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高图像画质,或许会花几万元更换全画幅相机、各种专业级镜头等。认为购买器材有助提升技术,但所谓提升摄影层次「理论是死,摄影是生」,很多技巧都要活学活用,而且不断累积经验和懂得临场判断才能拍到出色相片。若新手想提升摄影技术,单单换机换镜并不能改善太多,更发挥不到相机镜头优点,真正的进步是开始懂得活用一些较细微、较进阶的摄影小技巧。以下是摄影师亲身体验并建议的九个摄影小秘诀,未必样样适合,但敢保证技术用到时方恨少!
随环境改变ISO值
在摄影黄金三角中,光圈、快门和感光度ISO关系密不可分。很多新手拍摄相片时,会倾向关心快门和光圈值,很多人都会忽略ISO的重要性,有些甚至索性以自动ISO罢了,或者误以为只有低光环境才需要调高ISO值等等。在胶片时代,ISO值由底片决定,例如一筒ISO400的底片就全部相片都会用ISO400拍摄。不过在数位相机年代,大部份相机都可以根据光线明暗来随意改变ISO值。正正因为ISO值可以随意改变,摄影人就应该多加利用ISO值,不要再将ISO值设为相机自动调整,应该手动在不同地方调校至不同数值。
很简单一句,在快门和光圈不变的情况下,ISO值较低的话,感光度就会降低,整张相片就会较暗;ISO值越高,感光度就会越高,相片就会越亮,但开得越高ISO,噪点就会越来越多,有可能影响相片成像。例如在日间晴天下拍摄风景,我们可以调低ISO值如ISO100、ISO200;相反在室内、光线不足的环境就可能要调高ISO至ISO800、ISO1600甚至更高;拍摄星空照片时,由于整个环境太黑暗,可能要将ISO调得更高数值,有些高阶数字单眼相机可以高达ISO51200、ISO102400,但这么高ISO一般摄影用途不大,而且太多噪点,相片的素质也会大幅下降。由于现代数位相机设计精细,ISO已经不再单纯100、200、400级数递增,摄影人甚至可以用1/3级、1/2级来微调ISO。不过一般查看相片时,其实两张相片如果只相差1/3级的ISO值,相片差别并不明显。与其花费更多时间调校ISO,不如尝试以1级调整ISO值,节省拍摄时间。例如大家想调高ISO,可以由ISO100可以直接调校至ISO200、400、800、1600或3200等,不需要再花时间每1/3级调整。
连拍三张相片确定对焦
试想一下,如果你为客人拍摄一张很重要的大合影如婚礼、毕业礼,万一合影出现手抖、跑焦和有人眨眼,你的照片很可能会令客人美梦破灭。当然这个情况可能说得有点严重,不过摄影人很易忽略,有连回到家中后制才发现,那时候想补救都不可能了。「等等,拍多一张!」为了减少出现这种人为风险,不少摄影师在拍摄同一个静止画面时,都会多拍两至三张后补,很多时拍摄静态物件如植物、建筑物,甚至人像摄影,又或者在刚才提及的大合影都会出现。
摄影不外乎耐性,而且现代数字相机拍照和删除照片几乎不需任何成本(不计时间成本的话),何不多花少许时间拍多一两张后备,换来双重保障呢t这样拍摄便一定万无一失!连拍三张时候,手持相机未必够稳定,在光源较少的环境下需要开慢快门拍摄,无论拍几多张都是手抖,所以建议多利用三脚架拍摄。三脚架可以帮助摄影人减少甚至消除手抖问题之余,更不会改变构图位置,不同手持拍摄就算几稳定也好,放大看相时也会出现微微偏差。另外手持拍摄很易会令焦点偏移,尤其在大光圈拍摄前更甚,一不小心就会令主体消失在清晰的部份,所以利用三脚架,选好对焦点后拍摄三张,确保主体没有各种人为问题。
临场决定也很重要
当然就算手上没有三脚架,也有很多方法减少震动和防止跑焦。例如可以将相机放在平滑的表面,不过摆放前记得留意是否能够承托相机重量;另外在相机内设定自行调校对焦点,只要主体在对焦点上,半按快门对焦就能确保对焦准确!再提多一次,无论有没有脚架,都要记得连拍几张,再放大看清楚有没有各种问题才好继续拍摄。
拍得广角一点
近年数位相机规格越来越高,就算放大十倍来看照片中的某个小角落,成像都依然非常锐利,当然这个可能涉及镜头素质影响,但无可否认的是将某个角落裁剪出来,仍然会得到不错成像画质。所以现在很多摄影师在拍摄时使用焦段会比正常构图更广,因为摄影师想在有限空间内摄入最多画面,避免后制时漏拍周边景物,例如一般摄影人用24mm拍摄一张相片,摄影师就会用18mm拍摄,再在相机或后制时裁切至24mm画面,或其他合适的构图,可以重新塑造相片风格。而且近年相机像素很高,在相机内或后制软体才裁切至合适构图,对成像也不会影响太大。想改善摄影技术,不可以经常一成不变。
除了利用更广角拍摄外,不同水平拍摄同一个主体都会有不同效果和风格。很多摄影人的拍摄习惯就是用眼睛见到的视角拍摄,即是常说的水平视角。水平视角只需站在原地拍摄就可,好处是方便,但如果建筑物无太多特色的话,不容易引起其他人共鸣或有震撼感觉。不妨尝试一下仰拍或俯拍,由不同角度拍摄同一样主体。仰拍即是由下向上,感觉会让人一种庄重、严肃、伟大的感觉;相反俯拍由上而下,图像就会给人一种广阔、宏观的感觉。而且活用广角镜头和适量变形可以带来震撼视觉效果,多尝试利用广角镜,从不同角度拍摄可以令你的相片不再单调,亦更易引起别人共鸣。
裁剪前相片右边较多杂物,很可能会影响相片观感。通过裁切功能重新构图,成像亦不会有太大影响。
后制镜头变形
虽然变形可增加视觉效果,但不是经常都需要变形效果。大家可在后制程序解决相片变形问题,Photoshop和Lightroom都有储存不同镜头数据,只要你拍摄RAW档,镜头校正功能就可以自动矫正变形,非常方便。
多看直方图的曝光分布
每个人的眼睛结构都不同,而且萤幕构造和相机设定不尽相同,加上环境光源皆不同,根本无法凭肉眼判断一张相是否测光和曝光准确。最终决定一张相有没有过曝或不够光,测光是否合乎预期,「终审法官」就是直方图。直方图不会受到相机萤幕差别和现实光线影响,提供最真实的照片曝光测光数据。对新手来说,就这样看直方图这座「山」会不明白当中意思,其实这座山的左边表示阴影;右边表示亮部。若相片正确曝光,大部份数据都会集中在中央部份,就如一个山丘一样;「山峰」偏向左就代表曝光不足,整张相片会偏暗;「山峰」偏右就代表过度曝光,整张相片会偏亮。
不过摄影人也不要完全依赖直方图,始终它只是一个客观参考指标,作为我们日常拍摄的曝光情况是否合适。但要懂得改善拍摄技巧,就要懂得临时应变,有时未必需要完全跟随直方图而调整曝光值。在拍摄一些光线较高反差的环境,例如夕阳、夜景等题材时,直方图可能会移向某一边,但由于过曝或曝光不足对构成相片气氛非常重要,所以在这些情况就需要拍RAW档,在后制软体内调校至最合适的曝光值。
直方图也有限制
相机内的直方图只会显示JPEG结果,未能反映RAW档数据,所以可能会在相机直方图内看到JPEG过曝,但其实RAW档并没有影响。大家亦无需拍完每张相都看直方图,可以每次转换构图后检查,确保曝光正确才正式拍摄。
拍摄时定时留意直方图数据,确保曝光正常或符合个人需要。
HDR真是好事?
HDR以单张或多张不同曝光相片,结合成一张同时呈现阴影和亮部细节。而HDR比反差微调功能提供更大控制范围,能够将景物细节还原。但现今很多摄影人以极强对比和夸张色调后制HDR效果,结果整个景物有白光「保护」一样,脱离还原景物原意,所以大家使用HDR的时候要加倍留意相片会否失真。
过度使用HDR会令图像失真,相片观感会大幅降低。
活用反差微调功能
由于人眼和相机对光差范围不同,不容易拍出光暗细节自然的相片。不过近年很多相机内置光暗反差微调功能,如Nikon的D-Lighting和Canon的高光色调优先,功能主要用作处理阴影和亮部细节,通过机内软体修补,可以让高光位和暗位显示更多细节,看起来整张相片比较自然。不过不要误会反差微调功能可以完全修补细节问题,终究它只是微调,最好都是在拍摄时先调校好光圈、快门、ISO等设定,再用RAW档在后制编辑相片。
不过,在光线反差太过强烈的场景例如日出日落等则可能需要关闭这项功能,因为相机会利用反差微调尽量提亮阴影,但很可能会出现噪点,而亮部部份依旧不能够减光,相片看上去就会很奇怪;而微调功能强弱可以在相机内调整,幅度亦应随环境而改变,过度调校出来的效果甚至会降低相片成像。
来源:琉璃阁摄影
使用不同滤镜
拍摄不同摄影主题时,根据环境装上适合滤镜拍摄,会产生不同图像效果。现在市面常见的分别是UV滤镜、偏光镜(C-PL)、渐变灰滤镜(GND)和减光镜(ND)。
UV滤镜是新手最早亦最常接触一款,镜片全透明结构,一般都可以过滤紫外线滤镜,亦有一些只用玻璃制造,用途就是保护镜头。通常摄影人会将它长时间安装在镜头前,为镜头提供多一层保护。至于偏光镜,简单而言就是提升色彩饱和度,同时亦可除去反光。而GND是一块由透明渐变到灰色涂层而成的镜片,灰色部份可阻挡部份光线,即代表同一时间整张相片会有不同曝光值。GND适合在光差较大的地方使用,例如风景摄影,地面和天空光暗对比很大,将它灰色放在亮部位置,让相机吸收较少亮部光线,相片细节就会呈现出来,同时亦不会出现过曝,减少后制工作。ND减光镜就是减少光线进入相机内部,从而用更慢快门拍摄。例如拍摄河流要慢快门才能造出丝绢效果,因为有时收小光圈和降低ISO也未必够慢;或者人像拍摄时要开大光圈,但再快的快门也未必能正常曝光,所以利用减光镜可以避免过曝。笔者曾经不小心将一支镜头跌在地上,结果滤镜玻璃碎裂,镜头仍然保持完好,最终拿上厂检查,清理玻璃碎和确认摩打无问题又可以拿去拍照。很多时买镜头,店员都会叫你配滤镜,但很多新手却会认为价钱昂贵而不愿加配,就算配了亦不明白有甚么用途。万一意外刮花镜头前端的镜片,不单心痛,更需要付出昂贵金钱维修,甚至可能返魂乏术。一块优质滤镜会令你的拍摄效果更出色,而且可以用上十年八年,所以有足够预算的话,不如多花点钱,买一个较高素质的滤镜,保障你的镜头,提高相片素质吧!
加了ND减光镜后,使用慢快门也能在日光拍出慢流水效果。
留意相片暗角
暗角是指图像边缘四角出现「失光」现象,令拍出来的相片边缘位置昏暗。最常出现黑暗角是用变焦镜头全开光圈时,或者在广角端利用大光圈拍摄。这个是镜头天生设计缺陷,镜头由镜片投射出来的图像,越靠近边缘位置,光度越来越暗。图像四角出现失光。由胶片时代到数码时代,设计镜头的光学工程师不断改良镜片设计,希望尽量减少暗角出现。少量高级镜头标榜全开光圈无暗角,但其实对一般镜头来说,只要收小一级光圈,暗角问题就会大大减轻。在拍摄风景或人像时,很多时候镜头暗角会影响相片观感,不少相机拍摄JPEG档时都会内置有镜头校正功能,消除暗角,但效果有限,大光圈拍摄时难免仍会出现少量失光情况,所以建议大家拍摄RAW档,可以在后制软体自行调整暗角幅度。如果不想收细光圈失去浅景深效果,但又想解决暗角问题,可以「豁出去」全拍摄RAW档,一次过在后制时再解决。
夜摄遮蔽观景器和开启反光板预升
相机镜头设计非常精密,只要有空隙让光线进入相机,曝光就会有偏差。为了完全不让多余光线影响相片成像,摄影师在夜景摄影或长曝拍摄时,会将相机观景器遮蔽,减少外来光线进入。早在胶片时代已出现这种拍摄手法,来到现代同样重要。现下部份高阶相机会内置观景器遮蔽功能,若大家手上的数字单眼相机没有这项功能,可以用普通黑布或专用掩码遮盖。想相片在长曝而成像又锐利的话,可利用「反光板预升」(Mirror-Lockup)功能。新手常会忽视这项功能,但它的重要性不比使用三脚架低。当按下第一下快门后,相机只会升起反光板而不会拍摄,要再按一次快门才会正式拍摄。这个方法有助避免相机开启快门曝光时升起反光板,相机震动而变得照片模糊。不过要留意升起反光板后,观景器会看不到景物,所以在按第一下快门前要完成构图和拍摄设定。每部相机反光板预升功能都不同,较高阶相机会在顶端控制圈上;初阶相机可能会收藏在菜单内,所以拍摄前必须先了解「Mup」设定位置。不过有些入门相机没有此功能,可以利用实时取景功能,开启后可得到和预升反光板相近的效果。
活用两种自动对焦模式
数位相机有很多对焦方法,以Nikon为例已经有AF-A、AF-S、AF-C、MF四种;Canon亦有One Shot、AI Focus、AI Servo、MF三种模式,但很多新手经常分不清楚。懂得在各种情况运用不同对焦方法,对拍摄成像清晰的相片非常有帮助。笔者最常用AF-S和One Shot,即代表单点对焦,例如拍摄静态物件或风景时,选好主体后半按快门对焦,相机就会锁定这段对焦距离,亦会发出「哔」一声,代表成功对焦。拍出来的相片就会主体清晰,其他景物会因此而变得模糊,成功突出主题。至于AF-C和AI Servo即代表用家开始对焦后,相机系统就会不断驱动镜头对焦,直到快门释放一刻。要留意相机对焦后不会发出「哔」一声,因可能下一刻又转移了对焦点。这个对焦方法在拍摄动态事物时如动物、赛车非常有用,因为单点对焦太花时间,根本不够时间转换对焦点,利用包围式追踪主体在画面移动,令主体不会跑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