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题命题类型及解题思路分析
深圳市南头中学 曹瑛
一.高考散文阅读题设置问题的基本类型 第一类:就结构形式设问 1.开头;2.结尾;3.标题。
第二类:就内容表达设问 1.理解;2.赏析。
第三类:就构思和主旨设问 1.思路;2.情感;3.意象。
二.高考散文阅读题答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例析
第一类:就结构形式设问
(一)问“开头”。 例(1):08年天津卷《敦煌》 第18题:本文对敦煌的哪些描写再现了“最鲜活的历史”?(4分)答案: 绕楼穿窗而过的飞天;迈着舞步的马;美丽的菩萨;童子嬉戏图一笔一划抄出的经书顶天立地的佛像;【解题思路】文章开头“一段最鲜活的历史”是统领全文的句子,答案为以下各自然段的段首概括句。“鲜活”即对历史遗迹的生动解读,一语贯穿全篇。例(2):08年福建卷《吟风》第一题:为什么作者在开头写了一盆银杏?(3分)答案:写银杏是为了引出风,从而以有形写无形,以银杏状风,突出风的形象。【解题思路】1.考查对思路的理解。可改为“开头写银杏有什么作用”。
2.对内容的把握:开头写“银杏”,引出“主体形象”风,具有真实感,增强可读性。
3.备选思考角度:由实到虚,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日常生活到文化历史,由叙事描写到抒情议论;由娓娓而谈到激情澎湃。
(二)问“结尾”。例(1):08年北京卷《碧云寺的秋天》第20题:文章结尾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答案: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过去”与“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解题思路】1.把形象的句子所寓含的抽象的道理说出来。2.涉及第7.8.9自然段的内容的把握:作者的认识(主旨)与向来对古人悲秋倾向的理解的区别;古人还有爱秋、乐秋、赞秋的另一面。例(2):08重庆卷《时间怎样地行走》 第17题:文章写到“不朽”的“时间”“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作者对“人”和“时间”关系的观点和态度。(6分)答案:作者认为时间并不是无情地抛弃我们,而是我们的情侣,伴随我们走过一生。因此我们应该热爱、珍惜时间,让生命在时间里充满意义。【解题思路】1.难度高,抽象性强。要关注“表达作者感悟”的句子,即“说理句”,提取“寓意精辟”的句子;2.是“作者”的认识,分析的角度要正确;3.“卒章显志”,散文惯用的章法。结尾句的特点。例(3):08全国卷之二《马缨花》第17题: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8分)答案:(1)(4分)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过去的马缨花是影,是底片,现在的马缨花是光,是照片)②“光”中的马缨花在阳光下,充满生机和活力;③“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2)(4分)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②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每点2分)【解题思路】1.提炼作品主旨:年代,社会变迁;2.文中句子:深院、夜雨、黄昏、孤寂、绿云红雾、生机勃勃、含笑怒放。3.比喻修辞:光、影。4.标题:《马缨花》,托物言志。例(4):08福建卷《吟风》第2题: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季风虽有四时之变,而惟有其风骨不变”这句话的理解。(6分)答案:(1)风从外在看,有温暖的春风,凉爽的夏风,气爽的秋风,寒冷的冬风。它是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时时在重新塑造着一个新的世界。(2)风从本质上看,不变的是,它有情,磊落坦荡,敢爱敢怒;它更有骨,心高气豪,义无反顾,颇有英雄气度。【解题思路】
1.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要关注句子本身的内容:“四时之变”与“风骨不变”,两点所涉及的采答区段:第1、2段;第7段。
2.概括提取。抓关键词语。
(三)问“标题”例(1):08辽宁卷《雨韵》第17题: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8分)答案:第一问(4分)①雨韵是人生四季的旋律;②雨韵是增强生命记忆的媒介;③雨韵是大自然美丽的乐意。第二问(4分)①先议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②再叙事,讲老人与小男孩在雨中的故事;③最后抒情,表达作者对雨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解题思路】 1.问“标题”,答“ 结构”。
2.从标题发文,从主旨感悟。实际是考查对结构的认识及对表达方式“术语”的理解。
3.抒情散文的行文风格。
第二类:就内容表达设问 1.“理解”类:考查对某些句子的理解。例(1):08天津卷《敦煌》 第19题:综观全文,如何理解“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4分) 答案:用实物来记录历史,再现了千年前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解题思路】
1.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要善于解析句子内容:“这”——“最鲜活的历史”所指的内容;“历史”——古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另一种写法”——不是用文字,而是用实物来“写”(记录)历史。
2.本题关联上段和所有下文,与第一题角度相同,但上一题是分述具体的段落中心,本题是概述,更抽象,也提高了难度。
例(2):08年重庆卷《时间怎样地行走》 第14题: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意?(4分)答案:梳下来的白发让我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解题思路】1.修辞手法:比喻、通感。
2.上下文;以有形写无形。
3.思路:作者思维转换处。
例(3):08年北京卷《马缨花》第15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2)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答案:(1)(2分)①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处。②暗示了环境的幽深。(2)(2分)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②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解题思路】
1.理解重要句子:(1)“空谷足音”取字面意;(2)今昔对比,第9、10段显示语意转折,联系时代背景;
2.本文是歌颂新社会新生活的文学作品。
例(4):08辽宁卷《雨韵》第14题:根据文意,四季之雨分别象征了人生哪几个阶段?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4分)答案:第一问(2分):①春雨象征着人生的童年;②夏雨象征着人生的青年;③秋雨象征的人生的壮年;④冬雨(雪)象征着人生的晚年。每答对两点给1分。答对一点不给分,依此类推。意思答对即可。第二问(2分):秋天的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也是萧条的季节、悲凉的季节,所以“秋天的雨声”中有“欢乐”,也有“忧伤”。每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解题思路】
1.议论语段的观点归纳与领悟,考查文字上的简缩整理功夫。
2.第一问:句子意思的简缩或主干化;第二问:解实悟虚,由显推隐,实际是文化底蕴的检测。
2.“赏析”类:赏析文章“中间”的某些句子例(1):08天津卷《敦煌》 第20题: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6分) 答案: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解题思路】
1.从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来回答。形式:修辞(不难)。内容:关注“画中人”:静的形象,“动”的神韵;生命,自由;舞女,民族。
2.参照上下文,融汇段落主旨(中心)。
例(2):08北京卷《碧云寺的秋色》第18题: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属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5分)①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3分)②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2分)答案:①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②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解题思路】1.问局部,看全文;
2.善于把握文章思路转换之处,峰回路转之处:上文,“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下文,对秋意的几种描写、古人的秋思、作者的感悟与评论。
3.诀窍:大视野通览,关键处立足;粗点看,细点想。
例(3):08湖北卷《雾》第18题:“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5分) 答案:①因为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②因为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观赏者自由地想像,从而增强审美情趣。【解题思路】1.着眼本段文字的理解,谈“大自然”中的“审美理念”;
2.看上下文句,了解句间关系;
3.依据文章思路,定位局部观点。
例(4):08安徽卷《我与地坛》 第16题: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上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答案:(1)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2)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深刻印象。(3)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解题思路】1.特定句子的内容的分析,关注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点解答,分角度分析;
3.鉴赏术语的积累和运用。
第三类:就构思和主旨设问
1.问“思路”:从全文思路设置问题例(1):08重庆卷《时间怎样地行走》第15题: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答案: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后来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即以人生过程为线,贯穿对时间的不同感悟)【解题思路】1.关注段落开头句以及表示“时间”的词语;
2.关注表达认知、抒发感悟的说理性的句子,提取关键词;
3. 关键:叙事与说理的文字的区别。
例(2):08湖北卷《雾》第19题: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6分)答案: 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 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欣赏”、“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 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解题思路】1.问“思路”,看“结构”;
2.分析层次结构,概括层次意思,抓关键词语;
3.了解行文风格,熟悉文体特点。
2.问“情感”:从有关人物的情感、观点设问例(1):08辽宁卷《雨韵》 第16题:文中“老人和娃儿”在雨天各有什么不同的意趣?老人为什么“最后与孩子”笑在了一起?(6分) 答案:第一问:(3分)老人喜欢和娃儿打着伞赏雨,娃儿却喜欢和狗在雨中赛跑,把自己融入雨中。第二问:(3分)老人先是受到了“我”的启发,又看到孩子在雨中奔跑后“开心地笑”,终于被感染,也笑了起来。意思答对即可。【解题思路】
1.对叙事语段的理解,浅层的概括。
2.人物心理与人物行动。
例(2):08全国卷之二《马缨花》 第14题: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4分)答案:①作者独自住在一阴森凄苦的大院里。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每点2分)【解题思路】1.问“情感”,找标志句;
2.问“情感”,找生存环境,上文写“院子”,下文写“社会”,即所谓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3.整合,概括。
例(3):08湖北卷《雾》 第17题: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字。(3分) 答案:在社会生活和科学中都有模糊性。【解题思路】
1.抓段中关键句子“在人类社会中……”,提取观点;
2.简要概括的笔头功夫,限制字数的要求。
例(4):08安徽卷《我与地坛》 第17题:综观全文,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答案: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看,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是永恒的。【解题思路】1.体裁:叙事抒情散文,哲理感悟;叙事、抒情、议论。2.全文与局部:宏观审视与微观体察。
3.具体形象和意象的理解和分析,如“孩子与玩具”,“欲望、歌舞、永恒”、“宇宙、姓名”等等。
4.即时阅读与及时联想:前三道题的分析解答对本题的启发和帮助。
3.问“意象”:从文中涉及的事物或意象设置问题例(1):08北京卷《碧云寺的秋色》 第19题: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答案:第一问: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第二问: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解题思路】1.了解文章主旨及大结构:写秋色,议秋色。
2.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特别的情感:赞秋,爱秋。
3.把握局部文字与全文主旨的关联。
例(2):08湖北卷《雾》 第16题: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4分)答案:(1)雾的主要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 (2)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作用:①为了突出雾的主要特点;②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③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解题思路】 1.写景抒情散文,考查“细节描写”与“主旨”“表达效果”的关系 2.关注上下文,第4段“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
中有“美”。
3.叙述描写文字的用意:写“雾”的特点,为议论服务,为思路的转换铺垫:“雾”
【附件】高考散文阅读题个案研究
2008年 湖北高考卷散文题命题研究雾季羡林【叙事说理散文】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题目】16.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1)雾的主要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2)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作用:①为了突出雾的主要特点;②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③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设问方式】就“细节描写”发问,从“主旨”“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特点”“作用”;【答题格式】“特点是……”“作用是……”【初步分析】问“细节”,答“特点、作用”。考查“细节描写”与“主旨”“表达效果”的关系。【设问角度】 1.写的是什么?[“雾”景的“细节”:山、树、鲜花;鸽子、狗的声音]2.怎样写的? [“我”的所见所闻所感]3.为什么这样写?或有什么作用?[真切真实;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情趣、可读性]【采答方法】
1.答“主旨”,看全文。[叙述描写的是“雾”的景色,雾的主要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议论的是“雾”的美学特征;]
2.答“作用”,看“怎样表现雾的特点”:浓厚、遮蔽;形、声的有趣变化及人的新奇感受。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题目】 17.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字。(3分) 【答案】在社会生活和科学中都有模糊性。【设问方式】 概括段落文字的“观点”。限制字数简答。【答题格式】 概括观点,精简字数,按要求作答。
【设问角度】 由“模糊数学”引出本段的观点,扩展论述的范围至“社会生活”“科学研究”领域,为下文的论说张本。
【采答方法】本段先叙述,后议论,弄清表达方式的不同,准确提取观点句。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题目】18.“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5分)【答案】 ①因为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 ②因为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观赏者自由地想像,从而增强审美情趣。【设问方式】就“一句话”发问,要求谈“这样说的理由”。【设问思路】 其实就是“为什么这样说”。反问句,表达的是一种观点,即“月下观景,雾中看花别有情趣”,句子的上下文正是立论的依据(或“理由”)。是就“大自然”中的个别现象,谈“朦胧美”的美学意义。是对“观点”的举例解说和阐释。
【答题格式】 由果溯因法:“因为……因为……”;
【采答方法】 从上下文句中提取答案。要明确论述语段的句间关系,注意提取和概括。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题目】19.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6分) 【答案】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欣赏”、“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设问方式】 问“行文思路”,提供“行文线索”,要求“具体分析”。【设问思路】 针对全文设问,提供“线索”为答题指出导向,降低解题难度;“具体分析”意在提示紧扣文本和抓住细节。
【答题格式】 顺行文思路,抓具体层次和细节,答题语言:“开篇说……之后……最终……”,分别取自于第一段、第二三段、第四五段、第六段的情节要点。
【采答方法】实际是在通览全文的基础上,按大的结构框架分析认识文章,再以“雾”为线索,提取作者因之产生的见闻感受,即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事实的叙述到理性的分析感悟,从眼前的游览观感到对自然和社会的美学探索。