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仁窑油滴
《东方收藏》2012年05期 山西 赵炳恩
编者按2011年6月,著名学者、古陶瓷鉴定家、《收藏快报》·《东方收藏》总编辑余光仁在《东方收藏》发表《关于宋代“油滴天目”的探讨》的文章。余光仁总编辑在前辈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全国主要窑口的“油滴天目”,进行了纵向与横向的研究对比与探讨,在学术界和文博收藏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余光仁总编辑撰写发表该文的目的,是通过《东方收藏》这个平台和桥梁,搭建起学术研究的渠道,在海内外发起一场大讨论,以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此,本期《东方收藏》特开辟“学术新论”专栏,刊发山西藏友赵炳恩的文章《怀仁窑油
滴》。赵先生的文章选用的标本好,阐述条理清晰,有新论点,有见地。本刊欢迎广大读者、藏友积极踊跃地展开探讨,把“油滴天目”的研究引向深入。
去年第6期《东方收藏》余光仁先生《关于宋代“油滴天目”的探讨》一文,在前辈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又一次举起了油滴大比对、大展示、深入广泛进行探讨的旗帜,提出“结论靠大家,希望共同关注研究油滴问题”的宏大设想,像号角一样吹得我激情涌动,便立即把集藏的怀仁窑万千瓷片标本翻检了一遍,对圈内瓷友走访一遍,并得以上手审视和拍照。经梳理,现用图释的形式刊布,一方面展示盛烧于金代的怀仁窑油滴之风采,另一方面也把研究的心得体会提出来,也来个如同上述"探讨"一文式的大参与,"共同研究油滴问题”,尤其是山西油滴这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让“油滴研究”能出现一些新成果,形成一个南北油滴荟萃、百花争艳的新局面。
一、特殊部位的银油滴
1.图1-1为大瓮,高53厘米,颈肩部有一圈油滴,不见二次施油痕迹,分布均匀,斑点较小,较光亮(图1-2)。当年冯先铭调查时发现过颈肩部有油滴的小罐。
图2为小口瓶,高21厘米,折肩平缓,微鼓,口沿、颈部、肩上布满了斑点中等的油滴,属清晰光亮的一类。
这类特殊部位有油滴的现象颇多,另见有盘、烛台,浑源窑黑釉器物从唐到金元时期发现的这类油滴也多。我们知道,银油滴的烧成须有三大条件含铁量要高,温度也要高到一定程度并符合升降温曲线,釉厚度也要适中,当然与窑位也有关。但用上述要素似乎回答不了此现象的原因,气流的向背也难有说服力。总之,烧成油滴难,烧成上述油滴难之又难,准确解释恐怕就更难。"结论靠大家"是种创新思维,新的一轮陶瓷研究的热潮该提到日程上来了。
二、遍体的银油滴
1.图3-1为黑褐釉深腹盆,剔花,不太光亮的小油滴均匀地分布在内外壁上,斑点大小一律,呈色相同,间距惊人的相似(图3-2)。黑剔花是怀仁窑的精品,应排除自然烧成的可能。这种特征十分少见。怀仁中心窑场叫小峪,周边另有鹅毛口和吴家窑,确切窑口还有待考证。
2.图4——1为大缸残片,厚1.5厘米,内壁油滴密如鱼鳞,似乎有点过火,斑点有的大如绿豆,扪之凹凸不平。外腹斑点悦目,釉面漆黑光亮。图4—2为大瓮残片,厚1.3厘米,瓦沟纹凹凸处银斑大小有别,属光亮的一类。施工者称有1米高,因不识其物的价值而运到垃圾场,幸亏我顺手拣了两小块。
3.图5为高烛台,高24厘米,黑褐釉,属晚期,遍体大小不一的银斑,有的大如黄豆。
图6-1、6-2为两只小盏的内外银斑,大小不一,最典型而多见的银斑形状特征,足部涂刷黑铁泥,属仿建现象。平朔煤矿发现的一小盏与此如出一辙。5. 图7-1是吉美博物馆的小盏,图7-2是某藏家的小盏,图7-3为大同博物馆的小盏。口微敛,造型相同,斑点形态一致,足涂黑铁泥,怀仁窑特征明显。台湾鸿禧美术馆的小盏也属怀仁窑。穆青对这类斑点分布均匀的小盏给予了高度评价。内壁油滴发育饱满、斑点大小一致、间距排列有序、比较光亮是其特点,但光亮度应逊于鹤壁窑“小而光亮”的油滴。
三、银斑与红斑重叠的花斑油滴图8为小盏的一半,有粘接,口径10.6厘米,外腹红斑小而凌乱,内壁的装饰风格可就别开生面了大花纹为礼花状,中间正值礼花爆开怒放,两侧有飘落感每颗红斑中央都承托着银光闪烁的斑点,清晰可辨,成了花中花。细察之,银斑并不完整,恰似“探讨”一文所称的“摔碎的玻璃”(形状之一种)。尽管如此,那是天然生成,打破了传统油滴的形态,更显生动活泼,丝毫也没有影响重叠斑点的别致和立体感。罕见的工艺特征值得研究。花斑是人为刻意所施,称之为装饰釉,应是顺理成章的了。几年前在地方刊物上登载,不见不同意见,今再次公布之。
对这种从未见诸报道的品种,还有深入探讨的必要。它不是采集于窑址,而是出土于大同古城中心地段2.7米深处的施工工地,窑口的认定历经6年,上手了无数次,还有两枚类似品,经与窑址黑釉标本的比对,其釉层中古星象图一样的细微纹路是完全相同的。这一特征为怀仁窑黑釉所特有。与山西前辈陶瓷专家水既生,在上世纪70年代还没有高倍放大镜的情况下,目视后所称的怀仁窑红油滴中的“小黑点”,实际上是一回事。水既生称他采集于窑址的标本为“独具特色的红油滴”,是“另成一格”的“钙长石晶体小红点”,“用手扪之明显高出釉面”,与“赤铁矿、磁铁矿”生成的银斑晶体不同。本文的“花斑油滴”也堪称“独具特色”和“另成一格”,而且工艺特色与传统意义上的油滴逗然不同。但是单打独斗式的观赏审视和思索,局限性太强,缺乏大视野和科学性,没有“探讨”一文中的“结论靠大家”的观念,无论如何“死物”也变不成鲜活的研究成果。本人愿恭候来自各方面的不同声音。如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这一品种就代表了怀仁窑的最高烧造成就,成为怀仁窑油滴艺术的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