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别人是碰瓷儿BBA,智己刘涛却要颠覆,背后逻辑是什么?

“决定花40万元购买燃油车的用户,我觉得他们是很无奈的,说得过分一些叫很悲惨的。““通过电动化把汽车行业136年来由BBA代表的游戏规则彻底颠覆,如果操控不行,根本就算不上豪华电动车品牌”。

第一句是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在智己L7 pro媒体发布会上说的话,第二句是他在成都车展上接受采访时说的话。

先是买BBA的人很悲惨,后是要颠覆BBA的游戏规则,刘涛的话语句句不离BBA。

此话一出,瞬间引起轩然大波。

在新能源造车的圈子里,和BBA扯上关系的电动汽车品牌不少,但其中最出名的当属蔚来汽车。蔚来汽车一直在努力把BBA变成NBA,秦力洪在成都车展上放话ET5要在销量上赶超宝马3系,之前他说过ET7要对标宝马5系。李斌也曾公开表示, BBA燃油车卖多少钱,蔚来电动车卖同样的价格。

这次拿BBA当靶子的是智己汽车,由上汽集团和阿里巴巴、张江政府联合成立的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成立于2020年12月25日。

一个成立还不到两年的电动汽车品牌要颠覆BBA的游戏规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

BBA这个软柿子很好捏

从根本上,国内的电动汽车品牌在前几年最喜欢碰瓷的是特斯拉,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说特斯拉不可靠,威马智能秒杀;蔚来创始人李斌说EC6将根据Model Y的交付情况来制定价格;何小鹏说要在自动驾驶上把特斯拉打得找不着东;李想说特斯拉赢的原因太初级,并不光鲜;华人运通、高合汽车创始人丁磊说特斯拉Model X跟高合HIPhi X相比差得不是一点两点;零跑要用三年在智能化上超过特斯拉。

特斯拉在这些品牌的描述中,就是傻大黑粗的形象。

这两年特斯拉在华销量大涨,2022年1~7月份累计销量已经超过了20万辆,堪比蔚小理三家的销量总和。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电动车品牌自然就失去了嘲讽业界第一的底气。

而BBA的燃油车就成了它们的第二个靶子。原因有二,一是两者之间的售价区间高度重合,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共情;二是电动车品牌对燃油车有种先天的优越感,尤其是BBA这样的传统高端品牌,可以抛开销量、品牌而进行战略性俯视。电动车天生具有更好的性能和驾驶体验,以及好用的智能化人机交互,这些是BBA燃油车望尘莫及的。

所有的自主电动品牌都深知这一点,所以通过碰瓷BBA提高声量,完成自身品牌宣传。

颠覆了传统的营销方式

传统车企以前的传播方式是中规中矩的。首先就是它们在产品方面的策略很稳健(或者说很保守)。车型更替方面基本是保持三年中期改款五年全新换代的节奏,外观内饰设计有既承袭品牌传统又要紧跟时代的风格语言,驾驶方面则是在燃油经济性、操控体验、动力参数之间不断优化,既要保持原有的驾驶体验不变又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变化。

传统车企在营销方面也是如此,都是些车展新车亮相、领导访谈、专业媒体进行试驾、找明星代言、分节奏地做事件营销等基本操作,看上去热热闹闹、紧张有序。

而电动汽车品牌却不按套路出牌。李想一句“500万以内的最好的SUV”瞬间就让L9名声大作,李斌说“买燃油车除了闻汽油味,别的还有什么好?”,现在是刘涛说“要颠覆BBA的游戏规则”。这些电动汽车品牌的创始人们、CEO们、高管们亲自下场,疯狂输出,颇有一副让地球停止转动的气势。

车企以前做产品都讲究酒香不怕巷子深,保持着一种欲说还休的姿态,现在则是不说几句“骚话”都不好意思出门打招呼。

我们发现,整个汽车行业的营销口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正规作战改成了特种作战。这就好像拳击比赛,从前的场面是拳来拳往,打得有来有回,现在的画风是冷不丁来一个肘膝,让人毫无准备。

汽车行业发生这种改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有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的先例,马斯克经常在社交媒体上语不惊人死不休,经常为特斯拉制造话题,带来巨大的流量,这样的营销效果令人眼红;第二个原因就是造车新势力的创始人们大都是互联网出身,李想是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斌是易车网的创始人,何小鹏是UC的创始人之一,他们深谙互联网的运营逻辑,并将之带进了汽车行业,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新势力所谓的“没有下限”的营销和口嗨,有争议就有流量,有流量就有关注,有关注还要什么营销啊?营销的目的最终不也是要转化成各项运营指标的吗?

而这也带动了后跟进的新能源造车者们,于是社交媒体上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出格营销,新能源造车的高管们金句不断,争议不停,效果确实不错。

相对比之下,传统车企的打法确实有些过时了。

根源就是造车门槛低

自蔚来汽车2014年成立以后,就有无数的后来者入局新能源造车,有刚才提到的互联网造车,还有房地产企业跨界造车,手机企业、家电制造商都在跨界造车,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企业犹如过江之鲫纷纷入局呢?原因无非是造车的门槛很低。

凡事都有利弊两个方面,新能源造车门槛低的另一面就是大家都是从零开始,没有技术壁垒,后来者很容易就能超越老玩家。

从2022年电动汽车品牌的销量就能看出端倪。蔚来汽车今年1~8月份销量累计71556辆,小鹏汽车今年1~8月份销量累计90085辆,理想汽车今年1~8月份销量累计75396辆,哪吒汽车今年1~8月份销量累计93185辆,零跑今年1~8月份销量累计76563辆,广汽埃安今年1~8月份销量累计152305辆。

在蔚来汽车面前,其余的几个品牌都是后来者,可它们的销量无一例外地都超过了蔚来。

这说明了一个事实,即先行者和后来者在产品上的差距没有拉得特别大,这就导致了先行者很容易被超越。而且现在百度、阿里、华为也都纷纷和传统车企深度合作,未来还会出现新的新能源汽车品牌,竞争只会更加激烈。

既然在产品上拉不开差距,各家只能在其他方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高管们只要肯放下身段,在品牌宣传、技术发布、亦或全新概念、全新体验等层面,给它们包装上“拳打保时捷、脚踢BBA、库里南、添越根本就上不了台面”的华丽词语,绝对就是“疗程短、见效快”的营销保障。

现在,甚至已经发展到了车企高管直接对线的局面。前段时间,华为余承东和长城李瑞峰就是一个例证。

说实话,这种情况在汽车行业非常少见,但这确实是新能源造车在营销层面的“新变化”。可以预见的是,高管自嗨、双人对线甚至更出人意料的营销方式越来越多地会出现在汽车市场。

市场会为此买单吗?

所有的新能源造车的参与者压力都很大,蔚小理如此,华为、百度如此,包括我们今天说到的智己汽车也是如此。

产品较不出输赢,那就嘴上见高下。

只是,市场会买单吗?从销量层面来看好像是这样的,我们以蔚小理为例。2020年,蔚来、小鹏和理想的全年销量分别为43728辆、27041辆和32624辆。2021年,这三家车企的销量分别为91429辆、98155辆和90491辆,实现了翻倍的增长。

但我们清楚一个事实,蔚小理的销量增长绝不会是出格营销带来的,它们的优势是入局早,品牌认知度更强,后入局的竞争对手们在这方面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高管们语言的疯狂输出,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引流和关注,真正触发购买行为的要么是产品,要么是服务模式,要么是体验。

刘涛说买BBA的人很悲惨,要颠覆BBA的游戏规则。有人因为这句话就去买智己L7吗?显然不会。毕竟36.88万的起售价并不便宜。

数据显示,智己L7车型8月销量为1007辆,自交付以来累计交付2058辆。我们可以说这2058位车主看重的是智己L7有上汽集团和阿里巴巴的背书,或者说它是同级唯一采用“四轮转向+混合胎宽”顶级性能架构的车型,亦或是智己汽车“原石谷用户数据”的权益计划,这些都是吸引车主购买的原因。

但绝对没有人仅凭高管说了这几句话就去买车的,正常人的思维逻辑不会是这样的。

可以试想一下这个场景,当一个普通消费者听到像AITO这样并不熟悉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不可能因为余承东说“问界M5 EV是全世界颜值最高的SUV”这句话就去下单了,最好的情况是引流关注,然后去体验店试乘试驾,而最不好的情况则是试乘试驾完之后,发现根本就没有余承东说得那么高的颜值,由此对问界这个品牌产生了极大的恶感,有种被忽悠的感觉。

这就是极致营销的弊端,喜欢与讨厌没有中间地带,非黑即白。

百姓评车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逐渐成熟,各种产品也更加丰富起来,消费者势必会回归冷静和理性。产品和营销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我们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好的营销可以助飞产品,好的产品会让营销变得更有意义。

新能源造车在营销方面还是得保持平常心,不能操之过急,心急可吃不了热豆腐。

搜索建议:
热博

 “奥利给”大叔赚了多少钱?

[玫瑰][玫瑰]奥利给~大叔~赚了多少钱[玫瑰][玫瑰]这个我说两句……钱不知道赚多少,眼球倒是吸引不少……我从去年,好像是前年吧:在火山第一次见到他……当时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