是芦花鸡的主流。
图三
养过芦花鸡的都知道,公鸡比母鸡看上去更白一些,因为公鸡的白斑比黑斑宽,母鸡的黑斑白斑宽窄一致。根源在于基因B属于有剂量效应的不完全显性基因,通俗地说,也就是携带B基因越多,白斑的面积就越大。雄性芦花鸡的性染色体为ZZ(注意鸟类和哺乳类不一样),携带两个B基因的纯合子白斑最宽,只携带一个B基因的杂合子白斑略窄;雌性的性染色体为ZW,只能是携带一个B基因的半合子,其白斑最窄。羽色的雌雄差异在雏鸡阶段即已存在,芦花鸡雏鸡通体黑色,唯枕骨处有浅色斑块,但雄性的斑块面积明显比雌性的大。
性连锁基因就是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并无本质的不同,只不过有了性别的参与,显得情况更复杂一些。如果一只非芦花的公鸡和芦花母鸡结合,后代中的公鸡将全部都是芦花鸡,母鸡全部都是非芦花鸡,后代的性别羽色对应恰好和父本母本反过来。如果一只芦花公鸡和非芦花的母鸡结合,那么首先得看公鸡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才能大致预测后代中性别羽色比例。这都是中学生物考试玩剩下的奇机巧,不需要更高深的知识,也没什么繁难,有兴趣者请自行推演。
至于常染色体遗传就不必多说了,反正是父母各出一半染色体进行基因对对碰,谁拥有显性基因就随谁。要是都没有,那就隐性纯合,咋啥样就啥样,和性别没多大关系。比如白来航鸡的白色就是常染色体显性基因,白洛克鸡的白色则是隐性基因,所以白来航鸡的后代只要携带白羽基因就必然还是白色,白洛克鸡比较弱势一些,其后代只有在隐性纯合的情况才会是白色。
研究这些有什么用吗?当然有,往小了说是能在家禽生产中用得上,更容易培育出人们喜好的羽色,往大了说就是探索生命的奥秘,这里面水还深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